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有这样的疑问,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郑和下西洋,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可是从实际的经济利益上来说,他并没有像哥伦布一样,一次远航就能一本万利。
郑和下西洋到达的地点
郑和下西洋,真的目的是什么,一直都人么热议的焦点。
从最终的结果上来看,郑和下西洋不仅仅是一种贸易行为,反而像一个国家行为。一个有巨大的文明支撑,雄厚的财力支持的一种自炫的行为。
近代中国发展的程度,经济的规模,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中,就可以窥见。
从1405-1430年之间,郑和率领几万人,还有数百艘庞大的船队,一路西行,地道爪哇、苏门答腊、暹罗、忽鲁谟斯等三十几个国家,最远已经到了红海死去,还有非洲东岸的索马里地区。
郑和在地理大发现上,远比欧洲超前很多,比哥伦布早87年发现美洲,被迪亚士早83年,发现好望角,这都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奇迹。
郑和船队的规模到底有多大
郑和船队的规模,是当时欧洲地区,根本无法比拟的。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随行的人员高达27800人,光船只就有62艘,其中大船,长约126米,宽51米,9 桅12 帆,排水量高达1.7万吨,载重量在8500吨以上。
而哥伦布的船只,就相形见绌很多,只有三艘穿,船员也仅仅只有88名,最大的船只有长33米、宽8米,排水量只有250吨,也就是说,哥伦布最大的船,凑齐70艘,才能顶得上,郑和的一艘大船。
郑和能走这么远,这与明朝时期,船只建造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可是从心而论,中国的远航能力,也不是一天就培养出来的。
宋朝时期,就已经制造出,带有罗盘和海图的大船,中间还可以直接调节升降板,而当时的布帆早就取代了竹帆。这个时期,就已经建造出了4层3桅,12张帆,可载 500 人的大型海船。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朝海军最强盛的时期,大约在1420年,在这个时期,明朝海军的规模远远超越亚洲各地的国家,甚至超过了欧洲所有国家的总和。
在1403-1430年,郑和下西洋期间,光南京附近的船坞,就生产了2000艘船只,其中有超过100艘的大型船只,长达370-440英尺,宽150-180英尺的巨型大船。
种种迹象表明,当时中国不仅拥有远航的能力,掌握的造船技术也远远超过了西方,能够动员的人力物力,更是欧洲国家不能比拟的。
郑和下西洋,到底为了什么
从各种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郑和七次下西洋,从来没有出现过烧杀抢掠的情况,这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远航的历史行为迥然的不同。
郑和航行的过程中,与各个地方民族打交道,一直都是坚持和平,自律、平等的原则,从未出现以大欺小的行为,也没有恃强凌弱的现象。
葡萄牙人在远航的过程中,完全充当一个强盗的角色,唯利是图,所过之处全都比抢掠一空。西班牙人更是残暴,在美洲地区,打开杀戒,甚至直接毁灭了两个文明。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对郑和下西洋的事迹,有很多的不是很正面的评价,甚至可以说是批评。如果仅仅是注重政治影响力,不谋求商业利益,为何要劳师动众,跑到如此偏远的地区,进行耀武扬威,简直是得不偿失。
郑和、哥伦布都是远航,为何在经济处理上,出现如此大的差别
郑和下西洋,我们已经说过,当时的大明朝根本不缺物资。
然而欧洲地区,就不一样了,常年处于一种寒冷的气候之中,农业生产十分的落后,能够耕种的土地上,根本就养活不了多少人。因此在人口方面,当时的欧洲只有中国的几分之一。
还有欧洲,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制度,那就是长子继承制。这直接导致其他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工作,一直处于流浪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对外侵略扩张,就是最好的选择。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巧合的是,离欧洲不远的地方,就有一个土壤肥沃,人烟稀少的美洲大陆,因此很多的人认为,哥伦布的一次远航,是一次一本万利的生意。
其实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哥伦布远航的时候,并不是要去发现什么美洲大陆,而是因为在陆地上,通往印度和中国的道路,被土耳其人掐断,欧洲想要与中国、印度通商,就必须需要一条新的道路。
正式这个原因,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几十年之后,欧洲人才意识到,哥伦布发现的地方,根本就是不印度,而是现在的美洲地区。
对于中国来说,本身就有广阔的土地还未开发,根本影响不到生存问题,因此也没有急切寻找新大陆的契机,对于郑和来说,他本身就不是商人,因此也不必心机去经商,让其像哥伦布一样,一次远航就能一本万利,真的是强人所难。
文章总结:
总之一句话,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至今都无从考究。只是简单的了解一下,郑和下西洋对大明朝产生了哪些影响就好,不必深究,这些非脑子的事情,留给历史研究专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