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以朱元璋赐一老者钱财过大寿为例,来谈一谈朱元璋的养老敬老政策

以朱元璋赐一老者钱财过大寿为例,来谈一谈朱元璋的养老敬老政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658 更新时间:2024/2/4 4:02:59

比如汉刘恒在当皇帝的时候,就颁布过赐老法,规定年级到了一定岁数的人,朝廷会赐给肉食等,这是一项优厚的政策,足以显示汉文帝的宽厚仁慈,所以汉文帝在历史上风评比较高也是有原因的。

最近在看一部关于朱元璋的影视剧,其中有这么一段,朱元璋微服出巡,在一个小摊上吃了一碗凉粉,由于他和随从都没有带钱没有办法付钱,最终年老的摊主让他们离开,什么时候有钱再给。后来老人所在的一条街上的人,因为触犯了朱元璋的忌讳,被朱元璋给下令全部抓了起来。所有的人都要受到惩罚,最后还是那个年老的摊主求情,朱元璋赦免了所有的人,并且朱元璋还给这个年老摊主十倍的饭钱,这还不算,听到这个老摊主,马上就要过七十岁大寿了,于是他私人赏给老人二十两银子,让老人可以好好的过大寿,朱元璋说他尊敬老人,希望老人家健康长寿。

朱元璋剧照

这一举动让老人激动的不行,当场就给朱元璋跪下了,千恩万谢。史书上有没有记载这件事,我不清楚,但是朱元璋对百姓好是真的,对老人朱元璋也十分的大方,甚至制定了一系列的养老敬老的政策,来保证老人的生活,所有生活在明朝的老人,在朱元璋的敬老养老政策下还是生活的不错的。

上文我们也说过,养老敬老政策并不是朱元璋的首创,而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一个优良传统,实际上在周代就已经对养老做出过规定:礼记规定,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这就是说家中如果有八十岁和九十岁的老人,儿孙而已减免徭役,如果长辈有疾病需要照顾的话,儿孙中可以有一人不需要服徭役。

到了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规定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并示众。

到了唐朝,就固定八十以上各赐米二石,锦帛五段,百岁以上各赐米四石,锦帛十段,仍加版授,以旌尚齿!

不仅对于老人词语食物等,对于孤苦无依的老人也生活和身后的保证,在南北朝时期,就有留存养亲制度,比如某人犯了法,但是他家中除了他没有人来赡养老人,那就按照一定的程序暂时留下他照顾老人。唐朝有“补给侍丁”制度,如果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没有人伺候,由官府安排人去照顾。

当然了除了这些还有官办的养老机构,南北朝曾经创办过孤独园,其实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养老院,在唐时期,这种孤独园得到推广,特别实在宋朝,民间出现了养老院,这些都很好解决了古代养老的问题。

至于敬老方面,首先就是要孝,凡是不尊重老人的,不孝敬老人的都要受到惩罚,被人所唾弃,在孝敬老人方面有朱元璋的二十四孝,其中身为皇帝的文帝刘恒也在其中。

所以所养老敬老并不是一个临时出现的话题,而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朱元璋成为皇帝以后,继承和发扬了前代的养老敬老政策,形成了明代独特的养老和敬老方式。

那么朱元璋所实施的养老敬老政策是怎么样的呢,小枫和大家一起看看。

朱元璋时期的养老政策!

在养老方面,朱元璋将老年人按有无官职、年龄划分成不同段限,并且相应给与的赐予也是不同的。其中没有官职的庶人占据大多数,换句话说对于庶人的养老是主体,所以朱元璋尤其重视这一方面。

对于庶人养老政策的规定

对庶人养老主要表现在物质和生活方面。

物质上主要指的是政府供给给米帛。无论是有、无田产的老人,政府

都会供给米帛。洪武十九年朱元璋下诏,“诏有司存问高年。贫民年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斤,肉五斤;九十以上,岁加帛一匹,絮一斤,有田产者罢给米”。而“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岁给米六石。”这一规定给予庶人老人的照顾力度是相当大的,使得他们晚年物质上无忧。

2. 生活上主要是指对鳏寡孤独之人的照顾。这些人主要值得没有亲属子孙的老人。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下令:“鳏寡孤独疾废者,存恤之。洪武五年,朱元璋下诏让全国的郡县设立孤老院。不久,把孤老院改名为养济院。而为了使这一政策能够得以贯彻和实施,朱元

璋下令先将它著之为令,而后即著之于律。《大明律》中对收养孤老之事有着明确的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尅减者以监守自盗论”。正是在朱元璋的大力倡导下,在洪武期间,养济院得以在全国各地先后建立。这项措施让孤寡老人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保障。

