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李世民的帝位到底来的不算光彩,而他手下的尉迟恭、秦琼等人不仅参与了夺嫡,更是手握重兵立下了数不尽的汗马功劳,正所谓“功高盖主”,其他朝代的皇帝例如刘邦、赵匡胤、朱元璋等人在登基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之前的有功之臣屠戮殆尽,而李世民却并没有这样做,反而修建凌烟阁充分褒奖,对这些功臣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众所周知,李世民是一个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人,他眼看隋朝气数已尽,深知各路人马纷纷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才是大势所趋,便劝李渊起兵反隋,在推翻隋朝建立霸业的道路上,他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路上阵前厮杀,更是将其他各部势力逐渐收归麾下,而秦琼、尉迟恭等人正是在此时起便追随着李世民,随着李世民南征北战,还多次解救他于生死之下。唐朝建立后,为了消灭盘踞在各地的割据势力,李世民带兵先后发起了四次战役,为此后唐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秦琼、尉迟恭等人在这些战役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因此对李世民来说,秦琼、尉迟恭等人不仅是自己的下属,更多的还是自己值得生死相交的知己,单凭这样的情谊,李世民就不可能做到将他们赶尽杀绝,再加上李世民登基时年仅27岁,正值壮年,他有大把的时间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奠定基业,也有把握让这些昔日的有功下属听从自己后代的号令。
另外,在这些帮助李世民完成霸业的开国功臣中,除了尉迟恭以外,其余人大多数都具有显赫的家世背景,李世民登基之初朝纲并不稳固,各方势力林立,武德旧臣、太子余党等也是虎视眈眈,见缝插针都想左右朝中局势,仅凭如此错综复杂的大背景,李世民就不可能对这些有功之臣下手,毕竟玄武门事变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功臣们的助力外,其身后的世家也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如果此时翻脸,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别无二致。
不过李世民虽不杀功臣,却也并非代表着他可以自由放任功臣们在朝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为了削弱或者限制他们的权力,李世民也是使用了不少的手段。对待尉迟恭,李世民以谈心的方式先是引出刘邦登基后大杀功臣,诚心表示自己并不认可这样的做法,因为要“有福同享”,随后又暗示说自己最怕的就是有人会做出过分之举,毕竟万事都要适度。彼时的尉迟恭已经有一些居功自傲的张扬,他当即读懂了李世民的点到为止,最终呈上了一封离职书请求告老还乡。
除此之外,李世民登基之后也并没有再像之前一样对旧将委以重用,而是适当提拔一些新臣,由此便神不知鬼不觉的将原本掌握在秦琼、尉迟恭等人手中的权力过渡到了李靖等人手中,将原本有些倾斜的朝中势力划分在了一个彼此制衡又能够相安无事的范围之中。
李世民的一生都十分精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秦琼、尉迟恭等人的功绩除了他看在眼里,天下的黎民百姓和军中的将士更是都看在眼里,因此如果在登基后便贸然不顾旧情将他们屠杀殆尽,除了于心不忍之外,李世民最看重的民心也会所剩无几,所以李世民没有像刘邦朱元璋那样屠杀旧臣,一方面是自己的私心,另一方面更是为了稳固大唐未来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