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以一隅之地对抗整个天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到底是如何取胜的?

以一隅之地对抗整个天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到底是如何取胜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214 更新时间:2023/12/4 19:13:03

朱允炆自毁长城,削藩、平叛失当

朱允炆选择削藩其实并无问题,藩王实权过大的危害的确存在,而朱棣即位之后同样进行了削藩。朱允炆之所以会败,主要还是在削藩策略和应对靖难的策略上出现了问题。

1、太过心急,朝廷人心不稳。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帝,然而就在朱元璋去世还不足一月的情况下,他便开始了削藩大业,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以谋反罪名削周王朱橚,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仅仅八个多月后,又连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全部废为庶人,更是导致湘王举家自焚。又两月,再削岷王朱楩。在朱元璋去世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建文帝就先后将五位秦王削为庶人,更是导致其中一位举家自焚,这让天下人怎么想?这也是朱棣能够迅速俘获人心的原因之一。

明初藩王分封图

2、先弱后强,反使朱棣失去牵制。朱允炆在削藩顺序上,选择先弱后强,不仅使得朱棣有了充分的准备时间。同时,早年藩王虽然林立,但大家却始终处于相互牵制之中,例如燕王朱棣东北有辽王,北方则有宁王,西方是谷王、代王、晋王,而其南下途中则有齐王、鲁王、周王,其中只有鲁王朱檀和晋王朱棡已经去世,而其他王爷无疑能对朱棣形成极大牵制。结果,朱允炆反将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又将谷王囚禁,再加上将辽王、宁王召还京师,反而彻底使得燕王朱棣失去了牵制。

3、用人不当,接连损兵折将。在平叛过程中,朱允炆先后用四任统率,第一任统帅耿炳文乃是一员老将,虽说能力普通,但却仍可堪一用,结果在初战小败之后便被撤换。第二任统帅则是李景隆,李景隆虽是名将李文忠之子,但却毫无战阵经验,而且贪生怕死,结果朱允炆在其大败之后仍然重用,结果先后两度大败导致朝廷损兵折将。第三任统帅盛庸本为指挥使,虽然颇有能力但对全局掌控有限,虽多次击败朱棣,却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第四任统率梅殷不过是个驸马,却被朱允炆托付大量军队,结果驻守淮安对朱棣的南下视而不见,结果使得燕军顺利南下攻打南京。其实当时的朝廷虽无大将,但仍有表现出色的平安、徐辉祖、瞿能等人,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不得不说是朱允炆在用人方面的失误。

以上三点重大失误,使得朱允炆虽然坐拥整个天下,却在接连损兵折将之后竟然出现了兵力不足的情况,不得不从京营抽调兵力,结果导致南京空虚,给了朱棣可趁之机。

朱棣战略得当,运气同样重要

相较于坐拥天下的朱允炆,只有一隅之地的朱棣自起兵起,便始终处于劣势。但在朱允炆战略出现错误的同时,朱棣的战略却无比正确,这也是他最终能够取胜的关键。

1、起兵之后,迅速巩固北平周边。朱允炆虽然在削藩时采取了先弱后强的顺序,但他对朱棣并非没有防范,不仅调走了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而且对北平周边的军队布防进行了调整。朱棣依靠八百亲兵起兵之后,并未急于南下,而是迅速率兵扫平了北平周边,在不断壮大兵力的同时,消除了周边的威胁,为应对朝廷平叛赢得了最大的活动空间。同时,拥有了相对稳定的后方,对于军队士气、军队补给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避免了如流寇一般四处乱窜的局面。

2、避敌主力,以壮大自身为前提。朱棣起兵之后最缺的是什么?自然是足以与朝廷对抗的实力,因此在面对耿炳文北伐时,朱棣基本采取的都是偷袭、奇袭等战术,从而击败了朝廷大军。而在面对李景隆率领的大军时,朱棣又玩了一招声东击西,奇袭大宁,收编了宁王麾下包括朵颜三卫在内的八万军队,至此才有了与朝廷正面作战的实力,并在之后两次大败李景隆,导致朝廷遭受重创,此后朱棣开始由被动防御,转为了主动进攻。

3、擒贼擒王,迅速南下夺取南京。为了阻止朱棣南下,朱允炆在兵力空虚的情况下,不得不抽调京营交给梅殷,令其驻守淮安。朱棣得知南京周边兵力空虚之后,不再与盛庸、平安等纠缠,直接选择了率兵南下进攻京师。要知道,这是需要极大魄力的,虽说京城空虚,可朱棣一旦南下受阻,那么必将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

4、运气极佳,关键时刻化险为夷。不得不说,虽然朱棣靖难成功一方面源于其自身,但运气同样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一方面,运气使朱棣数次化险为夷,朱棣曾数次陷入危机之中,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例如又如白沟河之战,朱棣本已陷入重围之中,危急关头竟然一阵大风将李景隆的帅旗吹断,最终导致南军陷入混乱之中遭至惨败。另一方面,运气使朱棣取得最终胜利,朱棣南下其实有两点极为关键,一是渡过长江天险,结果由于朝廷水师将领的临阵倒戈,使得朱棣毫无阻碍的渡过了长江,二是攻破南京,虽然南京周边兵力空虚,但想要攻破仍有十余万兵力驻守的南京城谈何容易,结果因为驻守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打开城门,使得朱棣不费一兵一卒便拿下了京城。

综上所述,朱棣之所以能够在靖难之役中最终取胜,一方面源于朱允炆自身战略决策的错误,另一方面则源于朱棣战略选择的正确,以及犹如上天庇佑一般的运气。

更多文章

  • 他立下大功却被朱元璋关入天牢,冬天里的一种软刑致瘫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当时把谁判蚊咬之刑,朱元璋最残忍的一件事,杨宪被朱元璋赐死的原因

