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攻破大都后,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朱元璋攻破大都后,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068 更新时间:2024/1/8 6:20:05

而在攻破大都后,朱元璋、徐达君臣,又以其惊人的军事才能,将几十万蒙古军主力一口一口吃掉了。

这个过程中,朱元璋君臣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各个击破的战略

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召集众将,商议下一步部署。

当时,南方的主要对手陈友谅张士诚双雄已灭,南方的福建、两广虽还没有平定但已不构成威胁,北取中原,推翻大元已成为下一步主要任务。

当时的大元,军力仍然很强。王保保李思齐、张思道等人都拥有比较强大的军力。

不过,这些将领彼此争夺军权、抢占地盘、内战不已。他们彼此之间有矛盾,与元顺帝之间也各有矛盾。

但是,他们仍有可能“急则相救”!

朱元璋对局势做了精当的分析:王保保、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不能立刻击败,如果过早对之猛攻,“急之则并力一隅,不好搞!

因此,朱元璋的决定是:出其不意,先集中力气打下山东、大都,”都城即可,有破竹之势,乘胜长驱,余可建瓴而下“,西征,各个击破。

具体步骤是:1、攻取山东,去大元东面屏障;2、旋师河南,去其羽翼,并控制潼关,将西面蒙古军主力封锁于关内;3、直取大都;4、挥军西向,击败蒙古军主力,平定关陇、太原。

这种分步骤,瓦解敌人,摧毁敌人的方略,使明军牢牢把握着战争的主动权。

迅雷不及掩耳,攻破大都

明军自至正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一日兴师北伐,到二十八年八月初二攻取大都,整个过程,仅仅有了9个月时间。

朱元璋的判断是十分准确的。

当时,王保保、李思齐等人仍然在相互厮杀。

所以,明军在攻取大都前,基本没有遭遇势均力敌的大战,一路所向披靡。

直到明军攻取山东、河南,并开始北进之时,元顺帝才与王保保和解,并下令王保保、李思齐等人一起抗击明军。

不过,为时已晚,各军还未来得及行动,明军即已攻取大都!

事实上,当时,元军的实力仍然很强,而且,尽管内部有矛盾,但在抗明这一点上,是可以形成合作的。

正如朱元璋所说:”向令未下燕都,骤与角力,胜负未可知也“。

正是朱元璋的庙算得当,使明军先取大都,占据主动。

接下来,明军与元军主力的碰撞开始了。

一拖一打,各个击破

当时,驻扎于山西的王保保所部有10余万人,驻扎于陕西的李思齐、张思道所部(陕西各军以李思齐为盟主)也有10余万人,实力很强。

逃往上都的元顺帝下令:王保保出雁门关,过居庸关进攻北平;李思齐部归附潼关,进击河南。

以元军各帅的关系,他们很难形成高度协调的作战,但是,战略上相互呼应,两面威胁还是可以的。

朱元璋决定:拖住李思齐,先主攻王保保。

他令徐达、常遇春率主力先破王保保,又将完成福建等地作战的汤和调入河南,既防御李思齐,又威胁王保保侧面。

一拖一打,庙算虽好,但如果迁延时日,尤其是与王保保久拖不决,形势仍会复杂。

能否快速击败王保保,就要看徐达的了!

将计就计,速取山西

攻破大都后,各路明军继续发展,攻取了泽州、潞州等地。

王保保是颇有军事才能的将领,他决心响应元顺帝的命令,集中兵力,收复大都,从根本上扭转战略劣势。

徐达得知,决心来一出将计就计。

他指出:王保保迂回(走曲线)而来,太原必然空虚。北平有孙兴祖在,可以守住!我们乘敌不备,由井陉直捣太原(走直线),就可以调动敌人,占据先手,一战而胜!

果然,就在王保保抵达保安时,他就得到了徐达逼近太原。

王保保大惊,仓促回军!

元军前锋万余人抵达太原附近时,被明军猛将傅友德、薛显阻击于城西,不得进。

不久,元军陆续抵达,扎营于城西。

明军指挥郭英观察敌阵后,指出:元军“兵多而不整,营大而无备”,可以夜袭!

正好,元军中有部将豁鼻马愿为内应。

徐达遂指挥明军夜袭,元军大溃!

