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明知朱允炆不堪大任,为什么还要把皇位传给他?

朱元璋明知朱允炆不堪大任,为什么还要把皇位传给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450 更新时间:2024/1/19 10:32:45

朱元璋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布衣出身最终建立大一统王朝的皇帝,在历史上唯一能够与其相提并论的,大概只有亭长出身的刘邦了。

刘邦在前,朱元璋在后,在建立王朝之后,两者有诸多相似之处,刘邦确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郡国并行的地方管理制度,即分封刘姓子孙为王,也推行郡县制。

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之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没有那么紧张,不用分封制也能够管理地方,但是朱元璋还是以巩固边疆的名义大肆分封自己的儿子,朱元璋的儿子在守卫边疆的时候有没有做出贡献咱就不讨论了,但是朱元璋一死,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必然形成。

朱元璋一共26个儿子,优秀的君主往往会有很多优秀的儿子,这些儿子中具有军事力量有很多,拥有战功的儿子也不再少数。

以朱棣来说,在其十岁的时候,朱元璋就封其为燕王,在其成年之后让其驻守北京,坐镇北方边境,在此期间,朱棣与明朝的开国有功将领在一起一块成长,朱元璋还让朱棣娶了徐达的女儿。

可以说,朱元璋对朱标继承皇位的决心是肯定的,但是对其他儿子也很重视,这就是典型的坑自己的儿子。

当然,对于朱标来说,也许不是问题,假如朱标登基,对付自己的弟弟还是绰绰有余的,但是这个隐患甩给了朱允炆就不得了了,压得年纪轻轻的朱允炆喘不过气来。

所以不是朱允炆难堪大任,而是压根就没有给朱允炆机会,表面上看朱允炆得位很容易,实际上这份容易的背后充满着诸多质疑。

朱允炆在登基一年之内,就连续搞掉了五个举足轻重的藩王,然而对于朱允炆来说,削藩之路还是很漫长的,尤其是年龄大的几位藩王更是棘手。

朱元璋看似给朱允炆留下一个好的班底,实际上在临死的时候将有能力的功臣一波带走了,造成朱允炆是新皇帝即位却没有厉害的人辅佐,而藩王却都是长期生活在军营,对作战这一块是相当在行的。

结果就是在靖难之役中,朱允炆的中央没有干过朱棣的地方,所以这种子孙相残的局面还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结局早就已经埋下,只不过过程有点反转。

朱允炆继承皇位到底符不符合古代皇位继承顺序?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标志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嫡庶之分一直是古代社会的根基所在,因为没有法律制度能够稳定社会秩序的时候,就依靠这种出身来建立秩序。

然而在皇位继承上,嫡长子继承制也只是参考,真正到了实行起来大多数都是扯淡,两汉时期33位皇位,只有7位是嫡长子,唐朝21位皇帝,只有2位是嫡长子,宋代18位皇帝,只有3位是嫡长子。

由此可以看出,嫡长子只是皇位继承的一种重要的标准,而不是绝对的,嫡长子继承制却在明朝时期发挥了巅峰作用,不得不说程朱理学对明朝统治秩序的影响还是很深刻的。明朝一共16位皇帝,有5位皇帝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的。

这里面最有争议的就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以皇太孙的身份继承皇位,到底符不符合礼法,符不符合古代的皇位继承。

正常来说,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下来择立储君。说具体点就是在正妻皇后所生诸子中,选立长子为继承人;如果嫡长子早殇而有子,则立其子;长子无子则由其嫡次子顺序继承;在皇后无子的情况下,选择庶子中的长子为继承人,如果嫡庶子皆无,则依照亲疏昭穆顺序选定继承人。

朱元璋的皇位继承就是其中的如果嫡长子早殇,就应该立嫡长子的儿子。

但是这个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在历史上皇帝死后直接由孙子继承皇位的太少,比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被逼自杀,汉武帝因此立刘弗陵为太子,在刘弗陵死后,因为刘弗陵没有子嗣,最终立了刘据的孙子为帝,如果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解释起来,刘弗陵的地位压根就不是合法的啊!在发现刘病已的时候,刘弗陵就应该退位让嫡啊!

还是那句话,嫡长子继承制压根就是参考,真正想要立谁为储君,还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在立朱允炆的问题上,并不是言之凿凿就一定是朱允炆,在这个问题上,朱标死后,朱元璋和大臣讨论了好几个月,最终才拍板定下了朱允炆,可以说这个安排也不是那么固定的,变数很多。

关于为啥最后选择了朱允炆,不是规矩定的,而是朱元璋的心路历程决定的,在朱标死之前,朱元璋重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一直都认为朱标是最适合的皇位人选,从来都没有质疑过,奈何自己太能活,没有给朱标继承皇帝的机会。

这个时候,让朱元璋再次选择显然也是对其内心的再次打击,因为朱标在世的时候很孝顺,而朱允炆的身上又有朱标的影子,所以为了保证朱标这一血脉,朱元璋选择了朱允炆为皇储。

从根本上来说,选择朱允炆并非明智之举,是朱元璋一生当中少有的以感性认知来做出的决定。

有些人解释朱元璋选择朱允炆,而没有选择朱棣,是因为朱元璋认为明朝需要仁治之君,这其实是TM的扯淡,朱元璋是对历史看的最透彻的人,所有的妇人之仁都不是皇帝的最佳人选,只有手段强硬的君主才能够带来稳定的统治,才是老百姓的福音,朱元璋假如认为仁治是治国之本,那不是哪芭蕉扇打自己的脸,啪啪啪啪啪啪的响!

