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为何能一统六国?一种最原始、最野蛮的制度,让秦军所向披靡

秦国为何能一统六国?一种最原始、最野蛮的制度,让秦军所向披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854 更新时间:2024/2/19 2:12:14

[var1]

可以说,在所有东周诸侯国中,唯独秦人嗜好斩首。

秦军击杀敌军后,还要摘下敌人的脑袋,何故如此呢?

究其原因,无非三点:

一是秦君强烈的帝王意识;

二是秦国独有的奖惩制度;

三是秦地彪悍尚武的民风。

相比于其他诸侯国,秦地相对偏远落后,直到西周末年秦人仍以畜牧业为主要的谋生手段。古往今来,游牧文明多崇尚武力,所以,秦军才会以勇武著称。对于周王室来说,秦地就是马匹鸟兽的产地,在三代时期秦国统治者的祖先都是周天子御用的“马倌”。

显然,家臣出身的秦人很难真正融入到贵族社会中,对神秘礼乐的态度也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不过,向往归向往,秦人只领会到礼乐的外在形式,只能模仿到礼乐的表象。在当时,秦人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要积累品行和功德换取权力,而不是采取更为直接的暴力手段。

[var1]

平王东迁后,身为家臣的秦襄公因护送之功,跻身诸侯,成为了一方贵族。至此,秦人终于接触到让他们倍感好奇的礼乐,可以和其他贵族平等论交了。春秋时期,周统衰落,诸侯们各怀野心,想要成为霸主,秦穆公自不例外。秦穆公的战略目标是入主中原,但这一宏伟的计划因崤之战的原因不得不搁置,秦穆公只能退而求其次,转而称霸西戎。

其余六诸侯国,均将秦国视作夷狄,对秦人抱着敌视的态度。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秦国陷入内乱之中,直到献公上台内乱才结束。自此,秦国君主逐鹿中原的野心再次蠢蠢欲动。秦孝公效仿秦穆公、秦献公,重用商鞅,变法图强,为秦国未来的统一之路奠定基础。自秦孝公以后的历代秦君,无不以成王为目标。由此可见,历代秦国统治者都对制霸中原一统江山充满渴望。

秦君为达目的追求实效的思想,更是一度影响了秦人,秦军斩首的习惯便始于此。

[var1]

秦国推行的军功制度与其它国家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可以说,“斩首授爵”的制度在当时是最系统的。自上而下,秦国的军功爵位总共被划分为二十个等级,想要进爵,就要满足斩首的指标。

根据爵位的不同,秦人能够享受到的耕地、宅院、奴隶的数量也各不相同,爵位越高的秦人每年缴纳的赋税越少,在公共活动中配给的饮食规格越高。客观来说,秦人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就要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爵位,而获得爵位的唯一方式就是在战场上斩首。

为了配合军功制度,历代秦君均沿用了重农抑商的发展方针。如果让秦人通过多种渠道获利,军功的作用就会消减,秦军打仗的积极性也会降低。正是通过这种近乎垄断的方式,秦国统治者向秦人灌输了这样的概念:想获得财富必须依赖土地,想获得土地就要提高爵位,想进爵就去战场上砍掉敌人的脑袋!

相比之下,在其他诸侯国,老百姓想发家致富,渠道有很多种。

例如:

齐人可以靠海吃海,从鱼盐业渔利;

赵人可以靠盗墓打劫,向诸侯献艺;

鲁、宋、梁、陈四国通过种植桑麻为业,又因住在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深受礼教影响,所以,他们崇尚节俭喜欢存钱;

楚、越两地气候宜人,资源充足,老百姓无需为温饱发愁。

相比之下,秦国的资源较少,文化也不发达。秦国统治者只要能掐住老百姓的命脉——土地,就基本控制了秦人的生存问题。

[var1]

那么,秦国的这一套军功制,放到其它国家适用吗?

显然是不行的,因为:齐人文化发达,不吃那一套;鲁人宋人独尊儒术,更是对这种野蛮的制度嗤之以鼻;楚人安逸惯了,骨子里缺少韧性;赵人太过矫情,很难组织。只有质朴的秦人,不受礼乐的束缚,崇尚暴力美学,追求现实利益,才是最符合军功制度的。

荀子有云:“秦人其生民郏口,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口,隐之以口,忸之以庆赏,酋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口而用之,得而后功之,功赏相长也,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多地以正,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诸侯国都有自己专属的“王牌军”,但是,各国军队的战斗力都无法与秦国比肩,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秦国的制度大巧不工,将战功简化为斩首的数量,将物质生活简化为爵位的高低。可以说,秦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斩首机器,而尚武的秦人就是这台机器的零件,通过吞噬其他国家百姓的生命财产完成了对天下的统一。

[var1]

说到这,我们有必要统计一下,秦国这台斩首机器,究竟在统一的过程中斩了多少人呢?

