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只是24个藩王之一,为啥那么强?他比建文帝高在哪?

朱棣只是24个藩王之一,为啥那么强?他比建文帝高在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675 更新时间:2024/2/5 18:08:02

朱元璋杀死反对分封的人

那么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还是要从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所面临的局面说起了。其实对中国历史有些基本了解的朋友恐怕都知道,中国历史上采用分封制的王朝几乎全都发生过重大的藩王叛乱。比如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以及几乎给西晋王朝判了死刑的八王之乱等等。

所以在西晋王朝灭亡之后,分封制在中原王朝曾经很长时间不太受待见,因为大家都知道即使是只分封同姓王,即使在分封的时候兄弟们确实手足情深,但一旦有了封地各自独领一方之后,大家不产生矛盾不发生内战也绝对是小概率事件了。

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却先后分三次把自己的24个儿子全部封王,每个人都给了一块封地。而其实这件事在当时也是极有争议的一件事。比如在洪武九年,也就是公元1376年,朱元璋曾经下诏求直言,也就是让下面的官民为自己的施政提意见。当时一个非常低级的官员,也就是山西平遥县的训导(县里负责教育的官员)叶伯巨曾经就直言上书,说当时朱元璋的施政有三者太过,其中排第一的就是:分封太多。

当时这个叶伯巨就提出朱元璋应该以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为戒,直言分封就是祸害,所以建议立即削藩。但朱元璋看到了他的上书之后却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他逮捕,并说因为他离间自己和骨肉之间的关系,所以要亲自把他给杀了。而叶伯巨也确实命薄,在被押到刑部之后,还没等朱元璋动手他自己就先死了。

但后来的历史大家也知道了,所以在朱棣成功夺取皇位之后,叶伯巨也就被视为了有先见之明的人。但按说之前的历史都摆在那里,朱元璋恐怕也不会完全预见不到自己身后可能发生的藩王叛乱,那么他为什么还是一意孤行,非要把自己的24个儿子都封成有实际兵权的藩王呢?

朱元璋为何分封诸子?

其实朱元璋在明知道分封制存在巨大风险的情况下仍然这样做,也跟当时他面临的局面让他不得不这样做有很大关系。首先,明朝的建立是多年战争之后才取得的成果。虽然在公元1368年徐达北伐将元廷逐出了大都(北京),但当时元廷在漠北维持的北元政权仍然拥有很强的实力,还在伺机反攻中原。同时元朝的两个藩王,也就是云南的梁王和东北的纳哈出也都还各自拥兵十几到二十万人,也对明廷构成了巨大威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在建立之后仍然需要维持巨量的军队。

但这时。跟朱元璋打拼了十几年的那些将领们的心态却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毕竟他们拼死拼活打出来的江山也不是一点回报都不要的,所以这时候让他们继续出生入死也就必须要给他们一些回报了。所以在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在把自己首批9个儿子封为藩王之后不久,也对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茂和汤和等等28名功臣进行了分封。可以说以此为交换,朱元璋成功地保持了手下各路大将的“创业”积极性,也为后来明朝先后招降纳哈出,平定梁王并极大地削弱北元打下了基础。

但这个过程的时间却是比较长的,截止到公元1388年北元基本被灭亡时差不多持续了20年。而在此期间,帮助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那些功臣们也在持续的作战过程中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实力,比如徐达曾在北平练军马,修城池。其它如冯胜和傅友德等将领也曾有过类似举动。可以说他们也逐渐形成了能和明廷有一定对抗能力的功臣集团,但因为朱元璋需要他们为自己作战,所以一时也不好去采取强硬措施对其进行限制,而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也就只能通过继续分封自己的儿子,不断扩大自己家族的势力来压制功臣们,确保自己家族能继续掌控明朝江山了。

所以朱元璋当然也不是不知道分封的风险,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首先要考虑的还是确保自己的家族能掌控江山,至于以后可能出现的家族内乱,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只能排在第二位了。

而朱元璋的这种做法最后可以说也是以成功而告终的。从洪武十一年开始,朱元璋长大成人的九个儿子先后就藩,帮助朱元璋稳固了各地的统治,同时两个元朝藩王以及北元的威胁也逐步消除,之后朱元璋就通过一系列比较血腥的方式把明初功臣对自己家族的威胁一一清除,把大明江山牢固地掌控在了自己家族的手中。

二十四之一,朱棣如何逆袭?

