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什么没有像哥伦布一样,为明朝带来巨大利益

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什么没有像哥伦布一样,为明朝带来巨大利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014 更新时间:2024/1/16 8:18:29

七次下西洋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有这样的疑问,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郑和下西洋,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可是从实际的经济利益上来说,他并没有像哥伦布一样,一次远航就能一本万利。

郑和下西洋到达的地点

郑和下西洋,真的目的是什么,一直都人么热议的焦点。

从最终的结果上来看,郑和下西洋不仅仅是一种贸易行为,反而像一个国家行为。一个有巨大的明支撑,雄厚的财力支持的一种自炫的行为。

近代中国发展的程度,经济的规模,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中,就可以窥见。

从1405-1430年之间,郑和率领几万人,还有数百艘庞大的船队,一路西行,地道爪哇、苏门答腊、暹罗、忽鲁谟斯等三十几个国家,最远已经到了红海死去,还有非洲东岸的索马里地区。

郑和在地理大发现上,远比欧洲超前很多,比哥伦布早87年发现美洲,被迪亚士早83年,发现好望角,这都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奇迹。

郑和船队的规模到底有多大

郑和船队的规模,是当时欧洲地区,根本无法比拟的。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随行的人员高达27800人,光船只就有62艘,其中大船,长约126米,宽51米,9 桅12 帆,排水量高达1.7万吨,载重量在8500吨以上。

而哥伦布的船只,就相形见绌很多,只有三艘穿,船员也仅仅只有88名,最大的船只有长33米、宽8米,排水量只有250吨,也就是说,哥伦布最大的船,凑齐70艘,才能顶得上,郑和的一艘大船。

郑和能走这么远,这与明朝时期,船只建造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可是从心而论,中国的远航能力,也不是一天就培养出来的。

朝时期,就已经制造出,带有罗盘和海图的大船,中间还可以直接调节升降板,而当时的布帆早就取代了竹帆。这个时期,就已经建造出了4层3桅,12帆,可载 500 人的大型海船。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朝海军最强盛的时期,大约在1420年,在这个时期,明朝海军的规模远远超越亚洲各地的国家,甚至超过了欧洲所有国家的总和。

在1403-1430年,郑和下西洋期间,光南京附近的船坞,就生产了2000艘船只,其中有超过100艘的大型船只,长达370-440英尺,宽150-180英尺的巨型大船。

种种迹象表明,当时中国不仅拥有远航的能力,掌握的造船技术也远远超过了西方,能够动员的人力物力,更是欧洲国家不能比拟的。

郑和下西洋,到底为了什么

从各种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郑和七次下西洋,从来没有出现过烧杀抢掠的情况,这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远航的历史行为迥然的不同。

郑和航行的过程中,与各个地方民族打交道,一直都是坚持和平,自律、平等的原则,从未出现以大欺小的行为,也没有恃强凌弱的现象。

葡萄牙人在远航的过程中,完全充当一个强盗的角色,唯利是图,所过之处全都比抢掠一空。西班牙人更是残暴,在美洲地区,打开杀戒,甚至直接毁灭了两个文明。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对郑和下西洋的事迹,有很多的不是很正面的评价,甚至可以说是批评。如果仅仅是注重政治影响力,不谋求商业利益,为要劳师动众,跑到如此偏远的地区,进行耀武扬威,简直是得不偿失。

郑和、哥伦布都是远航,为何在经济处理上,出现如此大的差别

郑和下西洋,我们已经说过,当时的大明朝根本不缺物资。

然而欧洲地区,就不一样了,年处于一种寒的气候之中,农业生产十分的落后,能够耕种的土地上,根本就养活不了多少人。因此在人口方面,当时的欧洲只有中国的几分之一。

还有欧洲,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制度,那就是长子继承制。这直接导致其他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工作,一直处于流浪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对外侵略扩张,就是最好的选择。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巧合的是,离欧洲不远的地方,就有一个土壤肥沃,人烟稀少的美洲大陆,因此很多的人认为,哥伦布的一次远航,是一次一本万利的生意。

其实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哥伦布远航的时候,并不是要去发现什么美洲大陆,而是因为在陆地上,通往印度和中国的道路,被土耳其人掐断,欧洲想要与中国、印度通商,就必须需要一条新的道路。

正式这个原因,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几十年之后,欧洲人才意识到,哥伦布发现的地方,根本就是不印度,而是现在的美洲地区。

对于中国来说,本身就有广阔的土地还未开发,根本影响不到生存问题,因此也没有急切寻找新大陆的契机,对于郑和来说,他本身就不是商人,因此也不必心机去经商,让其像哥伦布一样,一次远航就能一本万利,真的是强人所难。

文章总结:

总之一句话,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至今都无从考究。只是简单的了解一下,郑和下西洋对大明朝产生了哪些影响就好,不必深究,这些非脑子的事情,留给历史研究专家吧。

更多文章

  • 为何说朱元璋的子孙,吃垮了大明朝,看看它的宗亲制度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灭亡朱元璋的子孙还剩多少,朱元璋家族宗亲,朱元璋的子孙后代派系一样吗

    朱元璋作为一代雄主,建立大明朝,这样的人物,肯定对历史有一些了解。即是认识不足,身边也有一群君臣谋士。朱元璋自然会知道,“藩王”制度,在明朝之前的历史上,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那么疑问就来了,既然如此,朱元璋成立大明之后,坚持推行“藩王”制度呢?根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是这样解释的:众建藩辅, 所以广磐

