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形势图
其实,清军入关后,身在江南的明朝官员们的情感十分复杂,一方面他们觉得清军帮助他们将逼死崇祯的逆贼李自成赶出了京城,大快人心;另一方面,又觉得清朝毕竟还是北方的蛮夷,说不定哪天就又提出什么野蛮的要求。但是清军拥有战斗力强大的八旗军,这是南明十分忌惮的军事力量,为了笼络清军帮助他们打击李自成,弘光政权决定采取“联虏平寇”的策略,即联合清军共同剿灭李自成。
既然选择了“联虏平寇”,自然要与清朝取得联系并且议和,于是南明弘光政权于1644年六月间派出了以兵部右侍郎左懋第为首的北使团,从南京出发到北京与清朝议和。根据史料记载,“上面谕北使左懋第、陈洪范、马绍愉。礼部尚书顾锡畴承祭告梓宫文及通清虏御书、颁臣民圣谕、吴三桂等诰券。”
左懋第像
可见北使团的主要任务有四件事情,“通清虏御书”是指向清朝统治者递交国书,相当于建立外交关系,从而确立共同剿灭李自成的战略,除此之外还有三件事情。
一、“祭梓宫文”,是指拜祭先帝、后的梓宫,即祭拜崇祯帝后的陵墓。在李自成进京后,将崇祯皇帝和周皇后葬在田贵妃的坟墓之中,而北使团作为明朝的代表,到了京城自然应当去祭拜一下先帝的陵墓。
崇祯皇帝思陵
二、“颁臣民圣谕”,在南明君臣的心目中,清军只不过是吴三桂请来剿匪的雇佣兵而已,北方沦陷区的臣民依然还是大明的臣民,现在弘光帝登基做了皇帝,南京成了大明朝的首都,自然有必要颁下圣旨,让北方的百姓都知道这一消息。
三、“吴三桂等诰券”,这些是为吴三桂准备的,因为当时距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仅仅才一个多月,加之南北消息不通,南明弘光君臣并不知道吴三桂已经投降了清军,所以南明弘光政权还认为吴三桂是赶走李自成、为崇祯皇帝报仇的大功臣,所以北使团此行还带去了封吴三桂为“蓟国公”的诰书以及赏赐的金银绸缎等。
吴三桂剧照
十月,南明的使团历经几个月终于到达了北京,但是到了北京之后他们才发现,形势完全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而他们要完成这几个任务也并非易事。
首先,递交国书的时候就遇到了困难,明朝认为自己降到和清朝平等的地位已经是对清朝最大的恩赐了,而清朝则认为明朝不过是流贼的手下败将,而且清朝拥有强大的武力,所以也不愿意与其平起平坐,而是将其作为进贡的附属国看待。于是,多尔衮命令礼部前来接受南明的国书,而左懋第则坚持国书应该当面递交给大清国的顺治皇帝。但是清朝不愿意给南明这个机会,而左懋第也坚持不允许让清朝的礼部接受国书,最终递交国书失败,而和谈也就无所谈起。
递交国书的正确方式
而除了最重要的和谈之外,其他的几件事情也没有取得任何结果。在递交国书失败之后,左懋第提出要到昌平祭拜崇祯帝后,却遭到清朝内院大学士刚林的断然拒绝。而北方已被清朝统治,使团连自由都没有,更别谈什么颁布圣谕了。
而关于册封吴三桂为“蓟国公”的圣旨则更加尴尬,此时吴三桂已经被清朝册封为“平西王”了,试想一下,一个清朝的王爷,怎么可能去接受一个正处于下风的南明的公爵呢?而且吴三桂为了避免被多尔衮等人猜疑,连使者都没见,也就更谈不上什么接受册封了。
吴三桂剧照
南明的北使团肩负着南明君臣的“和平重托”,结果却一事无成,不过这也不难理解,在任何时代,国家之间的交往都是以实力作为后盾的,而南明在面对清朝的时候一味退让,以为能够以此换来和平,结果却事与愿违,因为软弱只会让对手更加的得寸进尺,和平是打来的,而不是求来的。
参考资料:《国榷》,顾诚《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