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人谋”——三国时期形成三分天下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人谋”——三国时期形成三分天下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868 更新时间:2024/1/24 7:55:10

所谓地理均势,是指割据集团利用地理条件抗衡对方的一种策略。在使用戈矛甲盾作战的古代,占有险固地利形胜的一方在争雄角逐中明显地具有优势。蜀国有重山之固,吴国有长江之险,魏国据中原而地大人众,故吴蜀联合之抗魏,地理上形成均势,也带来了政治上的均势。所谓政治均势,是指群雄割据或列国纷争之间的均衡外交斗争,形成势均力敌的对抗集团。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蜀国遣使庆贺,订立中分天下的盟约,三分政治均势形成。

由于以上两个均势的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才巩固下来。但这两个均势并不是平行的两个因素,而是“人谋”规划三分鼎立所同时进行的两个方面,即一方面谋求地理均势,同时又谋求政治均势,而地理均势是政治均势的前提条件。所以,三国形成时期曹、孙、刘三方的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都是围绕荆州的争夺而展开的。随着荆州归属的解决才形成了三分地理均势,而后出现了三分的政治均势。至此,三国鼎立的对峙,就成为了必然之势。

荆州居于四通的战略要地,其势为曹、孙、刘三家所必争。赤壁之战前,三家各有自己的打算。刘备要荆、益以成三分。孙权要进伐刘表,西图巴蜀,以长江与曹操对抗,形成南北对峙。曹操要并吞荆州,逼降孙权,统一天下。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荆州,东进赤壁,形势逼使孙刘联盟。孙刘结盟就意味着孙权修正他的规划,走鼎足三分以观天下之变的路线。赤壁战后,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奠定了鼎足三分的形势。这是曹操最忌的一着棋,而孙权下了这一着,使得他闻讯后大失常态,《鲁肃传》记载:

孙刘联盟是推进三国鼎立形成的最重大的事件,它改变了当时政治格局的力量对比,造成南北均衡,使得历史的进程向着“人谋”预定的三分轨道向前发展。导演孙刘联盟走向三分的是诸葛亮和鲁肃,而演出这幕历史活剧的主角却是吴主孙权,曹操则从反面起了推助作用。孙权大敌当前忍痛修正自己的规划,借荆州给刘备,这是非同寻常的抉择。孙权的抉择表现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豪放胸襟,比袁绍、刘备、诸葛亮的政治气度都要略高一筹,以至于竟然出曹操的意外。袁曹官渡之战前夕,刘备不待袁绍大军发动,急于袭夺徐州,过早地亮出了反曹的旗帜,遭到曹操全力进攻,使自己站不稳脚跟。反过来,袁绍不采纳田丰的计谋,不在曹操东攻刘备之时,乘机举兵攻击曹操后方,坐失良机,遭官渡败北。刘备、袁绍两人不肯互援,皆因各存私心,缺乏战略远见,低估了曹操的应变能力。他们比起孙权来要逊色得多。

建安十九年,刘备不取汉中,却东出三峡与孙权争荆州江南三郡,刘备的这一失计,既伤了同盟和气,又为日后的关羽失荆州种下祸根,表现了刘备政治气度的偏狭。相比之下,孙权却是恢宏大度而又权谋在胸。他既敢于借荆州给刘备,不怕养虎在身;而又不失良机地讨还荆州,步步进取,灵活主动。孙权先是索还南三郡,而后袭杀关羽,全据荆州,改善了吴国的地理均势,增强了吴国的力量。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孙权不惜向曹魏称臣,保证了夷陵大捷。孙权不愧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孙刘联盟,使两家的事业走向胜利与发展;反之,两家失和,曹魏渔利。孙权袭荆州杀关羽,刘备复仇败夷陵,造成蜀弱吴孤,曹魏更加强大。吴蜀重新联盟,但元气已伤,失去了取胜之势,两国北伐均告失败。但是,孙权得不到荆州,上流门户洞开,他就坐卧不宁,在同盟中只能扮演附庸的角色。所以孙权要拼全力与刘备争荆州,志在必夺,在这种形势下,刘备与诸葛亮既缺乏灵活性,又丧失警惕性,终于演出了吴蜀的悲剧。从地理形胜看,孙吴取得荆州以后,才真正形成了三分的地理均势,吴蜀两国才有可能结成巩固的联盟。但是蜀汉丧失了荆州,也就丧失了进入中原的前进基地;加上连吃败仗,力量削弱,又不能北据关中,刘备只能偏安于闭锁的益州,守险割据,而兴复汉室的隆中计划也就天折了。