王保保之带18骑逃亡大同,明军俘敌4万余!

王保保是一位有大兵团指挥能力的将领,当夜扎营之所以出现纰漏,应当主要是被明军调动所致。

大军来回跑动,士气不整,刚扎营时难免有问题,即便王保保才能出众,要激励军心,完善防备,也都需要时间。

明军及时的袭击,使王保保来不及调整,仓促迎战,以至崩溃!

明军趁胜,连取太原、大同等地,平定山西。

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平定陕西

平定山西后,王保保逃亡甘肃,明军遂开始进攻陕西。

当时,陕西元军,虽以李思齐为盟主,但彼此之间矛盾仍深。

朱元璋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之策。

入陕前,朱元璋致书李思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你是汝南汉人!如果你诚心投降,我以礼相待!

这时,徐达、常遇春、汤和各部都已经攻来,强弱分明。

李思齐虽没有立刻响应,但心理已经动摇,不愿死战。

明军一路进军,凤翔等要点不战而克。李思齐退守临洮,张思道退守黎阳。

此时,诸将认为:李思齐的军事才能胜过张思道。先弱后强,应该先打张思道。

徐达指出:张思道才干虽一般,但历阳城险兵悍,一时难以攻下。李思齐虽然厉害,但意志动摇,我军前去,他不是远遁沙漠,就是投降!而临洮位置重要,取得临洮,大事可定!

果然,明军挥军西进,李思齐不敢死战,举城投降。

随后,明军回师进攻历阳。张思道不敢迎战,令其弟张良臣守黎阳,自己逃到了宁夏,被王保保所劫持。

张良臣为形势所迫,只好投降。

第一场险战

张思道投降前,朱元璋已经指示:这个人狡诈,要小心!

果然,投降不久,张良臣复叛!

这时,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张思道本人的才略一般,但他手下有七个良将。时人说:不怕金牌张,惟惧七条枪。

因此,张思道虽走,但张良臣复叛后,其党羽响应,指挥能力、军力仍强。

同时,四月时,元顺帝派元丞相也速率军进攻通州,常遇春率部前往凤翔,李文忠自山西回救。

凤翔、山西空虚。

王保保趁机出手!

王保保兵分三路:1、一路攻打凤翔,牵制明军对张良臣的进攻;2、一路攻泾州,出徐达之后,企图迫使其后退;3、趁明军主力在陕西,出兵攻打大同,企图再取太原,恢复山西。

战局顿时复杂起来。

徐达令傅友德、薛显驻灵武,令冯胜救援泾州,抓紧时间攻历阳。

王保保军一度攻克泾州,断徐达后路,但冯胜及时抵达,击退该军。

凤翔保卫战则更是惊心动魄。

元军以箕盾护军攻城,箭矢伤不到,明军以火攻退敌;元军掘地而进,双方死战。

大同方向,形势也十分紧张。

李文忠前来救援,遭元军骑兵围攻,连失二营。明军殊死奋战,勉强支撑,待到敌人疲惫时,李文忠分兵夹击,才击破敌军。

而历阳,则坚守了2个多月。

最后,城内元军抵抗不住,开门,明军才攻破历阳。

历阳即克,攻凤翔等地的元军才陆续撤退。

这一战,虽然歼敌数不甚辉煌,以至知名度不高,但却是明军自北伐以来最为危险的一战。

当时,李思齐已降,王、张等人也都遭到较大削弱。元军尤能使战局险象环生,可见:如果不是朱元璋战略得当,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明军要定鼎中原,恐怕难度要大得多。

沈儿峪之战,力破王保保

平定陕西后,元军精锐只剩下退守甘肃的王保保。

王保保自太原兵败后,回到甘肃,又收拢兵马十余万,声势复振。

与此同时,明军发生了一些变故。

常遇春病死,徐达、汤和回应天。

王保保趁明军兵力减少,反攻兰州,并歼灭了自陇西赶去的援军。

此时,明军对下步行动又有争议。

徐达知王保保难打,建议先消灭元廷,如此,王保保势力全失,可以不战而定。

朱元璋力排众议:兵分两路,既打王保保,又打元廷。使其“彼此自救,不遐应援”。

徐达出潼关后,抵达定西,王保保退守沈儿峪,两军对峙。

徐达与王保保,各有10余万军,展开决战。

这也是北伐以来,唯一一次势均力敌的决战!

