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朝灭亡,明朝建立,为何大明能不费一兵一卒统辖西藏?

元朝灭亡,明朝建立,为何大明能不费一兵一卒统辖西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475 更新时间:2024/1/3 6:37:35

自秦以降,虽然郡县制已成主流,而历代王朝仍有分封,尤其是汉初刘邦实行郡国并行体制、明初朱元璋大封同姓藩王之举。这些分封大致出现在王朝初期,究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另一方面却是极其狭隘和自私的,即为了确保皇权永远不流落于外姓人手中。

对于藏族地方而言,历代中央王朝对藏封赐的最根本的历史基础就是中华民族统一历史进程中的多民族联系,尤其是汉藏、蒙藏、满藏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央王朝对藏统治的主权。

据大量考古、历史资料发现,在远古时期青藏高原人类就已经与祖国内地其他诸民族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在吐蕃王朝以前,汉文史料中多有藏族地方诸羌部落与中原诸族的交往联系。至唐,吐蕃社会与内地往来日益密切。藏汉史籍中,最早有了中央王朝在藏封授王号、官职的记载。随着历史的发展,藏族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到元朝,中央在藏族地方实行了建置较为完整的主权统治,其成功经验得到了明清以来中央王朝的借鉴和吸收。可以说,藏族地方人民同祖国内地各族人民在历史上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中央王朝与藏族地方也形成了稳固的政治隶属关系,这是中央王朝对藏封赐制度形成、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历史基础。

反过来,中央政府对藏采取因俗、因时、因地以治之策,积极采取有效的封赐制度,维护了藏族地方僧俗群众的切身利益,又进一步密切了藏族地方与祖国内地的交往联系,巩固和加深了中央在藏主权和统治。

当然,中国古代的分封体制与历代中央王朝在藏封赐制度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从历史渊源上来讲,中国古代的分封制理论与历代中央王朝在藏封赐制度体系,均是中华民族优秀政治文明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勤劳、智慧的思想结晶。尤其是西汉贾谊《陈政事疏》中“封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思想,是明朝对藏“多封众建”治藏方略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对元以降历代中央政府治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讲,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分封制还是历代中央政府在藏广行封赐,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团结和统一的,其历史的潮流也是向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的方向发展和积聚的。

“多封众建”治藏方略,是明王朝随着对藏族地方认识的逐步深化而趋于完善和系统的一种富于智慧和策略的治藏理论体系。它包括明初对藏政治上诏谕封赐,建立行政体制;宗教上设立僧纲体制,大封政教势力;还包括经济上的朝贡互市和茶马交易等内容。

明初朱元璋对藏的“诏谕封赐”之策《明史》有载,“初,太祖以西番地广,人犷悍,欲分其势而杀其力,使不为边患,故来者辄授官。”朱元璋在藏广行“招谕封赐”治藏政策,其一方面是“欲分其势而杀其力”,接管故元在藏统治权力,消弭西番边患,另一方面它构成了整个明朝对藏“多封众建”治藏方略的重要内容,是明朝在藏“多封众建”治藏方略的前奏。

明初,朱元璋先在甘青藏族地方用兵, 隔断蒙藏合势,占领军事要地和交通线,继而以此为立足点,对藏族地方各地大行诏谕,广泛招徕僧俗势力来朝输诚、归附,对前来归顺的藏族各部僧俗首领,视其原职务地位高低予以相应的封授。洪武二年五月甲午(1369.6.5),明太祖首次遣使“持诏谕吐蕃”。诏曰:昔我帝王之治中国,以至德要道民用和睦推及四夷,莫不安靖。向者胡人窃据华夏百有余年,冠履倒置,凡百有心孰不兴愤。比岁以来,胡君失政,四方云扰,群雄分争,生灵涂炭。朕乃命将率师悉平海内,臣民推戴为天下主,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式我前王之道,用康黎庶。惟尔吐蕃,邦居西土,今中国一统,恐尚未闻,故兹诏示使者至吐蕃。吐蕃未即归命,寻复遣陕西行省员外郎许允德往诏谕之。在诏谕藏族地方归附的过程中,明朝注重派遣使者入藏招抚,尤其是重视已归附的藏族地方僧俗首领、汉地高僧入藏诏谕。

洪武二年九月(1369.10),“时土酋赵琦弟同知赵三及孙平章祁院使等皆先后来归,正悉与衣冠厚遗而遣之。自是诸部土官相率来降。”在明军攻克河州后,故元陕西行省宣慰使司都元帅何锁南普等属官归附,明朝逐渐实现了甘青藏族地方的归附。1371年,明朝设立河州卫,“自是,番酋日至”,自河州以西,朵甘、乌斯藏等部归附者甚多。尤其是1372年,帕竹第二任第悉释迦坚赞(汉文献称之“章阳沙加”)。接受明太祖“灌顶国师”的封号,归附明朝,诏谕乌斯藏,标志着明朝中央与帕竹政权统治下的乌斯藏地方政治隶属关系的确立,明王朝逐步实现了中央政权在西藏地方的权力转换。

以上就是今天的“中华五千年历史”知识分享,欢迎大家在文章下方留言评论多多交流,我们下期再会。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他是继朱元璋之后的第二位皇帝,因一致命弱点,皇位生生被人夺走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允熥向朱元璋要皇位,还有比朱元璋开头更惨的皇帝吗,朱元璋死后的下一位皇帝是谁

