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身为爷爷的朱元璋知道自己死后,可能会有人造反,图谋不轨,所以就给自己的孙子留了一支王牌军队,来保证朱允炆的安全和政权稳定,可最后朱允炆到兵败,也没能用上这支军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来好好的说说。
1、“靖难之役”发生的原因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嫡长子继承制,说白了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才有资格当皇太子,朱元璋当时立的皇太子是朱标。可最后白发人送黑发人,朱标命太短,先走了一步,三十多岁就死了,朱元璋真的是悲痛万分,毕竟这个儿子是朱元璋特别喜欢的,在朱元璋还在打天下的时候就已经跟着他了,能力和经验也是十分丰富的。朱标死后,朱元璋的二儿子、三儿子也相继离世,于是朱元璋处于对朱标的喜欢,就立了他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子。这使得本来按照顺序应该是属于朱棣的皇位没了,朱棣心里一直耿耿于怀,况且朱棣文韬武略、战功赫赫、资历以及各方面都是要优于皇太孙朱允炆的。
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成为了建文帝。朱允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和父亲一样性情宽厚,但也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当他当上皇位的时候,外边的藩王已经非常严重了,很多藩王都手握重兵,而这其中尤其是燕王朱棣的最为有实力。所以削藩是建文帝一上台就想做的事情。
朱允炆上台后,先后削掉了周王朱橚,之后就是削掉了齐王、湘王、代王三位的藩位。这一系列的做法彻底激化了藩王和朝廷的关系,各地藩王开始跟朝廷决裂,此时的燕王朱棣就成了众藩之首。
2、“靖难之役”发生的借口
朱元璋在位时曾规定,如果有权臣篡权某位,各地藩王可以来朝廷擒拿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正是这样的借口,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就是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名义和借口开始起兵。这其中的“靖”就是平息、扫除的意思“靖难”代表平定祸乱、扫除奸臣。这些都只是朱棣造反,想夺取皇位的借口。
3、朱元璋留下的王牌军队
作为爷爷的朱元璋是非常聪明和用心的,早就想到自己死后可能有造反的事情发生,为了预防这样的事情,就为孙子留下了一支神秘的军队,这些人能帮助朱允炆翻盘、稳固起统治。这支神秘的军队就是镇守云南的30万沐家军。为何沐家军成为了可以倚重的军队,主要是因为沐家军的首领沐英是个孤儿,后被朱元璋收养了,成了义子,从小跟着朱元璋读书写字,还教他带兵打仗。
建国后沐英就被调往云南,镇守边疆了,而且沐英跟朱标的关系也是非常的好,所以他可以救驾京城的危难,那说了这么多为何朱允炆就没有动用这支王牌军队呢?
一是朱允炆错判了形势,觉得没必要动用沐家军。从实力上来看,朱棣是完全没有能力打败朱允炆的,朱棣是地方的政权,即使手上有了10万大军,也不是中央的对手。因此朱允炆占据着优势,认为燕王是以卵击石,不会真的能攻陷京城,而就没有调动沐家军。
二是当时盲目的相信了李景隆,就没有调动远在云南的军队。朱允炆因为是亲戚的关系,就相信了没有才能而又不忠诚的李景隆。在朱棣攻打南京的时候,本来是可以死守一段时间的,但李景隆却打开了城门,放燕王军队进来了,这使得朱允炆反败为胜彻底无望了。
三是朱元璋的遗命。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不要调动云南的军队,因为他们是镇守边疆的,一旦边疆出事,政权就不稳定了,到时候就真的成了内忧外患的局面。这也成了朱允炆不会轻易调动这支军队的原因。
四是云南离京城太过于遥远,通信也不便,当朱棣打到南京的时候,南京的快速沦陷,知道事态非常严重的朱允炆想调用云南的王牌军队时,也来不及了,根本没有调兵的机会了。
总之朱允炆是有很多机会胜利的,但无奈浪费大好时机,加上年轻经验不足,最终失去了江山。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