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在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北伐,打破了不能由南自北统一的魔咒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成功开国,建立了大一统王朝之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以后,其他作为上可能有争议,可以讨论讨论,但是分封藩王这件事上,被大众一致认为是一大败笔,是明朝的一大弊端。
身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并非是有勇无谋之人,不然怎么可能只是历时15年,在40岁不惑的年纪就打下偌大的天下呢,他设计的藩王制度,对藩王太过优待,弊端是明显的,再往前说,西汉有七王之乱,西晋有八王之乱,这都是藩王不好的一面,为何朱元璋对此视而不见,非要分封藩王呢,有什么深谋远虑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
首先朱元璋为什么要分封藩王,并且给藩王兵权呢?
明朝开国以后,面对最大的威胁是北元,虽然北伐很成功,但只是结束了元朝全国性政权,元顺帝带领元朝残余势力跑回漠北老家,是为割据政权北元,北元很强大,拥兵数十万,并且不甘心被赶回漠北,一直想南下复国,这对于当时明朝的威胁之大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明太祖朱元璋有三个选择,一是给予武将较大的自主权和兵权,用以抵御北元,缺点是容易使得武将拥兵自重。二是以藩王御边,给自己儿子兵权,让儿子替老子守边,缺点很明显就是后面的靖难之役。三是迁都北京,以攻为守。参考后来朱棣迁都北京,优点缺点都明显,好处是天子守边,就积极进取,所以朱棣时代明朝疆域达至巅峰,疆域一大,北京也不处于边疆范围,有一定的战略纵深,坏处是后面皇帝不争气,疆域缩水越来越大,北京的战略纵深空间越来越小,虽然明朝是亡于李自成之手,但是之前就被蒙古俺答汗还有皇太极先后直接打到过北京城下。
最终明太祖朱元璋采取的方式是先武将攻伐后儿子守边,是以攻为守,开国以后发动八次北伐,前六次任用徐达、冯胜、傅友德、蓝玉、汤和、李文忠等大将,成果很大,尤其是第六次北伐,蓝玉在捕鱼儿海之战中取得大胜,北元等于是灭亡,至此北元割据政权崩溃,又回到蒙古诸部时代。
虽然北元这个心腹大患已经消灭,但是并没有彻底解决,所以北方依旧是明朝的防御重点,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又发动了两次北伐,不过这两次是任用自己已经成长起来的三子晋王朱棡和四子燕王朱棣。
明太祖朱元璋的方法其实很高明,他先是让武将北伐削弱北元,然后再给已经成长起来的儿子们兵权,让他们长期守边,而在边疆的有九大塞王,是为塞王守边模式。
其次明太祖朱元璋给予的藩王兵权其实并不大!
更要命还在后面,明太祖朱元璋时代的藩王虽然被优待,但不是白吃白喝,享受了优待,还要担负起屏藩皇室的责任,但朱棣造反成功,害怕后世子孙,再出一个建文帝朱允炆这种皇帝,然后其他藩王又要效仿自己造反,所以想要杜绝这种后患。
杜绝后患其实很简单,就是废除当时藩王制度,但是朱棣不敢,以名正言顺来说,他如果废除了,就是对父亲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大不敬,毕竟已经造反了,再这样太说不过去了,以法理支持来说,他造反以后,在合法性上,还要靠着各位兄弟捧场,这时候废除藩王制度,兄弟们肯定不乐意,所以朱棣想了一招,就是剥夺藩王兵权,而没有兵权没有责任的藩王,就成为白吃白喝的废物式存在了,在往后的岁月中对明朝造成了庞大的财政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