结合《史记》的记载,我们能够得出一组数据:

在秦国发动的二十二次战役中,秦军总共斩首一百八十万人。不过,这些战役都是被收录进《史记》中的大战。从《六国年表》来看,秦国总共打了一百三十一场仗,其中,有九十三场是秦国主动发起的。《史记》中仅给出了其中二十二场战役的斩首数量,并未透露其余七十一场的斩首数量。

显然,在这未被《史记》详细记录的七十一场战役中,秦人不太可能放过敌人,但这七十一场战役中秦人究竟斩首几何,我们已不得而知了。

因为秦人斩首的数量极多,且斩首被融入到秦国的军功制度中,秦国才会被鲁仲连视作弃礼义尚首功之国。蜀汉文臣谯周说过:“秦用卫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计功赏至万数。天下谓之‘上首功之国’,皆以恶之也。”

[var1]

《秦律封诊式》中有两个故事非常耐人寻味。

第一个故事是某个秦兵在打仗时,为了获取战功,竟打起了同伴尸体的主意,将同伴的脑袋割下来充数,换取爵位;

第二个故事是一队士兵在打扫战场时,因“分头不均”而发生争执,竟操戈相向,自相残杀。

为了增加自己的战绩,完成斩首指标,秦兵竟对出生入死的战友挥动屠刀,可见,秦军有多热衷于斩首。显然,秦国在统一战争中,斩首的实际数量绝对远超史料中记载的一百八十一万。对于秦国来说,这是统一大业的一部分,可是,对于其他六国的黎民百姓来说,这就是一场灾难。

秦国靠着独特的暴力美学实现了一统江山的目标,为粉饰这场以武力强占中原的统一战争,让秦朝历史地位更加合法,秦始皇将侵略战争美化成解放战争,并将功德碑树在旧六国大规模宣扬:“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

前文中我们提到,根据《六国年表》给出的数据,秦国主动发起的战争多达九十三次。折算下来,平均秦国对每个诸侯国都发动过六次以上的战争。

[var1]

战乱本来就是秦人挑起的,秦始皇却将自己和祖先为中原带来的战祸强加到六国头上,以此来粉饰武装兼并的行为。然而,是非自有公论,直到汉初人们仍将秦国乃至秦朝当作虎狼之国。由此可见,秦始皇树立功德碑的小聪明并未起到实质性作用。

汉武帝之后,集权统治已成为大势所趋,人们逐渐认同了这种专制统治的政治形势,所以,才会对秦国“网开一面”,不再深究秦国武装兼并的非法手段。后来,几乎每个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都是靠这种“马上打、马下守”的方式奠定基业,所以秦国早年的做法逐渐受到后世认可。

秦国之所以能一统江山,很多朋友都觉得秦国的历代统治者顺应民意,满足了人民的期盼,秦统是东周末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将秦始皇留下的功德碑翻译成现代用语,再将功德碑上的内容与这种观点做出对照,就会发现,持有这种看法的朋友完全是在用秦始皇的思路思考问题。

只不过,他们的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var1]

如果,没有秦国安插在六国的“间谍”,如果,没有秦人尚武成风的习性,如果,没有秦君制定的“斩首军功制”,想来秦国的统一之路不会那么一帆风顺。

说白了,当时的六国都遵循礼法打仗,讲究先礼后兵,秦国就像强盗一样用暴力手段完成外交。站在六国百姓的角度来看,六国军队就是遵守规则的“搏击运动员”,秦军是拎着菜刀砖头不讲套路的臭流氓,秦军固然能打胜仗,但也势必会遭到口诛笔伐。而秦军手里的“菜刀砖头”,其实,就是“斩首军功制”。

并且,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秦国的“斩首军功制”,是以团队战功为主,而非传统上我们所认为的提把菜刀就猛砍人的立功印象。对一般士卒和将官以不同的方式来计算战功,对于战功的考核,并非仅凭首级就可定战功,也要防止作战士卒作假、冒领。对于将官,更以战斗伤亡率来考核。

参考资料:

【《史记》、《六国年表》、《春秋左传》、《秦律封诊式》、《军功爵制与秦社会》】

更多文章

  • 没有赵括的“纸上谈兵”,廉颇能不能够击退秦国的倾国之兵?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廉颇和赵括谁强,廉颇与赵括的关系,赵括为什么不怕廉颇

    [var1]有不少人认为,无论是赵括还是廉颇率领赵军,最终都是秦国大胜,赵国大败,持这样观点的理论依据是,赵国国力比起秦国太弱小了,赵国经不起消耗,廉颇为将也不过晚一点失败。其实这样的观点太理想化了,强者就一定能打赢吗?这个没有那么绝对,弱者打败强者的战例屡屡发生,就拿赵国来说吧,长平之战后,赵国实

