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慈禧在清朝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政治地位。
慈禧,叶赫那拉氏,出身一户普通的官员家庭,于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1852年2月十七岁),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
可以说,慈禧的出身,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贵,相反,据说,她的生父还是戴罪之身。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出身并不算高贵的女子,却让咸丰皇帝倍加宠爱。据《十叶野闻》记载:“当文宗初幸慈禧之日,颇有惑溺之象,《长恨歌》中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者,仿佛似之。”
那么,后宫三千佳丽,为何咸丰会对这样一个普通出身的女子特别宠爱呢?
我们可以从一些零星的历史记载中,窥见一二。
据《慈禧太后私生活实录》记载,古稀之年的慈禧“还是一个很美丽动人的女性”,一双手“不仅白腻,而且,极其柔嫩,决不在我们年轻人之下。”一个晚年都如此曼妙的女人,年轻时候的魅力有多大,可想而知了。咸丰帝作为一代帝王,食色性也,如此美若天仙的妃子,受到皇帝宠爱,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并且,据《满清外史》记载:“少而慧黠。”《清稗类钞》记道:“有机智,遇事辄先意承旨,深嬖之。”《慈禧外纪》记道:“以己之聪明智慧,遂蒙帝宠。”这三部史书,对慈禧的聪慧,不吝其词。“慧黠”、“机智”、“聪明智慧”都是史学家们对慈禧聪明才智的赞美。
从这些言语中,我们不难看出,慈禧是一个非常有头脑的女人,蕙质兰心。“遇事辄先意承旨”,不仅聪明,而且,非常懂得笼络帝心,用我们现代人的夸法,就是慈禧的双商都是高人一等。试想,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这样的女子很是少见,如此的与众不同,无疑会在咸丰心里加分不少。
因为资质不凡,颇有慧根,咸丰也会让慈禧代自己批阅奏折,而这位叶赫那拉氏也并没有让咸丰失望,不仅字迹秀美有力,而且,对于政事似乎有着天生的天赋,经常为咸丰帝出谋划策。这些批阅奏章的日子,对于慈禧来说,既是她走上清朝政坛的第一步,也为她日后几十年的垂帘听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咸丰无意间,为大清培养出了一位千古难寻的女政治家。
此外,《慈禧外纪》还有这样的记载:“劝咸丰帝任用曾国藩,节制各师,借给湘军粮饷,无有缺乏。曾国藩得以平定粤匪,慈禧之力也。”而《慈福传信录》则说:“迨武汉再失,回捻交作,帝以焦忧致疾,遂颇倦勤,后窥状渐思盗柄,时于上前道政事。”
在适当的时候,不仅向皇帝提出自己的想法,还对政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不合适的时候,她也懂得收敛,“后(懿贵妃)亦敛迹”,收敛自己的光芒。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叶赫那拉氏善于察言观色,不仅懂得抓住时机,更懂皇帝心意,不在不合适的时候给皇帝添堵,乖乖的收敛自己的锋芒。
这样懂人心,知进退的女子,堪称大清奇女子也。也难怪她是咸丰后宫中能笑到最后的妃子,也难怪她能垂帘听政那么多年,将权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以上几点都是慈禧颇受咸丰宠爱的重要原因,但是,还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俗话说的:“母以子贵”。
根据《清皇室四谱》的记载:“六年三月生皇子,是为穆宗。旋诏晋懿妃,十二月行册封礼。七年十二月晋懿贵妃。”慈禧为咸丰生下了唯一的子嗣——载淳,作为一朝帝王,几乎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此时,慈禧生下了儿子,对于清朝来说,可谓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而对于咸丰来说,没有什么比自己有儿子更开心的了,作为孩子的母亲,慈禧肯定能得到咸丰加倍的宠爱,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其实,站在历史的角度,对慈禧的评价,一直都褒贬不一。
很多人说,就是因为她的迂腐和封建,导致了中国清朝狼狈不堪;也有很多人说,她太爱权力,总是把权力牢牢捏在自己手上,哪怕是自己的儿子,她也不肯给;还有人说,正是因为她的垂帘听政,因为她干预清朝朝政,清朝才可以苟延残喘几十年,要不然,清朝灭亡得更早。
因此,她的功与过,还是留给历史学家去评论吧。然而,站在女性的角度,个人认为:她非常了不起。不负青春,不负韶华,在最美的年纪,在所有女孩都在做梦的季节,她已经在宫廷的血雨腥风中学会了成长。在那个封建的年代,她还能保持自己的爱好,练得一手好字,赢得君王的宠爱,她值得。
于自己,她没有浑浑噩噩一生,她的一生不说光彩夺目,至少,她一直都在挣扎向上;于家庭,她保住了清朝的大权没有旁落,自己丈夫的心血没有付诸东流,尽心辅佐夫君。
所以说,这样的女子能让咸丰倍加宠爱,一点也不奇怪。
笔者甚至觉得,在咸丰心里应该早就把慈禧当作自己的知己一样,她不仅仅是自己的妃子,也许,她更是他的知心人,是他在疲惫时候的一把拐杖,烦恼时候的一壶清茶,她总能在咸丰需要的时候,给他心灵上的满足。她也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退出场面,留给丈夫冲锋陷阵的机会。
这样的慈禧,赢得咸丰帝那份特别的爱,难道不应该吗?
参考资料:
【《慈禧太后私生活实录》、《清皇室四谱》、《慈禧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