不过虽然朱元璋消除了功臣集团对自己家族的威胁,但在他的家族内部却又再次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和利用功臣打击元朝残余势力造成功臣集团崛起类似,朱元璋利用藩王打击功臣又造成了藩王集团的崛起。虽然朱元璋在分封诸子的时候其实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分封是“列爵不治民,分藩不锡土”,也就是在行政权力上对藩王有很大限制。但在军事权力方面,要倚重藩王的朱元璋却给予了自己的这些儿子极大的自主权,不但将军队统率权给了他们,还把指挥权也一起给了他们。

那么这样也就在制度上保证各个藩王都拥有极强的军事实力。而且更要命的是,在朱元璋发布的《皇明祖训》里,还明确提到:

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也就是说如果朝中有奸臣,那么天子可以密诏藩王,让他们统兵讨伐,为天子除去身边的奸臣。而这就为后来朱棣后来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提供了绝佳的法律依据。

而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在洪武25年去世又加剧了藩王失控的局势。在朱元璋去世之前,被他钦点要继承皇位的皇太孙朱允炆就曾经提出了自己的担心,说各路藩王可以帮自己抵御外敌,但如果藩王不听话,自己又该怎么办呢?这时朱元璋沉默良久问朱允炆他自己有什么计划?朱允炆表示自己会先礼后兵,实在不行了就削减藩王的封地,再不行就撤消藩王的封号,如果还是不行再发兵讨伐。而朱元璋听了之后表示赞同。

所以在朱元璋死之前曾经下令各个封国的文武官吏都要听朝廷节制,只有护卫军听藩王调遣,而这其实也是想尽最后的力量帮助建文帝朱允炆坐稳江山。但朱允炆在朱元璋去世的时候毕竟只有21岁,政治经验极度欠缺,所以虽然他也预见到了燕王朱棣要反,并且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想要把朱棣的叛乱扼杀在萌牙状态,但在与朱棣正面的计谋较量中却差距极大,所以很快被朱棣夺走了主动权。

当然,朱棣最终能够成功跟他本来就有很强实力有直接关系。朱棣负责镇守的北平(今北京)是防御蒙古反攻的重要地区,所以朱棣在北平期间大量招兵买马,很早就拥有了很强的军事实力。而且在朱棣的二哥和三哥相继去世之后,朱元璋还曾多次让朱棣在战争中统帅诸王的兵马,这也使朱棣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扩张。

不过刚才我们已经说了,朱元璋临死前明令各地文武官员要听朝廷的,而朱允炆对朱棣的威胁也一清二楚,所以提前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防范朱棣造反。比如他很快派遣工部侍郎张昺到北平担任北平布政使,并派遣都指挥使谢贵和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还下令都督宋忠屯兵北平,并把原来一些归朱棣亲自指挥的军队调走,可以说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在北平周围由明廷控制的军队一度远远超过了朱棣自己能够掌控的军队。而且在此之前,为了防范藩王造反,明廷还要求藩王都派几个儿子到首都南京作为质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朱棣想要造反也并不是特别容易。

但问题是,朱元璋之前为了稳固家族统治,把大量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功臣都给杀了,所以当时朱允炆能够依靠的文武官员要么是平庸之辈,要么经验欠缺,跟朱棣比起来在智谋上差距都非常远。而朱棣看到朱允炆已经开始着手对付自己,也立即使出了一连串的智谋组合拳。

他首先开始称病,当朱允炆派驻北平的张昺和谢贵去看他时,他故意在大夏天围着火炉说冷得受不了,并且走路还拄着拐杖,使张昺和谢贵相信他真的得了重病,促使朱允炆把他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放回了北平。之后因为朱允炆借故处死了他的属下,他还索性更进一步,开始装疯。