如果说,孙刘联盟抗曹谋求犄角之势,这是人谋的直接因素;那么,政治家、军事家的筹略得失及其际遇,也是组成三国鼎立的重要原因,这是人谋的间接因素。

最早提出三分思想的是孙吴谋臣鲁肃。公元200年,鲁肃过江对孙权说:

鲁肃的规划有两个方案。

一是趁北方多务,赶在曹操南下之前进伐刘表,以长江天险,形成南北对峙,此为上策。

二是如若上策不能实现,便退而求其次。鼎足江东。

由此可见,鲁肃是一个务实派的政治家,他的规划是要依循客观形势的变化,向着可能的趋向而行动。所以当曹操南下荆州之后。他就坚决主张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修正孙吴立国的上策路线以求下策,从而与蜀汉的隆中路线相吻合,取得了赤壁之捷。

直接规划三分的是诸葛亮和鲁肃,但他们两人都只是规划了三分之形,都不守三分之势。他们共同的目的都是要兴高帝之业,即统一中国,只不过诸葛亮扶的是刘备,鲁肃辅的是孙权。诸葛亮、鲁肃之谋是合吴蜀两国之力,共灭曹操。假如没有周瑜、关羽、吕蒙陆逊打乱诸葛亮和鲁肃的谋划,三国鼎立或许不能成立。曹操不敢称帝,正是有吴蜀联盟,曹丕篡汉选择在吴蜀交恶之时,这当然不是巧合。从灭曹魏的大局来看,孙权攻荆州,刘备复仇,都是不明智的。但正由于孙刘的失计,吴蜀削弱,曹魏增强,才形成了三国鼎立。由于孙刘双方都想利用对方来增强自己,所以双方的交恶就很难避免,不达均势,则不停止。三分的均势并不是诸葛亮和鲁肃的本意。这说明,三分虽然是出自“人谋”的规划,但又不为人的主观意志所控制,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演成的必然之势。

周瑜想阻挡这个势头,他执意要进兵西川,由于无力跨越刘备这个障碍,含恨死于巴丘,过早地结束了他的生命。《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三气周瑜,逼死这位英名盖世的江东宿将,情节是虚构的,而事情却是真实的。孙权逼鲁肃讨还荆州,鲁肃不能办,也因忧郁而过早地结束了他的生命。周瑜死年三十六,,鲁肃死年四十六,都在风华正茂之时而陨落,这都不是偶然的。鲁肃早死,关羽骄矜。诸葛亮和鲁肃的谋划遭到破坏,是吴蜀两国的一场悲剧。由于荆州所处的要冲地位,关系着吴蜀两国霸业的成败,其势为两国所必争,这场悲剧是难以避免的。这又说明孙刘的失计带有必然性。

因此,某些由“人谋”导致的必然,例如吴蜀争夺荆州的悲剧也有可能用“人谋”来消解。假如刘备和诸葛亮,尤其是守在第一线的关羽,外交上灵活一些,吴蜀矛盾的爆发不致于如此之快,即使爆发也不致于出现那样的结局,形势发展可能又是另一番模样。刘备在外交上若能做到缓吴之攻,一旦得了关中,那时吴国也许就不来索讨荆州了。这一假设有无现实性呢?

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赤壁之战,孙刘并力,刘备占江南,孙权占江北。刘备借江北也是形势所致。如果孙权不借,又不能控制刘备,江北处于曹刘夹击之中也是不能守,孙权审时度势,把江北借给刘备,树曹之敌,自己却腾出手来巩固江东,进攻合肥,筑起了江北防线。然后又掉过头来争荆州,向刘备讨南三郡,以江北易江南,有分寸,有道义。不幸的是刘备和诸葛亮过于执着“人谋”预画的隆中路线,不识大体。如果刘备也像孙权一样豁达一些,能够审时度势,西取益州之后,主动退守夷陵一线,把江北还给孙权,吴蜀并力向北,刘备早得了汉中,北出秦川,孙权东攻合肥,荆湘联军指向襄阳,曹魏危矣,也许隆中路线得以完全实现。