  • 从武大郎的收入上来看,宋朝时期,养一个全职太太,需要多少钱?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武大郎,宋朝武大郎的真实生活,武大郎在宋朝的影响

    那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宋朝时期养一个全职太太,需要多少钱呢?众所周知,武大郎在去世之前,潘金莲就是一个全职太太,什么活都不干,全靠武大郎卖炊饼养活一家。武大郎是宋朝的小贩,我们就宋朝小贩的标准去衡量一下。南宋元年,饶州地区有一个小商贩,靠卖猪羊血羹,每日收入200文钱。同样还有一个小商贩,靠贩卖

  • 赵匡胤算是个宽厚的皇帝,为什么会对并无过错的救命恩人痛下杀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赵匡胤老婆,赵匡胤是如何被废的,赵匡胤是个善良的皇帝吗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平凡,能一步一步坐上皇帝的宝座,靠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能力,还有一些将领们对他的帮助。起初,赵匡胤对他们也是十分信任,但当了皇帝之后,心境变了,对功臣们的态度也就变了。赵匡胤想,我能从一个武将当皇帝,你们这些功臣已经有这么大的权力了,想要造反当皇帝不是更容易吗?于是在一次

  • 揭秘:宋代大奸臣蔡京被贬到杭州后是如何东山再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北宋第一奸臣蔡京,蔡京和宋朝的故事,蔡京奸臣养成之路

    宋徽宗看到多年来朝廷中变法派与反变法派争来斗去,闹得朝廷不得安宁,便有心加以调和,任命变法派的曾布做右丞相,反变法派的韩忠彦为左承相。面对新的局势,蔡京行动有些迟疑,由于劣迹斑斑,被谏官弹劾,被贬到杭州,当一个挂名的闲官。蔡京贬职杭州后,时时渴望重返朝廷,于是处处留心寻找臭味相投的伙伴。在等待东山再

  • 如果明朝大将蓝玉还活着,燕王朱棣还敢造反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蓝玉若不死朱棣敢反吗,朱元璋不杀蓝玉朱棣绝不敢造反,朱棣为何要杀蓝玉

    战功赫赫就会目中无人,蓝玉也是开始飘飘然了首先就是在蓝玉在北上抗元的过程中,掳走了北元的王妃,并且调戏了王妃。其实军队的战士缺的就是女人,战争时间又很长,心中的情欲无法排解,当出现女人时就会情不自禁。朱元璋当时对军队管理严格,不能侮辱敌军的女人,况且当时还没建立政权,军纪不严则会败坏名声,直接影响抗

  • 李清照上联“寂寞寒窗空守寡”求佳偶,无人能对,却一被和尚对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关于赞美李清照的对联,李清照最好对联,李清照的对联有哪些

    李清照与辛幼安并称“济南二安”;又因其词有“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三句,故人称“李三瘦”。李清照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更是个藏书非常之多的人,这为李清照的学

  • 朱棣主持的郑和七下西洋,宣扬国威,为何郑和死后就被叫停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郑和下西洋各国对郑和船队的看法,历史上郑和死前到底有没抗旨,郑和下西洋为什么会被下令终止

    在唐朝时期曾经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但是随着唐朝的衰落,历经宋朝在对外战争中的失利,中央政权开始变得保守,在明朝建立之后,中原王朝再次以大国姿态崛起,与邻国的外交关系,再次被提上日程。明代的外交思想其实是比较贫瘠的,并不是太开放,其实这主要归结于时代的因素。在中国古代,即使有外交关系,中国皇帝也

  • 李自成失踪后,其宝藏下落何处?日本学者:已成了晋商发家资本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自成留下的大量宝藏,李自成的墓有宝藏吗,李自成的宝藏究竟埋在哪

    大文豪苏轼在《答程全父推官六首》中写道:“儿子比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此言原是苏轼用来形容学问增长,后来多用于形容人一夜暴富。一夜暴富,是很多人的梦想,这种机会也不是没有,只是甚为稀少。而通过得到宝藏,一夜暴富,更是各种传奇故事里的经典桥段。说起关于历史

  • 二郎神杨戬的人物形象原型,并非是宋朝大太监杨戬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杨戬的原型是二郎神吗,杨戬是哪个神话故事里面的,二郎神杨戬的生平事迹

    那么宋朝的大太监又是怎么和二郎神扯上关系的呢?宋朝最有名太监杨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宋徽宗时期,有一个非常受宠的太监名叫杨戬。在《水浒传》后期时也曾出现过他的身影,也是他害死了宋江和卢俊义,是除了蔡京、童贯等“北宋六贼”之外的北宋另一大害,可见不是什么正面人物。此人年轻的时候也不过是一个主管御花园的

  • 袁崇焕之死虽然冤枉,就凭这一件事情,崇祯就有杀他的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崇祯杀袁崇焕罪状,崇祯杀袁崇焕也是无奈之举吗,袁崇焕与崇祯的关系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个事例,光这一件事情,崇就可以致其余死地。崇祯皇帝刚继位,金兵就打了过来,崇祯皇帝十分的着急,心中强烈的希望,能够扭转辽东战局,于是立即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将辽东的全权事务交付与他。在详细谈论辽东整体战略的时候,崇祯皇帝问袁崇焕:女真族,已经蹦跶了十年之久,很多将于已经沦陷,袁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