但这时,朱棣的计策其实出现了一个意外。因为明廷当时还是觉得朱棣的行为不正常,所以很快把他派往南京的使节逮捕审问,结果这个使节供出了朱棣装病装疯的实情。此后明廷立即向北平发出密旨,下令逮捕朱棣和他的手下。当时,明廷让张昺和谢贵负责逮捕幕府的官属,让另外一名指挥使张信负责逮捕朱棣本人。

但这张信得到命令之后却没有立即执行,而是回家跟自己的母亲进行了一番深入讨论。而他的母亲觉得朱棣才是真正能成大事的人,张信在和母亲讨论完之后,竟然临阵叛变,把朝廷要抓朱棣的消息告诉了朱棣。而朱棣得报之后,立即将计就计,在自己的王府设下了埋伏,调遣800骑士在府中潜伏了下来。

而当张昺和谢贵来抓他的时候,朱棣假意将官属全部捆了起来,请二人进府查验。二人进府后,朱棣派出府内的伏兵将两人擒获,并很快将其处死。之后,朱棣立即调遣自己的军队攻下了北平的九座城门,控制了北平城。而在随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内,朱棣趁明廷援军抵达之前,率军将北平周边受明廷控制的军队全部扫清,使自己的军队又增加了数万人。不但击败了明廷派来的援军,在后续的战场上也占据了主动。

在之后的战争中,虽然朱棣反叛已经没有任何疑问,但朱允炆却仍然没有下狠心对朱棣下死手,对手下各部将领下达了禁止杀死朱棣的旨意。而朱棣也确实有勇有谋,在得知了朱允炆的禁杀令之后,还对其充分进行了利用。在公元1401年的夹河之战中,朱棣利用对方不敢伤害自己的弱点,亲率几名轻骑兵近距离掠过敌阵侦察。明廷军队将领盛庸也确实不敢对朱棣进行杀伤,所以禁止军队开枪,只是派出骑兵追赶。结果朱棣在充分侦查了敌情之后平安归来,然后很快有针对性地对明廷军队发起了进攻,经过两天的激战将其击败。

而通过这一系列事例,大家也可以看得很明白,朱允炆和他手下的将领在军事能力方面跟朱棣确实差距非常明显,所以朱棣的军队后来在战场上也很自然地一路凯歌,最终在公元1402年7月13日攻下南京,之后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赢得全胜,成为了明朝的永乐皇帝。(图片来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其原作者所有)

更多文章

  • 马皇后好在哪里,为何能让朱元璋钟爱一生?具体原因成熟男人都懂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马皇后为什么看上朱元璋,为什么马皇后死后朱元璋性情大变,为何马皇后到死都不肯原谅朱元璋

    可是,在那么多的女人中,能够得到朱元璋倾心相待的唯有马皇后一人,她是他的发妻,也是他的一生所爱。根据史书记载,马皇后本人相貌并不漂亮,看上去也就是寻常百姓家女儿的面貌,偏偏这样的女子最后得到了朱元璋的青睐。那么,这是为什么呢,马皇后到底好在哪里,能够让朱元璋钟爱一生?其实,里面的具体原因,成熟的男人

  • 明朝一囚犯,死前留下一首诗,朱元璋听到后大怒,立马处死了狱卒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最霸气的诗日月星辰伴我眠,朱元璋死前写的诗,朱元璋杀尽江南百万兵全诗读音

    我国古代出现了四百多位皇帝,这虽然都贵为九五之尊,但是却褒贬不一,本质上相差非常大,性格也是截然不同,得来皇位的渠道也是五花八门,其中出身最低而且知名度最高的明君当属朱元璋,也由于他性格十分多疑,昔日替他挡箭救他一命的大将陈德,后代都被他杀尽。像蓝玉等打天下的大将也是难逃一死。朱元璋出身起点很低,曾

  • 为什么李存勖能大败契丹,宋朝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存勖为啥能大败契丹,李存勖为什么能吊打契丹,李存勖和契丹战争

    李存瑁、李嗣源能击败契丹,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自己被逼的没办法,为了生存,只能拼死一搏,要不然死翘翘。至于赵匡胤,听取赵普建议采取先南后北政策,拿下了南方大片土地,这时候再想着北上攻打契丹,有了一定顾忌,宁愿拿大量金钱购买燕云十六州,也不愿意和契丹开战。以两人的境况我们可以知道,李存瑁、李嗣源没啥资本