3.保证老有所养。年老的人不仅需要衣食照料,更加需要人照顾,洪武元年八月朱元璋下令:“民年七十以上者,一子复,他利害当兴革不在诏内者,有司具以闻。”换句话说如果家中只有一子,而且父母又到了七十岁,那么你不要去服徭役了,并且其他的也找不到你身上,就在家照顾你的老父母吧。这是一项比较好的措施,既不服药徭役还能保证养老。

对官员养老的规定

官员养老当然和庶人养老不一样,毕竟之前这些老人都是官员,虽然占社会群体很少部分,但是待遇却相当优厚。

1.按照其品级享受致仕官吏的物质待遇。致仕官员养老的的物质待遇是按照他之前做官的等级规定的,等级越高,赏赐越丰厚,就像今天你退休了,享受的待遇不一样。当然这种赏赐多在八十、九十高寿的官员。但是其赏赐之额,不仅参照官员的品级,而且也因人因时而异。官员致仕之赏,在洪武时期,“光禄寺卿典致仕,赐给金百两,钞百锭;秦府长史文原吉致仕,赐给金百两,锭二百锭,彩币八表里。”

2.补贴生活困难的退休官员

也有些官员在退休之后生活困难,于是朝廷补贴,洪武三年朱元璋到退休的弘文馆大臣家中,看到家中的寒酸样子,直接说:“贤士岂宜居此。”遂赐第城中。当然这种情况不常见,毕竟很多官员任上都有灰色收入。

3 .鼓励官吏致仕侍养。政府对于家中父母年龄七十以上无人侍养的的现任官吏,是鼓励其致仕侍养。洪武三年(1370 年)二月,上行后苑,“见鹊巢卵翼之劳,喟然而叹,令

群臣亲老者,许归养。”在政府的一再申令下,官吏因其父母年老,而乞请去官回家侍亲者不乏其人。

所朱元璋规定的这些养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而这恰恰也体现了朝廷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在封建社会这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朱元璋不仅颁布的养老政策,在敬老方面也有许多的规定,下面咱们就一一来说一下。明政府为建立敬重老人的社会风尚而制定的政策与措施,有以下几种:

1.任用老人为官

对你们看错就是任用老人为官,比如年老的大臣不让他们回乡,而是让继续留任中央担任官职,这表示对老臣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老人的一种尊重。而在地方上任用一些老人为里老等,教化乡里。

2.赐给老人爵位

爵位不仅是以一种政治荣誉,也是社会地位的一个标志。洪武十九年,“应天、凤阳富民年八十以上赐爵社士,九十以上乡士,天下富民八十以上里士,九十以上社士。皆与县官均礼,复其家。”活得久还有荣誉和政治地位,这不错呀。

3.乡饮酒礼。乡饮酒礼也叫乡宾礼,是周代流行的宴饮风俗。主要目的是为了国家推荐贤者。由乡大夫作主人设宴。后演为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此宴为“乡饮酒”。是中国传统的尊老的一种方式。洪武五年,礼部对乡饮礼仪作了明确得规定,进而颁布而行于天下,在规定的日期举行,设席于明伦堂。由地方州县的官吏主持,“以乡之致仕官有德行者一人为宾,择年高有德者为僎宾,其为次介,又其次为三宾,又其次为众宾……”。如没有入仕做官但又有德望的人,则推举乡民中一个年高又有德望的人为宾。

所以现在很多人说朱元璋不是一个好人,但却是一个好皇帝,从他制定的养老和敬老政策上足以证明这一位出身贫民皇帝对百姓的好。朱元璋时期的敬老养老政策及其实施,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保证老年老有所养、老有所终,使老年人安度晚年,也为整个明代的敬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更多文章

  • 以一隅之地对抗整个天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到底是如何取胜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棣靖难之役哪来的兵,跟着朱棣靖难之役有哪些人,靖难之役朱棣经历的困难

    朱允炆自毁长城,削藩、平叛失当朱允炆选择削藩其实并无问题,藩王实权过大的危害的确存在,而朱棣即位之后同样进行了削藩。朱允炆之所以会败,主要还是在削藩策略和应对靖难的策略上出现了问题。1、太过心急,朝廷人心不稳。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帝,然而就在朱

  • 他立下大功却被朱元璋关入天牢,冬天里的一种软刑致瘫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当时把谁判蚊咬之刑,朱元璋最残忍的一件事,杨宪被朱元璋赐死的原因

    廖永安被任命为同知枢密院事,在太湖之战中,因为船只搁浅,他被张士诚的部下俘获。张士诚劝他投降,廖永安宁死不从,被囚禁八年而死。这期间,朱元璋任命他为行省平章政事,进封楚国公。廖永忠接过哥哥留下的军队,代替他做了枢密院佥院,率水师攻克安庆、江州。鄱阳湖之战中,他表现尤其神勇,朱元璋亲笔“功超群将,智迈

