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重八、李自成他俩的区别在哪儿?并非只因能力,首要因素是时势

朱重八、李自成他俩的区别在哪儿?并非只因能力,首要因素是时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759 更新时间:2024/2/7 4:37:33

首先,这两人最大的差距是时势,之后是能力。朱元璋发家的时候,满地都是真军阀,到处都是义军,蒙元抽不出力量对付南方的义军,所以他有充足的时间和战略空间建设去根据地,另外蒙元立国就不得人心,科举经常没有,朱元璋等势力在相对较早的时候就会有不少人才投靠。

李自成加入义军时,大明还保持着大一统呢,军阀势力根本没有,出商洛山间之前,他根本没有空间去建设根据地,也根本没有一个稍微靠谱点的知识分子投靠,十八骑入商洛山间再起之后,才有举人投靠,第一个提出了其他义军没有的均田免粮之类的政治口号,实力瞬间就膨胀起来了。

▲商洛山风景

其次,李自成集团实际上的组织建设能力,连洪秀全集团都远远不如。没有哪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会失败到一点余地也不留,一蹶不振。厉害的领导人可能会失败,但绝不会打完一仗直接变成丧家之犬,输光家底。他要是能把主力集结在山海关他就不会输了。他是低估了满清的军事实力和吴三桂的无耻程度。京城城瘟疫肆虐加之北方投降的明军纷纷反叛才是他放弃京城到陕西组织防御的关键。吴三桂在降清以前,以勇冠三军,孝闻九边出名,吴襄都给吴三桂写信劝降了,李自成也亲自把吴襄带到山海关了,结果李自成还是低估了吴三桂的无耻程度。

▲吴三桂剧照

他在京城没有根基,一片石败了,他需要时间回老家整顿兵马,恢复实力,但是满清没给他机会。总结就是清军追得太近,明朝降将倒戈太快。再者,朱元璋的时代,没有一个明显的其他民族的强大实力存在,唯一的对手就是元朝朝廷,此外都是陈张这种草寇,并不会对朱构成实质威胁;李自成面对的,主要是明朝朝廷,在崇祯十七年从西安进军京城顺利实现后,基本大局已定,万万没想到来了个满洲,而且是如日中天的满洲,这是外敌;举个类比的例子,就是洪秀全占领江南后,没想到还有上海的各外国军队跟他为敌,如果没有这些外国军队打他,则洪秀全很可能是另一个朱元璋。

▲太平天国油画

蒙哥之后,元朝的内战贯穿始终,一直到元顺帝父子依旧大动干戈。所谓胡虏无百年国运,游牧民族的内耗非常严重,元末时早已丧失了对基层的控制。明末则是宗族治理基层,相当于利益代言人,控制力比元末强太多,崇祯上吊的时候江南基本盘依旧稳如狗。当年明成祖迁都京城其实是一步臭棋,行政中心脱离了经济中心的位置,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国都靠近边境还容易被人抄了老家。再看李自成最后的战绩就是攻下了京城,当时的京城城因为瘟疫,十室九空。守军都死得差不多了,谁还在守城!

▲明朝北京城遗址

明亡可能真的是气数已尽。洪水,干旱,蝗灾,瘟疫,兵祸!如果最后李自成能和鞑靼较量一番,能打击锐气,划江而治,他也是个人物。可惜根本挡不住!充其量就是一个作乱的头目,只是运气比较好,里面也有稍微的能力,但是和朱元璋真的没法比。李自成和皇太极这两个人在明末算是独一档的,那个时代的天花板水平了,最后的结局主要还是满清的根基比起大顺要扎实,环境也比大顺有利,李自成的败亡是冥冥之中的,暂且不说政治、经济、军事政策这些。

▲朱元璋老年剧照

有证据表明,李自成进入京城后,他已经约束不了刘宗敏等将领了,这种事可不会发生在朱元璋身上。李自成起义,对标的是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和唐中期的安史之乱彼时中央政权虽然腐朽不堪,但尚未丧失对全国的控制力,有能力组织起有效的反击,这种作乱,只要达到摧毁旧的中央政权的目标就已经很算不错了,重新一统的大任自有后人承担元末的红巾军起义,对标的是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和隋末的各地起义。

▲刘宗敏剧照

结语

作为一个在长期分裂过程中刚刚统一全国的政权,各方面的统治技术都和新时代很不适应,以至于犯了众怒,义军并起,相应的,朱元璋对标的是刘邦李世民,是在农民起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摘桃子者,他们做得更多的是政治力量的整合和新制度的探索,因为旧政权已经在前一阶段中被摧毁得差不多了,这两个人所面临的历史背景是不同的,展现出来的功业也无法单纯以个人能力来决定。

参考资料:

《李自成》

《明史》

更多文章

  • 宋江一年的俸禄,折合成人民币是多少?怪不得他之前都不愿上梁山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江年俸禄是多少,宋江凭什么坐上梁山头把交椅,宋江啥时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的

    今天我们讲述的主人公是《水浒传》里的主人公——宋江。虽然可能有人会问,诶?宋江做过官吗?没做过官哪来的俸禄呢?其实很多人看《水浒传》可能都没看仔细,宋江其实是做过一个小官的。那我们就开始说一下宋江一年的俸禄大概折合成人民币是多少。宋江的官职是城县押司,这个官职主要是办案等宋官署名吏员。在官场里押司属