  • 秦孝公去世前,曾打算将王位传给商鞅,为何商鞅不同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商鞅是在秦孝公死之后死的吗,商鞅为何受到秦孝公的重用,秦孝公力保商鞅了吗

    [var1]商鞅早年学习法家、兵家、杂家思想,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国国内颁布求贤令后由魏入秦,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的户籍、法律、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

  • 李世民秦王府名臣猛将很多,那太子李建成手下有哪些厉害的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关系,李世民李建成简介,李世民和李建成谁最厉害

    玄武门猝发事变,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身死,当消息传到了在玄武门外等侯的太子卫队中,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叹曰:“我等在太子生前蒙受大恩,而今岂能在太子死后便忘恩负义?”于是,隶属于东宫的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副护军薛万彻、屈直府左车骑将谢叔方等诸将,召集起了东宫和齐王府辖下的兵马两千人,毫不犹豫的就对玄武门发起

  • 负荆请罪的廉颇跟蔺相如最后怎样了?老师一定不会告诉你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负荆请罪后廉颇和蔺相如怎么了,廉颇和蔺相如负荆请罪有哪些过程,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会做什么

    [var1]“负荆请罪”的事情相当于是“完璧归赵”跟“渑池之会”的后续,因为蔺相如既使得和氏璧没有被秦国夺取,又使得赵惠文王没有被秦昭王所侮辱,大大震慑了秦国群臣以及秦昭王,使得赵惠文王因此特别宠信蔺相如,封为了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var1]廉颇对此非常不忿,认为自己攻城略地,成就比蔺相如大得多

  • 长平之战时,白起围赵括长达2个多月,赵国为什么不派人去救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长平之战白起怎么不灭赵国,长平之战后白起能打过赵国吗,长平之战白起用多少人包围赵军

    更何况,赵国当时没有这个意识,因为长平之战的大型“屠杀”战果,是当时众人都想不到的。[var1]战国时代后期,七国的力量大致已经定型,大家都有一种默契,那就是谁能够忽然一局定乾坤,威压六国,把周王室名正言顺地取代掉,成为新的“天子”,就和当年覆灭商朝一样。而这七国里,最强的就是秦、赵两国。秦、赵两国

  • 一统天下的秦国,是怎么灭亡的?其实,它是被秦始皇的野心拖垮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国什么时候有一统天下的实力,秦国为什么最后能一统天下,秦始皇靠六世力量让秦国一统天下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这两个故事之间会不会有所关联呢?要是有,又存在着怎样的关联?有人认为:这两者是有关联的,这个关联就是长城。[var1]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他做出了许多贡献,比如说,修筑长城和修建驰道。虽然,秦始皇修筑长城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中原地区的百姓免受匈奴入侵之苦,但却在无形中让长城成为了

  • 三星堆出土“青铜神树”,与《山海经》记载吻合,是巧合还是证实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青铜神树是根据山海经做出来的吗,三星堆出土上古神树,三星堆青铜树是哪一年出土的

    由于《山海经》记载的故事过于荒诞、离奇,千百年来人们只把它当作一本神话书来读。很多学者对山海经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即使才华横溢的史学家司马迁看了山海经后,也说道:“此书,荒远滑稽,不可作历史参考之物”。[var1]然而,近年来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山海经》里记载的故事或者事件

  • 四川发现千年“神树”,与山海经记载一致,学者:终于找到证据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山海经三大神树,山海经记载通天神树高度,400年古老神树图片

    唐代诗人李白在《短歌行》中写道:“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诗人豪迈地想要把太阳都挂回扶桑树上,让时间也不再流淌。那诗中的扶桑树是什么树呢?为何可以把太阳悬挂于其上?也许我们可以从四川广汉三星堆中发现的青铜神树上,一窥其究竟。1929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古文化遗址首次被发现,一直到八九十年代才开始了大

  • 《山海经》凤凰神族传下10大姓氏,若你是其中之一,就非龙的传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山海经十大兽人族,上古山海经最纯正的姓,山海经中的凤凰族

    在所有的姓氏当中,有8个姓氏可以说是姓氏之祖,他们分别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妊。因为上古时期是母系社会,女性地位非常之高,姓氏文化之始也全是女字旁的姓氏。另外,很多人也一直认为姓氏是华夏文明独有的文化符号,其实不然,在华夏文明统一中国之前,其实很多部落也都有着各自的姓氏体系的。如远古的凤凰

  • 秦一统七国,最难打的是哪个国家?从战国四名将就可以看出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统一六国原因,秦统一六国的详细过程,秦灭六国哪六个国家最厉害

    秦朝统一天下的时候,哪个国家最难打?[var1]战国四名将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战国四名将:白起、王翦、李牧、廉颇。秦国两个,白起、王翦。赵国两个:李牧、廉颇。当然,其他五国也有很多一流战将,但是跟这四个人比,还是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秦国征服其他六国的时间:灭韩1年;灭魏3个月;灭楚4年;灭燕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