基于此种情况,宋太宗急需建立太祖没有建立过的功勋来来掩盖上述所说的种种谜团,让人民不再对他的上位耿耿于怀。而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南方诸国已被宋太祖扫平,唯一值得宋太宗出手的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当然在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前首先需要攻下北汉,关于这项计划在宋太宗上位不久后就很快被提出。
对此朝中有两种不同的声音,第一种是认为北汉虽然存在于北方,但是已经构不成任何威胁,所以说并不需要北伐,而第二种声音就是曹彬为首的主战派声音,他们认为北宋正是兵强马壮的时候,趁此机会拿下北汉,然后养精蓄锐,随后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样就能拿下北方的天然屏障,从此北方契丹也将不足为惧。
自然,宋太宗是听从了主战派的声音,因为上面说了,宋太宗急需一场胜利来为自己正名,同时北汉以北的燕云十六州确实也十分重要,在中原以北本来有两道防线,其一是人工修建的长城,其二便是天然存在的屏障燕云十六州,而这两道屏障都在北契丹的境内,所以一日不收复此地,北宋政权便一日处在危险之中,辽国的军队可以不受任何阻拦你一路长驱直下直达北宋的京都。
然后宋太宗就开始任命出征武将,由于其刚上位不久,根基不稳,此时委派的武将皆是宋太祖提拔的旧部。让名将宣徽南院使潘美挂帅,其次有具体进攻太原城东、西、南、北四面的军队,以及后续负责押运粮草的军队,通过太原东、西两路转运至前线。随后,宋太祖为了鼓舞前线士兵的士气,于太平兴国二月御驾亲征,在宋军猛烈的攻击之下,北汉的都城太原被攻破,同时北汉之主出城受降,至此宋太祖时期一直没有拿下的北汉终于在宋太宗的努力下被彻底收复,北宋又得到了“州十,军一,县四十一,户三万五千二百二十,兵三万”。
紧接着便是收复燕云十六州了,众所周知,宋太宗因为被在北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顾部下的修整,在整个军队及其疲惫之下出征,第一次北伐自然是惨败收场,第二次北伐同样如此,很多人不关注的是,宋太宗还有第三次北伐,那便是雍熙三年的北宋第三次北伐大辽,此次北伐,宋太宗兵分三路,东路军是以曹彬、崔彦进为正副统帅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其目的是制造声势,不求和辽军生死对战,只要求将大辽的主力给牵引住,让中路田重进,北方潘美能够趁其不意拿下更多的战略地,战争初期,一切都还是进行的比较顺利的,北宋的军队也如事先预期的那样拿下各种大大小小的成果,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辽国军队逐渐看穿了北宋的意图开始的反扑,各路军便迅速溃败,北路副将杨业也兵败被俘。自此,北宋的三次北伐皆以失败收场。
不难看出,在宋太宗上位初期,由于战争需要,宋太宗确实没有有能力的亲信可用,所派出的主要将领皆为宋太祖培养起来的,但是三次北伐失败后,宋朝劳民伤财,这个时候断然不能再发起战争了,此次此刻,宋太宗不大力扶持自己的亲信上位,更待何时?
很快,宋太祖就将枢密使换了人。曹彬、楚昭辅二人下台之后石熙载上位,前两位皆是太祖的亲信,宋太祖任用两人的目的也十分明显,便是为了一个良好的过度,不然大刀阔斧的换人被天下人多诟病一条了。不久,石熙载便取代了楚昭辅,而石熙载是何人呢,石熙载早年间被太宗招览为泰宁军掌书记,成为了晋邸的僚属,后又上表为开封府推官,太宗对石熙载有提携知遇之恩。除此之外十二名枢密副使也尽数换人,其中有十一位都是太宗亲自提拔的亲信。
同时,太宗在之前攻打北汉的时候虽然是以旧臣为将领,但实则也安排了大量亲信出任中级将领,以此来积累战功,等到不需要征战的时候,便开始将这些中级将领提拔上来,取代旧臣。
最后,不难看出,宋太祖一开始因为战争的需要不得不任用前朝臣子掌握军中大权,但是在此过程之中,太宗也大量提拔这些统帅人员的部下,让其效忠于皇帝,最后在相对和平期间就逐渐换下旧臣,让军队的高级将领全部变为自己的亲信,这样太宗也便完全掌握了军队,至少在北宋内部也算是高枕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