所以,朱元璋选朱允炆还是感性大于理性的不明智之选。

更多文章

  • 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什么没有像哥伦布一样,为明朝带来巨大利益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哥伦布与郑和的比较,郑和每次下西洋也充满了危险吗,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的不同结果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有这样的疑问,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郑和下西洋,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可是从实际的经济利益上来说,他并没有像哥伦布一样,一次远航就能一本万利。郑和下西洋到达的地点郑和下西洋,真的目的是什么,一直都人么热议的焦点。从最终的结果上来看,郑和下西洋不仅仅是一种贸易行为,反而像

  • 为何说朱元璋的子孙,吃垮了大明朝,看看它的宗亲制度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灭亡朱元璋的子孙还剩多少,朱元璋家族宗亲,朱元璋的子孙后代派系一样吗

    朱元璋作为一代雄主,建立大明朝,这样的人物,肯定对历史有一些了解。即是认识不足,身边也有一群君臣谋士。朱元璋自然会知道,“藩王”制度,在明朝之前的历史上,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那么疑问就来了,既然如此,朱元璋成立大明之后,坚持推行“藩王”制度呢?根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是这样解释的:众建藩辅, 所以广磐

  • 从武大郎的收入上来看,宋朝时期,养一个全职太太,需要多少钱?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武大郎,宋朝武大郎的真实生活,武大郎在宋朝的影响

    那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宋朝时期养一个全职太太,需要多少钱呢?众所周知,武大郎在去世之前,潘金莲就是一个全职太太,什么活都不干,全靠武大郎卖炊饼养活一家。武大郎是宋朝的小贩,我们就宋朝小贩的标准去衡量一下。南宋元年,饶州地区有一个小商贩,靠卖猪羊血羹,每日收入200文钱。同样还有一个小商贩,靠贩卖

  • 赵匡胤算是个宽厚的皇帝,为什么会对并无过错的救命恩人痛下杀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赵匡胤老婆,赵匡胤是如何被废的,赵匡胤是个善良的皇帝吗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平凡,能一步一步坐上皇帝的宝座,靠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能力,还有一些将领们对他的帮助。起初,赵匡胤对他们也是十分信任,但当了皇帝之后,心境变了,对功臣们的态度也就变了。赵匡胤想,我能从一个武将当皇帝,你们这些功臣已经有这么大的权力了,想要造反当皇帝不是更容易吗?于是在一次

  • 揭秘:宋代大奸臣蔡京被贬到杭州后是如何东山再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北宋第一奸臣蔡京,蔡京和宋朝的故事,蔡京奸臣养成之路

    宋徽宗看到多年来朝廷中变法派与反变法派争来斗去,闹得朝廷不得安宁,便有心加以调和,任命变法派的曾布做右丞相,反变法派的韩忠彦为左承相。面对新的局势,蔡京行动有些迟疑,由于劣迹斑斑,被谏官弹劾,被贬到杭州,当一个挂名的闲官。蔡京贬职杭州后,时时渴望重返朝廷,于是处处留心寻找臭味相投的伙伴。在等待东山再

  • 如果明朝大将蓝玉还活着,燕王朱棣还敢造反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蓝玉若不死朱棣敢反吗,朱元璋不杀蓝玉朱棣绝不敢造反,朱棣为何要杀蓝玉

    战功赫赫就会目中无人,蓝玉也是开始飘飘然了首先就是在蓝玉在北上抗元的过程中,掳走了北元的王妃,并且调戏了王妃。其实军队的战士缺的就是女人,战争时间又很长,心中的情欲无法排解,当出现女人时就会情不自禁。朱元璋当时对军队管理严格,不能侮辱敌军的女人,况且当时还没建立政权,军纪不严则会败坏名声,直接影响抗

  • 李清照上联“寂寞寒窗空守寡”求佳偶,无人能对,却一被和尚对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关于赞美李清照的对联,李清照最好对联,李清照的对联有哪些

    李清照与辛幼安并称“济南二安”;又因其词有“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三句,故人称“李三瘦”。李清照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更是个藏书非常之多的人,这为李清照的学

  • 朱棣主持的郑和七下西洋,宣扬国威,为何郑和死后就被叫停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郑和下西洋各国对郑和船队的看法,历史上郑和死前到底有没抗旨,郑和下西洋为什么会被下令终止

    在唐朝时期曾经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但是随着唐朝的衰落,历经宋朝在对外战争中的失利,中央政权开始变得保守,在明朝建立之后,中原王朝再次以大国姿态崛起,与邻国的外交关系,再次被提上日程。明代的外交思想其实是比较贫瘠的,并不是太开放,其实这主要归结于时代的因素。在中国古代,即使有外交关系,中国皇帝也

  • 李自成失踪后,其宝藏下落何处?日本学者:已成了晋商发家资本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自成留下的大量宝藏,李自成的墓有宝藏吗,李自成的宝藏究竟埋在哪

    大文豪苏轼在《答程全父推官六首》中写道:“儿子比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此言原是苏轼用来形容学问增长,后来多用于形容人一夜暴富。一夜暴富,是很多人的梦想,这种机会也不是没有,只是甚为稀少。而通过得到宝藏,一夜暴富,更是各种传奇故事里的经典桥段。说起关于历史

  • 二郎神杨戬的人物形象原型,并非是宋朝大太监杨戬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杨戬的原型是二郎神吗,杨戬是哪个神话故事里面的,二郎神杨戬的生平事迹

    那么宋朝的大太监又是怎么和二郎神扯上关系的呢?宋朝最有名太监杨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宋徽宗时期,有一个非常受宠的太监名叫杨戬。在《水浒传》后期时也曾出现过他的身影,也是他害死了宋江和卢俊义,是除了蔡京、童贯等“北宋六贼”之外的北宋另一大害,可见不是什么正面人物。此人年轻的时候也不过是一个主管御花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