  • 封神中,女娲惩罚纣王,并非纣王题诗亵渎,而是另有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封神伊始,就发生了一件怪事。封神演义中的殷商天下,在纣王七年以前,还是“万民乐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宾服”,好得一塌糊涂,唯独到了纣王七年以后,局面便变得有点糟糕,为什么?表面上看,起源于一桩题诗亵渎案。说的是纣王七年三月十五,女娲圣诞之日,纣王应首相商容奏请,前往女娲宫降香祈福,就

  • 商纣王是最后的一位人皇?周武王出卖人族利益?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周纣王简介,商纣王是一个怎样的君王,武王是纣王的臣子吗

    1、商周之战其实从本质上说,商朝和西周之间的战争,本质上是两个奴隶主集团之间的战争。不论是商朝还是西周,本身都是奴隶主国家。商纣王和西周武王,本身也是维护奴隶主制度的。至于网上鼓吹商纣王是废除奴隶制的先驱,那更是无稽之谈。因为根据西周初年出土的青铜器情况来看,西周初年的生产水平尚且无法催生封建生产关

  • 商朝灭亡后,商朝后人都去了哪里?怎么影响了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商朝灭亡后的后人现状,商朝灭亡后人都有哪些,商朝后人分布

    纣王之子的反扑在这里首先说明一点,本文不涉及所谓“殷人东渡美洲”的相关内容,因为针对这种说法,桃花石杂谈曾经专门写过多篇文章探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桃花石杂谈参阅那些文章。其实根据中国古代史书的记载,在商朝灭亡之后,商人遗民仍然大量存在,而且仍然有相当强的实力。另外,根据上古时代中原“二王三恪”的

  • 秦昭襄王明明奠定了灭六国的大势,可为何灭六国还要30年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昭襄王收复赵国了吗,秦昭襄王消灭六国兵马,秦昭襄王时的秦国势力

    [var1]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秦昭襄王在位的历史时期,那么,“决胜时代”最为恰到好处。这是因为,秦昭襄王之后,山东列国虽然力图振作,但是其国力却与秦国拉开了很大的差距。由此可见,秦昭襄王死后秦国已经到了远迈山东六国的地步,可即便如此,秦国也没能迅速的荡平六国。后世的秦国君主,面对日薄西山的山东列国,

  • 春秋时期的鲁国,为何能延续到战国中晚期,硬抗压力790年之久?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春秋鲁国简介,春秋时期鲁国的实力,春秋战国时鲁国的历史

    [var1]历史的时针到了战国时期后,在泗水流域存在着数量众多的诸侯国,因其所在地域又被史学界称为“泗上十二诸侯”。而在这些诸侯国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诞生了孔子的鲁国。历史上的鲁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的存在。这是因为,到了战国时期,天下格局重新洗牌之后,鲁国依然存续于天下,并且一直延续到战国的中晚

  • 他是战国贵族,位列四大公子,坑了亲哥换来名声显赫却埋下了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战国四公子的黑历史,战国四公子谁最强,历史上真实的战国4公子

    [var1]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许多王室贵族开始大肆招募名人贤士,其中也不乏蹭吃蹭喝的庸碌之辈。纵观五千年的中国史,门客三千的盛况也就只能在先秦时期出现,人们在喜欢招纳贤客的贵族中,排出了四个名气相当的贵族,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春申君黄歇、信陵君魏无忌、孟尝君田文和平原君赵胜。今天我们要讲的一位,是其中

  • 战国六国的回光返照,五国先后复国,最终又怎样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战国五国复国,秦灭亡后六国复国,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先后次序

    [var1]不过虽然如此,六国的王室之前都已在各自的诸侯国经营了几百年时间,所以其实在六国灭亡时,其家族的人数都还是挺多的,分布范围也都相对比较广,所以在六国相继灭亡之后,其实各国的宗室也有大量人员幸存了下来。而这些人在秦朝末年的乱世中,无一例外都曾起兵反秦,所以其实战国六国中的五国在秦朝末年都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