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年,时年十九岁的孙和,被孙权册立为太子。阚泽担任太傅,薛综担任少傅,孙和效仿兄长,也培养了自己的势力随从,作为羽翼辅助他日后参政。而孙权的第四子孙霸,跟孙和相比,二人年龄相差无几,而且都是琅琊王夫人所生,但孙和成为未来储君,这让孙霸非常不满。
孙权
虽然孙权也非常疼爱孙霸,在册封孙和为太子的时候,同时封孙霸为鲁王,不仅没有厚此薄彼,而且对孙霸多有赏赐,还任命刚直不阿的大臣是仪担任鲁王傅,希望他能辅佐孙霸成才。
孙和刚被封为太子时,跟胞弟孙霸没有什么区别,二人同吃同住,不分彼此。但朝臣认为长幼有序,何况孙和是高贵的储君,而孙霸只是藩王,不应该僭越。孙权听从臣僚的建议,为二人修建宫殿,配置僚属。按规定,孙霸的待遇要低于孙和,这让孙霸对兄长越来越怨恨。
孙霸
孙霸有心取代孙和,为日后参与政事,培植自己的亲信派系,鲁王孙霸礼贤下士,结交名人,并亲临各级官署走访视察,勉励慰问优秀官吏,拉拢人心。诸葛恪之子诸葛绰,孙权舅舅吴景的孙子吴安,孙权的大女婿,之后担任右大司马、左军师全琮的次子全寄,孙权堂兄孙辅的孙子孙奇。少有才名,誉满江东的名士杨竺,都被孙霸拉拢,成为他的党羽。
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部属,经常因为小事,便在朝堂上互相攻击。尤其是鲁王孙霸,为了多储不折手段,连步骘、吕岱、吕据、全琮、孙弘这些朝中重臣,都转而支持孙霸。孙权听闻儿子不和,便下令禁止二人和朝中大臣往来,并警告二人不要干政,要专心治学。
孙权
但孙霸觊觎太子之位,不肯就此罢休,于是跟全琮的妻子,孙权的大女儿全公主孙鲁班联合。孙鲁班深恨孙和孙霸的母亲琅琊王夫人,又惧怕孙和即位后,会对自己和丈夫全琮不利,于是夫妻二人疯狂构陷太子。
正巧孙权有一段时间,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孙鲁班恶意中伤太子孙和,称孙和孙霸的母亲琅琊王夫人,听闻陛下一病不起,面露喜色,替自己的儿子孙和高兴。孙权听信谗言,责问王夫人,王夫人惊恐忧虑而亡。
太子孙和如坐针毡,害怕自己被父亲废黜。孙霸对母亲的去世不管不顾,听闻孙和失宠,更加丧心病狂的构陷太子和他的部下。丞相顾雍的孙子顾谭,跟全琮父子不和,顾谭在朝堂上口无遮拦,得罪孙权。鲁王孙霸的党羽奏请孙权,顾谭诽谤朝廷,按律当诛,孙权看在顾雍的面上,将顾谭、顾承流放交州。
陆逊
东吴重臣陆逊支持太子孙和,看到孙和被打压后,曾上表劝说孙权,并表示自己支持太子。但此时陆逊担任荆州牧、右都护兼武昌留守,是领兵戍边的外臣,不应该在储君的问题上擅自发言站队,孙权对陆逊非常不满,下诏强烈批评陆逊。陆逊又听闻外甥顾承被治罪流放,陆逊的政敌全琮也趁机发难,陆逊因此忧愤而亡。
二宫之争,将东吴朝臣勋贵都卷入其中,群臣党同伐异,这样孙权感到非常忧虑。他曾对侍中孙峻说过,“担心子孙不睦,大臣争权夺利,担心百年之后,江东孙氏会像袁绍家那样因内斗而败亡,被天下人耻笑。”
诸葛恪
二宫相争持续八年,孙权决议废黜太子孙和,改立幼子孙亮为太子。虽然以丞相朱据(孙权的驸马,孙鲁育的丈夫)和尚书仆射屈晃为首的群臣反对,但孙权还是狠下心,将孙和软禁。朱据和屈晃被杖责一百,然后贬官外放,陈正和陈象因为劝谏,得罪孙权被满门抄斩。
鲁王孙霸也因“谋害太子”之罪,被孙权下诏赐死,孙霸的党羽全寄、吴安、孙奇和杨竺因“党霸构和”,而被诛杀。因为诸葛绰是大将军诸葛恪的长子,孙权没有处置诸葛绰,而是让诸葛恪严加看管,但诸葛恪为防止诸葛绰连累自己,用药酒将他毒死。
孙亮
曹魏蜀汉两国交兵不断,偏安一隅的东吴,本来可以趁机发展经济,积累国力,结果因长达八年的“二宫之争”,让东吴朝堂日趋混乱。孙权在撒手人寰前,再次决策失误,废长立幼(孙亮十岁登基称帝),致使东吴不久陷入权臣专擅朝政,欺君罔上的新危机。
参考资料:《三国志·吴书·吴主五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