再看曹魏方面,也有失招。公元215年,曹操取汉中。不趁吴蜀争南三郡之机进兵蜀中。此其一失。公元221年,吴蜀夷陵相攻,曹丕不与蜀国并力灭吴,此其二失。如果说赤壁之战是曹操急进而葬送了大好的统一局势;而这两次则是曹魏的迟误而丢失了可能的统一良机。曹魏谋臣刘晔是瞅准了这两次机会的,,可惜曹氏父子拒谏不纳,仿佛是天意在安排似的。其实是有原因的。赤壁之战,曹操丧胆,他兵取汉中又费了一番力气,所以不敢贸然入蜀,过分谨慎。曹丕利用吴蜀交恶,急于称帝,坐失良机。还有更深一层原因,由于三国各方人才济济,机会一闪即逝,稍一疏失,追悔莫及。正如《刘晔传》记载刘晔对曹操所说:

所以说曹操是迟误之失。曹丕思坐收渔人之利,乘吴之疲,但曹军未出,陆逊早已设防于江岸。曹丕只好临江而叹。

历史是不能用推论来改写的。上述分析并非无稽之谈,而是要从已然的历史中得到深刻的示。

强调“人谋”在形成三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与经济是基础并不矛盾。曹魏统一中国,经济的因素起了最后的作用。但在形成三国鼎立这一短暂的具体历史阶段,“人谋”的因素则是最活跃最积极的。统一之后,人心安定,国家组织形成固定的格局,“人谋”的一计之得与一计之失,无关大局,因此人才必然遭受习惯力量的压制,不易脱颖而出。纷乱之世,人心浮动,各种力量组合未定,机会一瞬即逝,因此“人谋”的得失改变政局力量的对比。特别明显。在这种形势之下。各方力量。讲求实效,雄略之主,不拘一格录用人才,捷足高才者有用武之地,所以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世。

三国纷争既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人谋”引导的格局。

三国鼎立的形成中“人谋”的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决定三国鼎立的“人谋”,不是某一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是三分人才均势所必然表现出的平衡运动。无论是直接规划三分的诸葛亮和鲁肃之谋,还是破坏诸葛亮和鲁肃之谋的周瑜、吕蒙、关羽、陆逊,以及曹孙刘三方决策者筹略之得与失,都不由自主地在合力地把历史推向三分,这就是三国鼎立形成的必然之势。

陈寿撰《三国志》只有纪传而无书志,着重记载三国形成时期的人物,可以说是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这一历史演变的主旋律,即“人谋”在形成三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三国演义》围绕诸葛亮写三分,那是艺术的集中,在体现“人谋”这一主题上是与历史事实相吻合的。《三国演义》的主题无非是说明,治国者首要是笼络人才,这是历史的教训。曹操单凭权术不能笼尽天下英雄。刘备宽仁待众,得诸葛亮大才相辅,故能屡仆屡起而终为人中龙。三家兴起的原因,固然很多,而他们的用人路线实在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更多文章

  • 读懂曹操,你的人生会更好,深度好文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他的经典句子“让我凌驾于别人之上,却没人能凌驾于我之上”已被后代批评,而且“陶雄”这个标签无论如何也不能被撕下。此外,与曹操同期的徐绍曾评论说,曹操是:“世界统治者的儿子,动荡时期的叛徒。”我认为这可能是对曹操最公正的评价。世界上流传着一句话:学会与孔子做人,学会与曹操做事。如果把男牌从曹操身上撕下

  • “火烧博望坡”之战乃刘备亲自指挥,与诸葛亮毫无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由于三往隆中,才请得诸葛亮出山,此后刘备与诸葛亮请好日密,自然冷落了关、张二弟,早就引起关羽、张飞二人对诸葛亮的不满。现在大敌当前,眼看着一个年轻人发号施令,指东挥西,关羽忍不住问:“我等皆出迎敌,未审军师却作何事?”孔明曰:“我只坐守县城。”张飞大笑曰:“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在家里坐地,好自在!”张

  • 为什么历史上的曹操名气会这么大?而且为曹操翻案的也不在少数?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曹操的历史真实评价,历史上真正的曹操有多强,曹操历史上真的厉害吗