对这场决战,史书记载比较简单。

1、两军隔沟筑垒对峙,一日数战。2、王保保分精兵从小路袭击明军东南垒,明军左丞相胡德济指挥失措,陷入混乱,徐达率亲兵来救,击退敌人;3、徐达处决了相关责任人(胡德济因是功臣之后,送去给朱元璋裁决),整顿士气,次日拼死来战,击破元军。

由于记载简单,因此,后世不明为何元军会一战而败,因此,强调明军在对峙期间,以各种方式骚扰,疲惫敌军的作用。

其实不然。

以噪音等手段疲惫敌军,是古代常见的对峙方式,不算什么奇谋。仅靠这个,是制不住王保保这样的名将的。

而且,沈儿峪一带是王保保选定的战场,明军并未得地利,在骚扰上并没有优势。

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明军的政治攻势。

徐达在用兵前,就认为:如果先破元廷,王保保军“可不战而降”。

而在整个北伐期间,朱元璋也多次写信,企图招降王保保及其部将。

在战后,明军“尽降其众”,擒将士84500余人!

一支10万余人的部队,被俘虏的就有84500多人!

套用国军的话:就是8万头猪,也抓不完呀!

可见,元军的崩溃,源自其军心的崩溃!

此战后,除云南等地外,长城以南,元军基本被摧毁。

1372年,徐达、李文忠、冯胜率15万大军,再次北伐,为王保保所破。

足见:蒙古骑兵仍然保持着相当强劲的战斗力。

而从整个北伐过程看,尽管蒙古朝廷内部矛盾很深,但在面临危险时,未必不能“急则相救”!

而在朱元璋北伐灭元前,元军强军不下30万!

如果是双方以硬碰硬,敌人“急则相救”,30余万大军真的并力来战,那么,正如朱元璋本人所说:胜负未知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在北伐灭元的战争中,朱元璋准确判断形势,做到了“先胜而后求战”,牢牢占据主动,最终定鼎中原。

洞悉形势,将大敌拆解为若干,再各个击破。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可见一斑。

更多文章

  • 狄青领兵出征,将校不听号令,他一次斩三十二个,剩下的全老实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狄青手下24将,顾宏伯长篇评话狄青,狄青的武力

    狄青领兵出征,是去平定侬智高之乱。当时交趾准备帮助宋朝平乱,狄青说,借兵平乱,有害无利,不能和交趾联兵。宋仁宗准奏,平乱之事由狄青负责。狄传令前线将士,不准与侬智高轻易交战,等他到了前线,听他统一号令。因为狄青到前线需要一段时间,钤辖陈曙有些等不急了。陈曙出身将门,他的大小将校也都有些背景,认为不听

  • 明宣宗怒喝:烧死他!士兵在大铜缸中点燃木炭,缸中发出惨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宣宗点燃木炭,明宣宗暴死原因,铜缸烧死亲叔叔

    作为侄子,宣宗一直想给朱高煦一个活下去的机会。可是,朱高煦这个阶下囚竟然如此胆大包天。刚刚趁着宣宗来看他的机会,竟然伸腿将宣宗绊了个跟头。宣宗摔了一跤,颜面不存。愤怒之下,命人用一个300斤的铜缸扣住了朱高熙。如果朱高煦开口求饶,宣宗或许还能饶他一命。没想到朱高煦竟然力大如牛,将铜缸举了起来,面露不

  • 成吉思汗打到欧洲以后是什么原因使他没有继续打下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成吉思汗曾经打到欧洲哪个国家,成吉思汗曾经打到欧洲,成吉思汗打欧洲时用火药吗

    必须要明确一个事实,成吉思汗没有打到欧洲,在解决掉中亚花刺子模后,成吉思汗身体情况越发糟糕,最终返回草原,不久后,结束了传奇的一生。其但是,留在中亚哲别、速不台在追击生花刺子模残余力量时候,蒙古将军队才踏入欧洲地区。蒙古军队首次西征,主要是对手是花刺子模,这次战役是成吉思汗在世期间唯一一次西征,之后