  • 他是朱元璋手下第一名将,立下无数战功,死后墓碑比朱元璋的还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手下的34位功臣,朱元璋最厉害的一个将领,朱元璋的手下有几位名将之死

    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徐达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自小便在田地中长大。但此人却与普通农民有着不一样的想法,他不但身材魁梧,并且性情刚毅,不甘屈居人下,自幼就勤加习武,又是朱元璋的好朋友,这一切注定了他不可能一辈子都以农民 的身份生活。郭子兴起义之时,朱元璋应邀参加。几年后,朱元璋邀请

  • 他是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明末三大案都与他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最阴险的三个皇帝,明末三大案之梃击案,明朝在位最短的两位皇帝

    朱常洛出生于万历十年(1582),是万历皇帝和出身低微的宫女不小心结出的果实,因此万历皇帝不喜欢朱常洛。皇后没有儿子,那么按照继承顺序,作为庶长子的朱常洛,理所应当被立为太子。但是万历皇帝不同意,他更偏向宠爱的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这事与大臣们争了整整十九年,软磨硬泡,能拖就拖,史称“争国本”事件。

  • 为什么历史上的俄语、希腊语要把中国称为契丹,而不是称为宋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俄语中称中国为契丹,宋朝的契丹是现在的哪里,俄语里的中国是契丹的意思吗

    客观地说,在西方语言里,China这个名字出现的时间要远远早于契丹(关于China(支那)这个名字出现的渊源及其含义演变,桃花石杂谈以前专文写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现代的主流观点认为,China一词来源于“秦”的音译,最早出现在梵语之中,在公元前后就已经开始出现在了西方的语言里。有人可能会说:

  • 吴三桂起兵反清,明朝遗民为何冷眼旁观,只因其曾错杀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吴三桂起兵反清失败的原因,吴三桂为何叛变明朝,吴三桂起兵反清

    可是好景不长,吴三桂不肯久居人下,于康熙年间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二人发动叛乱,史称“三藩之乱”。本来天下初定,加上满清入关之后曾对汉族后裔进行大肆屠杀,百姓早已怨声载道,吴三桂等人起兵,凭借其曾是明朝大将,本应一呼百应,却为何起兵后,响应者寥寥无几,招致兵败而亡。诚然,吴三桂当年率领三万关

  • 元朝铁木真征战西亚,其他汗国被当地同化,主汗国是这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元太祖铁木真简介,铁木真纪录片,忽必烈和铁木真谁的功绩高

    元朝实行的政策在元朝定都大都之后,统治者实行的是汉民族的管理政策,但是在民族管理当中,实行的却是残酷的等级政策。在元代,朝廷实行的是残酷的人种政策,最上等的是蒙古人,二等的是色目人或者是回回,三等的是南人或者是原来生活在蒙古通知下的汉人,第四等的就是那些俘虏,或者是那些底层的汉人。所以这也就导致当时

  • 元朝宰相制权利过大导致政治危机,明朝废除宰相制的弊端和好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废除宰相后还有宰相吗,明朝废除宰相后果,历史上的宰相与宰相互斗

    皇权的集中刚刚已经说了朱元璋之所以要废除宰相制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丞相的权利太大,那么废除了宰相制度之后,丞相权力大大减小,皇帝的权利自然也就进一步的集中,内部矛盾因此解除,关系也就变缓和,慢慢趋于稳定。宰相的权利本身就应当仅次于皇权,毕竟宰相是为皇上做事的,若是主次都没有分清,那么秩序自然也会

  • 陈友谅60万大军为何打不过朱元璋20万军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陈友谅60万兵马的隐患。陈友谅不按照常规出牌,而且不讲道义,这是他的成功之道,也是他的失败之道。1351年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他手下有邹普胜、倪文俊、赵普胜、傅友德等四个主要领导,号称“四大金刚”,陈友谅就投奔在元帅倪文俊手下,因为粗略懂得文字,一直跟随倪文俊,倪文俊也提拔陈友谅独挡一面。一、杀倪文

  • 为保皇位朱元璋锯开刘伯温棺材,棺中一物吓跑士兵他却开怀大笑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伯温死后朱元璋反应,刘伯温和朱元璋,朱元璋邀请刘伯温

    要说是这刘伯温有死心,有谋反的心思,朱元璋这样做也是无可厚非,但世人都知道朱元璋能稳坐皇位,离不开刘伯温的功劳,当时朱元璋对其也是十分的信任,就连自己帝陵的修建也交由他,可见朱元璋对其十分的信任,况且老百姓都知道死者为大,如此遭天谴的行为若非迫不得已没人干,所以最终派人挖掘刘伯温的棺木,只能说是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