    曹操的政治贡献东汉末年是一个战乱的时代,从黄巾起义到三国统一归晋的90多年间,皇室虚弱,各地诸侯群雄并起,为了土地相互征讨,连年攻打,民不聊生,人口剧降。公孙瓒、袁术、袁绍、孙坚、刘备、孙权、陶谦、曹操等军阀,你来我往,好不热闹。曹操在争夺的过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讨袁术、征乌丸、灭刘表、灭陶谦

  • 连袁绍、曹操都不敢称帝,袁术凭什么给自己戴皇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袁术称帝袁绍反应,袁术和袁绍谁先称帝,袁绍袁术排名

    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在诛杀十常侍中,举措失当,引狼入室,结果引发董卓之乱。本就摇摇欲坠的东汉政权,瞬间支离破碎。以十八路诸侯讨董为标志,东汉帝国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这十八路诸侯中,最耀眼的当属袁家兄弟——袁绍、袁术。董卓擅政后,他知道要想权力稳固,必须获得关东士族豪强集团的支持。所以,董老虎不惜装成

  • 郭嘉为什么放弃实力雄厚的袁绍,而选择相对弱小的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郭嘉为什么离开袁绍,袁绍对郭嘉评价,袁绍和郭嘉是什么关系

    郭嘉原本是袁绍的部下,对袁绍也是忠心耿耿,毫无抱怨。可是纵然自己有一身才华,身处乱世 ,遇到像袁绍这样小肚鸡肠毫无判断力的主子,几番下来以后,不免有点寒心。所以在自己劝说袁绍使用自己的计策无望之后,郭嘉果断离开了袁绍,弃暗投明,投奔了曹操。曹操向来爱惜人才且求贤若渴,是出了名的。身边的每位人才都会让

  • 三国时期赵云和马超忠肝义胆骁勇善战,为何得不到刘备“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正史中赵云和马超谁厉害,赵云对马超的视频,历史上赵云与马超武功谁强

    对于刘备,他深知,单枪匹马自然不行,与众人捆绑在一起,方才实现自己的一腔抱负。所以刘备身边便有了张飞、关羽、黄忠等这样骁勇善战的人才。但是在匡扶汉室到建立蜀汉的这条路上,刘备身边有两人一直未被刘备重用,这究竟是为何? 这两人正是赵云和马超。论实力与武艺,这俩人绝不亚于兄弟张飞和关羽。在《三国演义 》

  • 关羽战力举世无双,为何被一个老头打的使出阴招,这个老头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文/无计读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泱泱华夏,自古以来就是风云际会的英雄地,几千年来发生了无数次波澜壮阔的大战,也涌现出了无数的英豪猛将。被誉为“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有万夫不挡之勇;汉朝时的霍去病,孤军直驱漠

  • 为何诸葛亮不废掉刘禅自立?易中天一语道破天机,令人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及散文家。隐居隆中,自比管仲、乐毅,人称“卧龙”。诸葛亮的才能、品格倍受后世敬仰,故常被尊称为武侯、诸葛武侯。后民间小说、戏曲谓其通晓阴阳,料事如神。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与智者之代表。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所刻画者,流传众口

  • 曾经的三国最强军阀袁术,占尽天时地利,却将一副好牌打的稀烂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国袁术硬是将一手好牌打烂,袁术是哪里人,三国中袁术的势力

    历史上姓袁的皇帝有两个,一个叫做袁术、另一个叫做袁世凯。然而,这两个相差了十几个世纪的人,称帝后的际遇简直一模一样,都是众叛亲离,愤忿而亡。不过,相比于袁世凯的开历史倒车,自掘坟墓,袁术当年也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作为四世三公家族,汝南袁氏的嫡子,他的起点在当时的群雄之中,基本是最高的,形势也是最

  • 关羽看不起马超,瞧不上黄忠,为什么从来对赵云没意见?原因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关羽赵云马超黄忠,赵云马超黄忠最后跟谁了,正史关羽有看不起黄忠没

    《三国志·费诗传》中,提到这样一个细节,那就是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关羽被拜为了四方将军中的前将军,费诗前去为了授封的时候,他一听说后将军是黄忠,直接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差点拒绝接受封赏。由此可见,他是极度轻视黄忠的。而《三国志·关羽传》中,作者也借诸葛亮的视角,表明了关羽性格护前,而且自视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