  • 明朝灭亡后,让百官心惊胆战的锦衣卫哪里去了?说出来你可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灭亡时15万锦衣卫在干嘛,明朝灭亡后15万锦衣卫去哪了,明朝亡国的时候锦衣卫都去哪里了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有一个叫做宋濂的文人,我们应该不会太过陌生,毕竟都有学习过他那一篇著名的《送东阳马生序》,他被朱元璋称为“天下文臣之首”,而且还是太子的老师,很受信任。有一次上朝的时候,大家都已经散了,只有宋濂一人被留了下来,朱元璋问他昨天晚上都干了写什么。 宋濂向来是个老实人,他就很老老实实地

  • 明朝皇帝的乳母因为太爱养子, 反让皇帝断子绝孙, 崇祯因此得利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被太监宫女抚养长大的明朝皇帝,崇祯乳母客氏,明朝崇祯皇帝和他的母亲

    如果非要为明朝的灭亡找出任何一个原因,那么天启皇帝的乳母客氏和大太监魏忠贤残害后宫诸妃也能算是其中之一了吧。客氏最初只是选进宫的奶娘,身份极其卑微。不过命运千奇百怪,她无意中成为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生命里最重要的女人,客氏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天启皇帝,朱由校一生,对客氏都是言听计从。 客氏和魏忠贤剧

  • 读书新得:为什么扈三娘觉得宋江很仁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江真的仁义吗,描写宋江仁义的片段,扈三娘为什么敬佩宋江

    当时我的理解是:觉得宋江仁义的,是其他梁山好汉,不是扈三娘。扈三娘根本没有发言权。今天忽然想到,其实扈三娘,也觉得宋江“仁义”的。因为扈三娘是战俘。不光是战俘,还是女战俘。不光是女战俘,还是美丽的女战俘。美丽的女战俘,落到男人堆里,会有什么样的下场?金庸《飞狐外传》里商老太对仇人说:“你的女儿我会好

  • 历史比武侠更精彩:张三丰受太祖所托保护建文帝,有个徒弟叫沈万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一位是富甲天下的沈万三,传说其坐拥聚宝盆,因捐资修缮南京城墙,犯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忌讳,落得个抄家发配辽东的下场,从此杳无音讯;还有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张三丰,一身武学震古烁今,明成祖朱棣为他“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可谓望眼欲穿,思君如狂,却终究缘悭一面。一位是天下首富,一位是陆地神仙,可在同时代李浩的

  • 朱能:百战佐朱棣,靖难第二功,爵位传了12代,却与明朝有始无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棣为什么杀朱能,朱棣 朱能,朱棣起兵杀了哪些朝臣

    明朝对礼制有严格规定。一般来说,王子服丧,可以弃朝三日,公主服丧下葬,可弃朝一日。如果是君王或者大臣的话,最多在年末离朝一天。即便是极受恩宠的大臣,也只是离朝三天。朱棣为了朱能不仅停朝五日,还将其封为亲王,可见朱能在朱棣心中地位有多重。朱能雕像 四公之一 朱能之所以在军事方面十分突出,主要是遗传了其

  • 明朝的“朝贡贸易”为女真人的崛起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朝贡骗局,明朝朝贡贸易的目的和影响,朝贡贸易开始的时间

    欢迎观看 编者导读:公元1368年,元朝帝国在以朱元璋为首的势力不断蚕食下拉下了帷幕,至此,这个由蒙古族在中原地区建立起来的大帝国走向了尽头,与此同时,历史又吹响了大明王朝的“号角”。众所周知,明朝建立初期,周边局势依然处于一个十分不稳定的状态,被赶出中原的元朝残余势力依然盘踞在明朝帝国的北大门虎视

  • 明朝最大规模廷杖, 一天140人被打屁股, 起因竟是大臣不让嘉靖认爹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大臣被当众打100板子,明朝的廷杖有多可怕,明朝太监打官员板子

    虽然明朝中后期的各位皇帝也知道廷杖吓不住那些官员们,但是苦于没有其他办法,在气头上的皇帝们往往只能选择用廷杖来发泄一下心中的郁闷,所以在明朝,要在其他场合看到大臣们的屁股不容易,在朝堂之上却很常见。 明朝最大规模的一次廷杖发生在嘉靖年间,这一次一共有140多位大臣被打了屁股,其中被打死16个,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