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有不少人认为,无论是赵括还是廉颇率领赵军,最终都是秦国大胜,赵国大败,持这样观点的理论依据是,赵国国力比起秦国太弱小了,赵国经不起消耗,廉颇为将也不过晚一点失败。
其实这样的观点太理想化了,强者就一定能打赢吗?这个没有那么绝对,弱者打败强者的战例屡屡发生,就拿赵国来说吧,长平之战后,赵国实力已经大不如从前,而秦国越来越强大,但对赵国发动的战争,还是屡次被击败,
肥之战,李牧率赵军全歼十万秦军。
番吾之战,李牧又一次大败秦军。
这时候赵国国力面临崩溃,还是取得了对秦作战的胜利,所以单以国力赵国不如秦国,就认为赵国一定会大败,是站不住脚的。
那位说了,打败秦军的是战神李牧,不是廉颇,这就有点小看廉颇了,廉颇也是战国四名将之一,战场经验丰富。
长平之战后,赵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秦国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任命廉颇为主将,指挥邯郸保卫战,秦军打了两年,也没能攻下邯郸城,这一战证明,廉颇极其善于防守。
[var1]
可能有人会说,指挥攻城的是秦将王陵,郑安平,如果换白起带兵,一定能攻下邯郸。
其实即使是白起带兵,结果也是一样的,白起为什么拒绝挂帅攻打邯郸,就是因为他看透了战争形势,赵国让廉颇守邯郸,想攻下邯郸是不可能的,所以白起宁愿抗命,也不想去打一场败仗,玷污常胜将军的名誉。
再说长平之战,廉颇率赵军坚壁固守,阻挡住秦军前进的步伐,这时候赵国困难,秦国也困难。
赵国国力不如秦国,但秦国离战场远,粮草运输不便,这时候比拼的是意志,谁能坚持到底,胜利就属于谁,
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侵略者相比,武器装备远逊于美军。
长津湖战役,志愿军九兵团杨根思连队,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极寒天气下,一个战士一天就能吃上一个土豆,在没有冬装的情况下爬冰卧雪,照样坚持作战。
美军吃的是热乎的炖牛肉,睡觉盖的是羽绒被,冬装就更不缺了,可愣是让志愿军打的节节败退,说明战斗意志在战争中的重大作用。
[var1]
看完这些,你还认为长平之战时的赵国,已经到了不能坚持的地步吗?完全不是,是因为赵国国君的信心动摇了。
而此时秦国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才会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目的是让赵王用赵括取代廉颇,如果秦国对阵廉颇,有取胜的把握,何必用反间计呢?
假如赵国继续用廉颇为将,战争结果可能是这样的:
秦赵打了几年消耗战,秦国怕其它国家参与进来,到时候想撤军都来不及,提出和谈,赵国也没有取胜的希望,答应和谈,双方握手言和,
秦国之所以倾全国之力发动长平之战,是因为白起率秦军,包围了赵括指挥的赵军,已经胜券在握,所以秦国才把所有青壮男子都动员到前线,这就是所谓的倾国之兵了,如果廉颇指挥,秦军即使是白起来,也没有包围赵军的机会,也就不会动员倾国之兵参战了。
[var1]
结语:如果廉颇指挥赵军,战争的结果可能是握手言和,秦国也不会让白起率倾国之兵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