    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将这种共性表现到极致的一个皇帝。对于曾经与其并肩作战的各位兄弟,甚至是后来对他忠心耿耿的臣民们,他也没有手软过。然而身为一个从他人手中夺来江山社稷,而又心怀慌乱生怕被人再次抢走的皇帝,他不得不这么做。冷酷这个词汇就是朱元璋身上的一个深刻的钢印。做这些事的时候只顾心中的恐惧,害怕自己

  • 他是明朝首富,每日三班艺伎演奏开宴会,修筑长城的资金由其赞助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防卫的壕堑是人工修筑的吗,明朝全国的城墙什么时间修筑,明朝两个富豪请客吃饭的故事

    沈富作为明朝的首富,世人俗称沈万三,单从名字上看就觉得贵气十足,一个“富”字是他的底气,更是他能载入史册的资本。作为明朝首富的沈富,首先就是田产非常多,多到什么地步呢?基本上全国范围内都有沈富的田产,丰富的田产在握,想不发家都难。外界对于这个神秘的首富页充满了探索欲,更编造了这样的传说,认为沈富有一

  • 他受朱元璋遗诏,辅佐建文帝,因身份特殊,朱棣为杀他煞费苦心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朱棣与建文,朱棣杀朱元璋的主要原因,朱元璋死后朱棣的野心

    而在洪武末年,朱元璋经过数次的清洗,蓝玉、李善长、胡惟庸等人都被诛戮殆尽,而皇太孙朱允炆年幼,一如燕王朱棣等藩王又手握重兵,时局颇有隐患,而朱元璋在为孙子朱允炆留下善于防守的耿炳文之后,还在弥留之际托孤留下密诏,以梅殷辅助朱允炆,胆敢有违者,为朕伐之。而当建文帝登基之后,采纳了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建议

  • 为何说“靖难之役”的元凶是朱元璋,而非朱允炆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真的是被朱允炆害死的吗,靖难18名将,朱元璋杀功臣害了朱允炆吗

    为什么说靖难之役的元凶是朱元璋而不是朱允炆呢?第一、藩王实力都很强大,给朱允炆留下后患。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害怕儿子危及到他的地位,就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离皇宫都比较远,朱元璋根本控制不了他们,所以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等朱元璋驾崩后,藩王的实力特别是燕王朱棣的实力最为强大。中国历代的君位继承

  • 元顺帝真的是朱棣的亲生父亲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元顺帝是朱棣的亲生父亲吗,元顺帝与朱棣关系,朱棣是陈友谅亲生的吗

    具体的说法就是,当年徐达率军攻了大都,元顺帝仓皇北朝,所以元朝就此灭亡。但正因为元顺帝逃的比较仓促,所以有很多东西都没有来得及带走,其中就包括一些美丽的妃子。其中有一位妃子洪吉喇氏,非常美貌,所以一下子被明太祖朱元璋看中,纳入后宫,封为碽妃。正是因为在元顺帝逃走的时候,这位妃子已经怀孕,所以后来生下

  • 元灭明立,遗留的蒙古人为什么没造反?朱元璋“灭族”手腕太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在元末乱世之中,在群雄并起的年代中能够脱颖而出夺得天下,一方面是他个人的出色的政治眼光和军事能力,另一方面就是他知人善用,手下能征善战、计谋超群之人不在少数。最关键的就是他对待蒙古人的手段实在是高明到令人佩服。直到后来朱元璋夺了蒙古人的天下,做了天下之主,还是奉行这条政策,所以明朝建立后很少听

  • 元朝为啥设立征东元帅府?库页岛上的土著居民,经常来抢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元朝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吗,元朝用兵库页岛,为什么元朝不冲库页岛

    库页岛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库页岛。早在元朝时期,这里属于中国的土地,如果今天还在中国手中,繁华程度肯定不逊于台湾。根据资料记载,库页岛面积约7.6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台湾大小。在元朝的时候,库页岛上的土著居民是骨嵬[wéi]。因为岛上生活物资匮乏,骨嵬人经常跨过海峡来到大陆抢劫食物,有时候

  • 为何有明朝多昏君,清朝没昏君的说法,这句话说明他们只看到表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没有昏君是怎么回事,明朝时期昏君为什么最多,明朝初期有没有昏君

    明朝昏君多的说法,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言官,他真的敢吗,只要皇帝干过这件事,言官就敢骂,即便是皇帝没干过,言官照样敢骂,反正朱元璋曾经说过直接骂就行。说嘉靖帝是家家户户都要被你们搜刮干净。再比如说骂明神宗,说他是财色酒气。这两位皇帝。勉强还可以算得上凑合,这么说就有点冤枉。但是这两句话一说

  • 以朱元璋赐一老者钱财过大寿为例,来谈一谈朱元璋的养老敬老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悲惨的晚年,朱元璋爱民政策,朱元璋养老方法

    比如汉文帝刘恒在当皇帝的时候,就颁布过赐老法,规定年级到了一定岁数的人,朝廷会赐给肉食等,这是一项优厚的政策,足以显示汉文帝的宽厚仁慈,所以汉文帝在历史上风评比较高也是有原因的。最近在看一部关于朱元璋的影视剧,其中有这么一段,朱元璋微服出巡,在一个小摊上吃了一碗凉粉,由于他和随从都没有带钱没有办法付

  • 以一隅之地对抗整个天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到底是如何取胜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棣靖难之役哪来的兵,跟着朱棣靖难之役有哪些人,靖难之役朱棣经历的困难

    朱允炆自毁长城,削藩、平叛失当朱允炆选择削藩其实并无问题,藩王实权过大的危害的确存在,而朱棣即位之后同样进行了削藩。朱允炆之所以会败,主要还是在削藩策略和应对靖难的策略上出现了问题。1、太过心急,朝廷人心不稳。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帝,然而就在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