  • 朱元璋明知朱允炆不堪大任,为什么还要把皇位传给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元璋为什么要立朱允炆,朱元璋对朱允炆的态度,朱元璋有没有给朱允炆留后路

    朱元璋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布衣出身最终建立大一统王朝的皇帝,在历史上唯一能够与其相提并论的,大概只有亭长出身的刘邦了。刘邦在前,朱元璋在后,在建立王朝之后,两者有诸多相似之处,刘邦确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郡国并行的地方管理制度,即分封刘姓子孙为王,也推行郡县制。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之后,

  • 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什么没有像哥伦布一样,为明朝带来巨大利益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哥伦布与郑和的比较,郑和每次下西洋也充满了危险吗,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的不同结果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有这样的疑问,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郑和下西洋,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可是从实际的经济利益上来说,他并没有像哥伦布一样,一次远航就能一本万利。郑和下西洋到达的地点郑和下西洋,真的目的是什么,一直都人么热议的焦点。从最终的结果上来看,郑和下西洋不仅仅是一种贸易行为,反而像

  • 为何说朱元璋的子孙,吃垮了大明朝,看看它的宗亲制度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灭亡朱元璋的子孙还剩多少,朱元璋家族宗亲,朱元璋的子孙后代派系一样吗

    朱元璋作为一代雄主,建立大明朝,这样的人物,肯定对历史有一些了解。即是认识不足,身边也有一群君臣谋士。朱元璋自然会知道,“藩王”制度,在明朝之前的历史上,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那么疑问就来了,既然如此,朱元璋成立大明之后,坚持推行“藩王”制度呢?根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是这样解释的:众建藩辅, 所以广磐

  • 从武大郎的收入上来看,宋朝时期,养一个全职太太,需要多少钱?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武大郎,宋朝武大郎的真实生活,武大郎在宋朝的影响

    那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宋朝时期养一个全职太太,需要多少钱呢?众所周知,武大郎在去世之前,潘金莲就是一个全职太太,什么活都不干,全靠武大郎卖炊饼养活一家。武大郎是宋朝的小贩,我们就宋朝小贩的标准去衡量一下。南宋元年,饶州地区有一个小商贩,靠卖猪羊血羹,每日收入200文钱。同样还有一个小商贩,靠贩卖

  • 赵匡胤算是个宽厚的皇帝,为什么会对并无过错的救命恩人痛下杀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赵匡胤老婆,赵匡胤是如何被废的,赵匡胤是个善良的皇帝吗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平凡,能一步一步坐上皇帝的宝座,靠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能力,还有一些将领们对他的帮助。起初,赵匡胤对他们也是十分信任,但当了皇帝之后,心境变了,对功臣们的态度也就变了。赵匡胤想,我能从一个武将当皇帝,你们这些功臣已经有这么大的权力了,想要造反当皇帝不是更容易吗?于是在一次

  • 揭秘:宋代大奸臣蔡京被贬到杭州后是如何东山再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北宋第一奸臣蔡京,蔡京和宋朝的故事,蔡京奸臣养成之路

    宋徽宗看到多年来朝廷中变法派与反变法派争来斗去,闹得朝廷不得安宁,便有心加以调和,任命变法派的曾布做右丞相,反变法派的韩忠彦为左承相。面对新的局势,蔡京行动有些迟疑,由于劣迹斑斑,被谏官弹劾,被贬到杭州,当一个挂名的闲官。蔡京贬职杭州后,时时渴望重返朝廷,于是处处留心寻找臭味相投的伙伴。在等待东山再

  • 如果明朝大将蓝玉还活着,燕王朱棣还敢造反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蓝玉若不死朱棣敢反吗,朱元璋不杀蓝玉朱棣绝不敢造反,朱棣为何要杀蓝玉

    战功赫赫就会目中无人,蓝玉也是开始飘飘然了首先就是在蓝玉在北上抗元的过程中,掳走了北元的王妃,并且调戏了王妃。其实军队的战士缺的就是女人,战争时间又很长,心中的情欲无法排解,当出现女人时就会情不自禁。朱元璋当时对军队管理严格,不能侮辱敌军的女人,况且当时还没建立政权,军纪不严则会败坏名声,直接影响抗

  • 李清照上联“寂寞寒窗空守寡”求佳偶,无人能对,却一被和尚对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关于赞美李清照的对联,李清照最好对联,李清照的对联有哪些

    李清照与辛幼安并称“济南二安”;又因其词有“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三句,故人称“李三瘦”。李清照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更是个藏书非常之多的人,这为李清照的学

  • 朱棣主持的郑和七下西洋,宣扬国威,为何郑和死后就被叫停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郑和下西洋各国对郑和船队的看法,历史上郑和死前到底有没抗旨,郑和下西洋为什么会被下令终止

    在唐朝时期曾经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但是随着唐朝的衰落,历经宋朝在对外战争中的失利,中央政权开始变得保守,在明朝建立之后,中原王朝再次以大国姿态崛起,与邻国的外交关系,再次被提上日程。明代的外交思想其实是比较贫瘠的,并不是太开放,其实这主要归结于时代的因素。在中国古代,即使有外交关系,中国皇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