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包括给朱棣改庙号在内的这整个事件在嘉靖初年确实是一件大事,以至于这个事件还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大礼议”。而这件事涉及到了从明朝建立到嘉靖年间多位皇帝的地位问题,因此也曾经引发了激烈的争议。这件事的起因就是明世宗嘉靖帝成为皇帝的特殊过程。虽然嘉靖皇帝是出身于明朝皇族,但他的父亲却并不是明朝的皇帝。嘉靖帝的父亲明兴献王朱祐杬是嘉靖的祖父明宪宗的第四子,而明朝的帝位传承法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所以即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的朱祐杬在后来自然也就没能成为皇帝,而是被封为兴献王,其封地在湖广安陆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钟祥市。朱厚熜从小也就是在安陆州长大的了。所以如果按正常情况,作为朱祐杬儿子的朱厚熜也肯定是跟明朝帝位无缘的了。但问题是,在朱厚熜的爷爷明宪宗死后,明朝帝位归了朱厚熜的伯父朱佑樘,也就是明孝宗。而这明孝宗虽然身为皇帝,却只活了35岁就死了,而他死的时候,也只有1个儿子还活在世上,也就是继承了他的皇位的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
但这朱厚照却比他父亲更短命,只活了30岁就死了。而且比他父亲更过分的是,他竟然连一个儿子都没有,所以他死之后,并没有子嗣来继承他的皇位,因此这时明朝的皇位就只能从他们爷儿俩的亲戚里去找了。而这时,兴献王朱祐杬唯一还在世的儿子朱厚熜被选中成为了皇位继承人。公元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从安陆州来到北京,很快继承了明朝的帝位,成为了嘉靖帝。而新君继位之后,给刚刚过世的皇帝确定谥号通常都是最先要决定的事宜之一,所以在四月二十七日,嘉靖帝就召集君臣,要给前朝皇帝,也就是自己刚刚过世的堂兄正德帝确定谥号。但因为嘉靖帝并非是正德帝的儿子,所以这些会议除了要确定正德帝的谥号之外,还要确定嘉靖帝自己的亲生父亲,也就是兴献王的地位和封号。在会议上,正德帝的谥号很快就确定了。但关于嘉靖帝父亲的封号,以及嘉靖帝继承帝位的名义,君臣之间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当时,以明朝内阁的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都认为:嘉靖帝由小宗入继大宗,所以就要改换身份,以自己的伯父明孝宗为皇考。也就是说要把他过继给明孝宗,追认明孝宗为父亲,而把他自己生父兴献王的身份变成自己的叔父,以后即使祭祀自己的生父母,也要自称是“侄皇帝”,也就是自称他们的侄子。但这种意见遭到了嘉靖皇帝的强烈反对。他说自己是依据堂兄正德帝留下的遗诏(其实也是杨廷和拟定的)嗣位的,所以自己原本就不是以皇子身份成为皇帝的,因此也没必要在嗣位之后还改换门庭,认伯父为父亲。而看到新皇帝这种坚决的态度,朝中也有了一些大臣支持皇帝的意见,认为嘉靖帝继承的是明朝的皇统而不是明孝宗的皇嗣,而皇统不是必须父继子承的。而双方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争议如此之大,除了涉及嘉靖帝生父的祭祀地位之外,还涉及嘉靖帝生母能否成为皇太后,以及应该以什么礼节迎奉她入京的问题。另外,这还涉及以藩王身份入京继承帝位的嘉靖帝在朝中的威信问题,所以可以说也是事关重大,因此双方也就此形成了激烈对立,期间朝中曾一度有250名大臣一同进言,反对嘉靖帝以生父为皇考。而嘉靖帝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也曾对数十位反对自己的大臣施以廷杖。最终经过3年多的对抗之后,嘉靖帝一派获胜,杨廷和被削官为民,兴献王被追尊为兴献帝,嘉靖帝生母成为皇太后,而嘉靖帝则称明孝宗为“皇伯考”,也就是仍然将他视为伯父。不过,嘉靖帝当时也没有完全达成自己的目标,因为他父亲虽然被追尊为皇帝,但却没有把兴献帝的牌位放进太庙供奉,而是变通了一下,在太庙旁边专门给他立了个世庙进行供奉。
当时嘉靖帝是接受了这个安排,但在他完全掌控了朝政之后,就又不满足于这种变通的安排了。所以在公元1534年,他又提出了要对明朝的庙制进行改革,目的是通过改革庙制,把自己父亲的牌位也迁入太庙。当时,这个改革的方案是把原来太庙里的九个先帝牌位改成七个,除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外,另外六个皇帝要按照与自己的远近程度决定。那么按照这个方式去排,要把兴献帝列入太庙,就需要自己的六世祖明太宗朱棣的牌位取出位置才够了。但朱棣在明朝的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除了他的文治武功之外,至少在他之后的明朝皇帝都是他的子孙这一点就决定了他的牌位确实是不能轻易移出的。所以大臣们在得知朱棣的牌位有可能被移出之后,再次表达了强烈反对。
而这个问题也经过了多年争议,最终嘉靖帝也做出了让步,决定将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然后按照礼法,庙号为“祖”的皇帝牌位不能移出太庙,这样朱棣的牌位就留在了太庙,而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则替他老爹被移出了太庙。就这样,朱棣的庙号才在他去世100多年之后从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图片来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其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