    廖永安被任命为同知枢密院事,在太湖之战中,因为船只搁浅,他被张士诚的部下俘获。张士诚劝他投降,廖永安宁死不从,被囚禁八年而死。这期间,朱元璋任命他为行省平章政事,进封楚国公。廖永忠接过哥哥留下的军队,代替他做了枢密院佥院,率水师攻克安庆、江州。鄱阳湖之战中,他表现尤其神勇,朱元璋亲笔“功超群将,智迈

  • 他是朱元璋手下第一名将,立下无数战功,死后墓碑比朱元璋的还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手下的34位功臣,朱元璋最厉害的一个将领,朱元璋的手下有几位名将之死

    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徐达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自小便在田地中长大。但此人却与普通农民有着不一样的想法,他不但身材魁梧,并且性情刚毅,不甘屈居人下,自幼就勤加习武,又是朱元璋的好朋友,这一切注定了他不可能一辈子都以农民 的身份生活。郭子兴起义之时,朱元璋应邀参加。几年后,朱元璋邀请

  • 他是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明末三大案都与他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最阴险的三个皇帝,明末三大案之梃击案,明朝在位最短的两位皇帝

    朱常洛出生于万历十年(1582),是万历皇帝和出身低微的宫女不小心结出的果实,因此万历皇帝不喜欢朱常洛。皇后没有儿子,那么按照继承顺序,作为庶长子的朱常洛,理所应当被立为太子。但是万历皇帝不同意,他更偏向宠爱的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这事与大臣们争了整整十九年,软磨硬泡,能拖就拖,史称“争国本”事件。

  • 为什么历史上的俄语、希腊语要把中国称为契丹,而不是称为宋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俄语中称中国为契丹,宋朝的契丹是现在的哪里,俄语里的中国是契丹的意思吗

    客观地说,在西方语言里,China这个名字出现的时间要远远早于契丹(关于China(支那)这个名字出现的渊源及其含义演变,桃花石杂谈以前专文写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现代的主流观点认为,China一词来源于“秦”的音译,最早出现在梵语之中,在公元前后就已经开始出现在了西方的语言里。有人可能会说:

  • 吴三桂起兵反清,明朝遗民为何冷眼旁观,只因其曾错杀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吴三桂起兵反清失败的原因,吴三桂为何叛变明朝,吴三桂起兵反清

    可是好景不长,吴三桂不肯久居人下,于康熙年间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二人发动叛乱,史称“三藩之乱”。本来天下初定,加上满清入关之后曾对汉族后裔进行大肆屠杀,百姓早已怨声载道,吴三桂等人起兵,凭借其曾是明朝大将,本应一呼百应,却为何起兵后,响应者寥寥无几,招致兵败而亡。诚然,吴三桂当年率领三万关

  • 元朝铁木真征战西亚,其他汗国被当地同化,主汗国是这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元太祖铁木真简介,铁木真纪录片,忽必烈和铁木真谁的功绩高

    元朝实行的政策在元朝定都大都之后,统治者实行的是汉民族的管理政策,但是在民族管理当中,实行的却是残酷的等级政策。在元代,朝廷实行的是残酷的人种政策,最上等的是蒙古人,二等的是色目人或者是回回,三等的是南人或者是原来生活在蒙古通知下的汉人,第四等的就是那些俘虏,或者是那些底层的汉人。所以这也就导致当时

  • 元朝宰相制权利过大导致政治危机,明朝废除宰相制的弊端和好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废除宰相后还有宰相吗,明朝废除宰相后果,历史上的宰相与宰相互斗

    皇权的集中刚刚已经说了朱元璋之所以要废除宰相制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丞相的权利太大,那么废除了宰相制度之后,丞相权力大大减小,皇帝的权利自然也就进一步的集中,内部矛盾因此解除,关系也就变缓和,慢慢趋于稳定。宰相的权利本身就应当仅次于皇权,毕竟宰相是为皇上做事的,若是主次都没有分清,那么秩序自然也会

  • 陈友谅60万大军为何打不过朱元璋20万军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陈友谅60万兵马的隐患。陈友谅不按照常规出牌,而且不讲道义,这是他的成功之道,也是他的失败之道。1351年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他手下有邹普胜、倪文俊、赵普胜、傅友德等四个主要领导,号称“四大金刚”,陈友谅就投奔在元帅倪文俊手下,因为粗略懂得文字,一直跟随倪文俊,倪文俊也提拔陈友谅独挡一面。一、杀倪文

  • 为保皇位朱元璋锯开刘伯温棺材,棺中一物吓跑士兵他却开怀大笑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伯温死后朱元璋反应,刘伯温和朱元璋,朱元璋邀请刘伯温

    要说是这刘伯温有死心,有谋反的心思,朱元璋这样做也是无可厚非,但世人都知道朱元璋能稳坐皇位,离不开刘伯温的功劳,当时朱元璋对其也是十分的信任,就连自己帝陵的修建也交由他,可见朱元璋对其十分的信任,况且老百姓都知道死者为大,如此遭天谴的行为若非迫不得已没人干,所以最终派人挖掘刘伯温的棺木,只能说是有什

  • 为什么明朝那么腐朽,还是有无数人想要反清复明?这都怪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反清复明是明朝北都被李自成攻占,清朝继而灭亡李自成,中国境内一系列反抗清朝满族统治而要求恢复明朝的运动。其中有在台湾的延平王和清初朝鲜王朝的“反清复明”行动,还有三藩之乱时吴三桂打出的反清复明旗号。反清复明的爆发要从清军入关说起,明朝是由汉人统治的政权,汉人最大,而对于人数最多的汉人来说也是非常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