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也确实如此,刘伯温“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掐会算,能预知未来”。
他写了一本《烧饼歌》的专著,预测了大明国运和未来世界。说实话刘伯温就是一个全才的人物。
刘伯温所有一切都得益于他的师傅黄石公送给他的一本书——《太公兵法》,书中记述了各种奇谋异术,刘伯温凭借里面的知识帮助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朝。
公元1375年,刘伯温一病不起,朱元璋亲自到刘府探视,第二天让新任丞相胡惟庸提着他“特制”的中药送给老刘,刘伯温把中药煎熬后服下,过了两天后就死了。
当时人们传言是朱元璋下毒毒死了刘伯温。刘伯温到底是不是朱元璋害死的没有历史记载,只是一种猜测。
有一点儿刘伯温心里很清楚,那就是朱皇上想得到《太公兵法》这本书。
刘伯温害怕这本书遗祸子孙,加上自己的两个儿子刘链,刘暻天资平庸,根本不适合看这种书。
鉴于此,刘伯温临死前,曾想把这本书交给朱元璋,但转念一想朱元璋天生多疑,肯定怀疑给的是假书,烧掉又觉得有点可惜。
思来想去,刘伯温想了个办法。他让儿子刘链把自己写的另一本书《郁离子》拆开,把《太公兵法》这本书夹在中间。
刘伯温的意思是,如果天意让朱元璋得到这本书,他就会发现其中的秘密,否则他就会失去这本书。
刘伯温最后交代,自己死后让儿子把“伪装好的书”和一筐鱼交给前来吊唁的朱元璋。
话说刘链把书和一筐鱼交给了朱元璋,老朱回到宫里后,一看书皮写着《郁离子》几个字,他对这类书不感兴趣,于是随手扔到了一边。
他又看了看那筐鱼,心想:“我后花园鱼池里的鱼比这鱼又大又肥,谁稀罕他这点儿鱼”。
老朱转念一想,“不对呀,刘伯温不会凭空送我一筐鱼,难道这里面有什么寓意?”朱元璋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就把这一筐鱼用冰块儿冰镇了起来。
转眼刘伯温死去17年了,公元1392年,大明帝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老朱的儿子太子朱标死了,朱元璋悲痛万分。
“太子乃国家之根本”,眼看老朱到了暮年,辛辛苦苦培养的接班人就这样挂了。选择谁来做自己的接班人是摆在眼前的问题。
朱元璋最初想让四皇子朱棣接替朱标的太子位,随之又否定了,老朱心想:“朱棣和他性格十分相似,刚猛有余而温柔不足。”
开国之初需要打打杀杀的人才,治理国家则需要仁慈宽厚的君主。
朱元璋的孙子、朱标的儿子朱允文恰恰是一个宽厚仁慈的孩子,朱元璋下定决心选择孙子朱允文为接班人。
这时候朱元璋突然想起了刘伯温临死前送给的他的那筐鱼。老朱突然明白了。
原来“鱼”谐音“余”,代表多的意思,又因为鱼的繁殖能力特别强,每次产卵时有许多鱼子,有多子,人丁兴旺的意思。
刘伯温送给老朱的那筐鱼,因为鱼儿挤在一起,送给他时就死了。朱元璋望着这一筐死鱼,突然醒悟了:刘伯温分明告诉他,现在太子死了,儿子们聚在一起,肯定要发生火拼和死亡。
朱元璋在长子朱标下葬以后,马上把南京城里的皇子们强制他们回到封地,没有他的命令不准回京城。
随后朱元璋对所有的儿子和功臣们逐一拉了一遍网,凡是有可能对孙子产生威胁的格杀勿论,尤其是对四皇子朱棣,他甚至产生了杀死朱棣的念头。
当时朱元璋这样做,朱允文有些不解。他问爷爷为什么这样对待叔叔们,朱元璋没说话,拿起一根满是带刺的树枝递给了朱允炆,朱允文怕扎手不敢接。
随后朱元璋拿起一把刀,把枝条的上的刺全部砍去了,朱元璋对孙子说,我现在做的就是为你去刺。
综上所述,刘伯温死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是提醒老朱,孩子们聚在一起就会死亡,该分散开来就分散开来吧!
老百姓尚且有儿大分家的古训,聚在一起,空间狭小就会产生矛盾,容易出现打斗和死亡,皇家也不例外,尤其是在争夺皇位时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17年后,老朱终于参透了那筐鱼的寓意,他及时分散了诸王。然而他最终没有发现那本《太公兵法》。
200多年后,李自成攻进了北京,他在后宫杂物间发现了刘伯温《郁离子》这本书,李自成很崇拜刘伯温,仔细阅读了里面的文章,终于发现了中间夹着的《太公兵法》,李自成如获珍宝,他运用书中的知识推翻了明朝,有时候天意不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