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曾形容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分析很多历史事件时,我们都能从中找出一个关键人物,在一个时期内众人的荣辱成败都系于他一身,可以说这个人就决定了这一时期事件的走向。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关键人物就要数其领袖洪秀全。
01
众所周知,清末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我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这是我国最后一个建立农民政权的起义运动,也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从宏观角度看,太平天国运动有力的打击了清政府统治,也反抗了外国侵略,对于粉碎封建社会和阻止中国沦为殖民地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不过,很多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带有浓重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特别是其后期制定的《天朝田亩制度》更是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文件。
▲天平天国起义
可惜的是,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终究归于失败,这其中有着时代的原因,例如农民阶级自身有着一定局限性。同时太平天国起义时和绝大多数农民起义一样,以“拜上帝教”为基础,统治者以神的名义号召人民,而拜上帝教内部结构又十分不合理,因此造成实际统治者洪秀全和“天父代言人”杨秀清两人在权力上出现矛盾。杨秀清被杀后教内更是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这也是导致太平天国走向低谷的重要原因。
▲太平天国忠王府
如果说这些还属于多年来的积弊,是太平天国运动作为农民起义不可避免的缺点,那么上层过早官僚化和腐败绝对是这个政权自身的原因,要为革命失败负上绝大部分的责任。太平天国早早在南京定都的原因就是因为领袖洪秀全和杨秀清想要偏安一隅,享受“小天堂”南京,这一举动就已经失去了农民起义的根本初心,也使太平天国的军队失去了锐气。
▲洪秀全雕像
此外,上层的腐败更是动摇了太平天国的根基。尽管洪秀全从基督教中摘来“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姐妹”的平等思想,但却仅仅流于表面,在建都后他建造了奢华的天王府和东王府。不仅如此,在清军虎视眈眈之际领袖却广选后妃,还颁布了“止行诏”等政令,连患难与共的兄弟们都不被允许进入天王府正殿,或者平时自己,俨然已经是一副封建皇帝的样子。
02
再看另一位主要统治者杨秀清,他善于指挥战争,在前期立下不朽功勋,然而定都南京后他三年未出南京城一步,所有军国大事仅仅与一两位亲信商议,每次出行又有着不下于洪秀全的仪仗,引来领袖猜疑,群臣激愤。这个阶段,杨秀清的聪明才智主要用于设立酷刑,曾经一起起义的早期将领及其家属都曾受过他的惩罚。然而“多行不义必自毙”,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期就发生了“天京事变”,杨秀清及其家属、精兵等两万余人被杀,太平天国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杨秀清雕像
太平天国领袖们的封建思想和集权主义还体现在其森严的等级制度和“避讳”等思想上。太平天国名义上有六个王,分别是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和石达开。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凡是王侯的名字都应该避讳,主要表现为平民要改名字,并且平民名字里带有王侯的名字都不能正确写这个字,要故意错写,念的时候也需要加上“讳”字。太平天国的避讳制度更加丧心病狂,其领袖竟将中国大部分省份名字也进行了改动。
▲云南省风景
例如为避讳冯云山的“山”字,于是将山东、山西二省改成了“珊东”、“珊西”。山东、山西两省因太行山而划分,这样随意更改后二者仿佛是以珊瑚为分界线一样,既无历史意义也无地理意义。为了避讳“云”字,云南省被改成了“芸南省”,彩云之南的诗意完全失去了,单看这个名字还以为此地盛产芸豆,贵州省也为避讳萧朝贵的“贵”字被改成了“桂州”。
▲太平天国
有些省份的名字因避讳而改,但有些省份的名字被改原因则十分奇葩。例如因太平天国在广西省起义,广西省便被改称“桂福省”,有一种简单而朴素的祈愿蕴含在了其中;浙江、江西、新疆等省份的“jiang”字不知为何全部被改成了“姜”;还有当时的直隶省因距离北京较近,洪秀全认为那里的人民全部被清政府洗脑了,应该属于罪人,所以将直隶省改称“罪隶省”。
▲广西风景
其实当时太平天国也不过占据了不到半壁江山,却将全中国的省份名称改了个遍,改的时候也全凭个人喜好几乎没有任何寓意,不仅给人民造成了许多不便,更是显示了统治者的愚昧无知和急功近利,这也使得太平天国运动在历史上的评价两极分化。对此专家也表示:这些名字没有一个是正常的,一个比一个古怪,全都是在瞎取。
结语
历史事件往往是复杂的,并不能单一的评价其为“进步”或“叛乱”。太平天国在反帝反封建方面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其根源在封建这一点又没完全破除值得批判。太平天国后期统治者们不思进取,正应了《题临安邸》中讽刺宋朝统治者的那句“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无论是谁都应该有居安思危意识,满足于一时成就必然坐吃山空,最终走向灭亡。
参考资料:
《史记·淮阴侯列传》
《题临安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