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1853年的夏天,清河县(今淮阴)的淮河中停泊着一艘丧船,所谓丧船就是停灵奔丧的船只,这艘船上停放着的是叶赫那拉·惠征的灵柩。惠征原本是满洲镶蓝旗出身,虽然没有参加科举(或者是没有通过),但因为监生的身份而能够入朝为官,不过那年头世道不太平。
惠征虽然从基层干起,始终兢兢业业一直干到了正四品的官员,于1852年出任安徽宁池广太道的道员,但是上任没多久就遇到太平军打过来了,惠征也没有太多与国家效死的意识,一听到太平军来了就直接跑路,跑到了江苏镇江以避太平军的锋芒。
等到皇帝知道这个事情以后,惠征就因为“擅离职守”的罪名而被革职,其实与过失相比,这个处罚并不算是很重,然而惠征却在羞愧气急之中,每天抑郁不舒,没多久就郁郁而亡,只留下两个年幼的女儿处理后事,带着灵柩回到家乡,古时候交通不甚发达,尤其是携有笨重的灵柩,两个少女就只能选择坐船从淮河回返家乡。
然而等到船只行进到清河县的时候,两个少女就开始发现身上所携带的盘缠,似乎已经不足以支撑走完全程,正在两人忧急惶恐之际,忽然听到岸上有人叫她们的名字,详细问了“是不是从南方来的道台的家属”,在得到肯定的回答以后,就赠送给了她们三百两银子,并且说这是自家老爷也就是当地清河知县的一点小心意,明天一大早老爷还会过来祭祀故友。
正所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清朝的官员基本都是人走茶就凉,而惠征人都已经去世了,生前很多的好友也已经不再往来,而这个清河知县竟然会在惠征已经去世的情况下,还给他的两个孤女送来大笔银子,这让两个少女大为感动,发誓以后若有机会一定要好好报答这个恩人。
第二天一大早清河县令也确实是来了,在船上郑重其事地祭奠了惠征,并且对于惠征的两个女儿进行了一番勉励后才离去,两少女望着清河知县的背影感动得泪如泉涌。然而这其实是个彻头彻尾的乌龙事件,此时的清河知县就是吴棠,他派人送“奠仪”也就是丧礼的时候,是想要送给另一位姓刘的道员。
然而吴棠的下属没有见过太多的世面,再加上清河地方本来就很少有高官路过,所以一问到惠征是“从南方来的道员大人”,就立刻把这个奠仪给了,而刘道员的灵柩其实是在另一条船上,吴棠知道下属送错礼以后也很不悦,本来想把那三百两银子要回来,但是却遭到了妻子“这是天意,不如就修个阴德”的劝阻,于是他也就假戏真做,解了惠征两个女儿的燃眉之急。
惠征的长女后来成为了满清朝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在掌权后便开始特意关照这个当年特意送奠仪的恩人吴棠,让吴棠的仕途十分顺利,等到同治六年(1867年)的时候,吴棠已经成为了从一品的四川总督,是与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并列的封疆大吏。
参考资料:《崇陵传信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