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尉迟恭过去只是小人物,多次救下李世民,成为了战功赫赫的英雄

尉迟恭过去只是小人物,多次救下李世民,成为了战功赫赫的英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550 更新时间:2024/1/16 15:44:20

不过同时他也是一个特别体恤下属的人,看到这样的两个英雄人物,为自己守门,内心也觉得挺不舍的。所以到了后来,干脆直接找了画师,把他们两个人画的纸上,贴在门的两边。所以从一开始演变到现在,他们就成了众所周知的门神。在初期的时候,尉迟恭其实并不是李世民的手下。当时在隋朝任职的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官员,并且名不见经传。因为隋炀帝太过荒虐,只知道贪图享乐,并不管民众的死活。所以到了后期,很多受不了的百姓都揭竿而起。毕竟已经惨到这种程度,如果再坚持下去的话,也没有什么好日子过,还不如直接起义造反。面对这样大乱的局面,尉迟恭也看清了当时的局势。虽然是在做官,但也没有什么好处,倒不如直接去做一名义军。如果有什么起色的话,说不定还能挣出一番好前程。所以他就投靠了刘武周,成为了他的手下之后,跟着他一起到处打仗。

后来的一次战争,让他认识了李世民,并且非常有缘的成为了他赏识的人。那个时候他还只是秦王,并且以这个名义中考直接暴民。后来眼看着城门不守的尉迟恭,选择了投降。但毕竟不是自己一直带着的人,所以对于这些后期投靠的人,他其实是存在一定的戒备心理的。再加上当时有人背叛他,他内心并不是特别信任这些人。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作为投降军的尉迟恭,也被众人起了疑心。虽然自古以来很多贤明的人都是优待俘虏。但是毕竟是自己的敌人,或者说曾经是。就算在这个时候,出于种种原因考虑,把他们杀掉的,别人也说不出什么。当时他就被抓了起来,并且囚禁于牢中,等待处死。而李世民对于这个人,偏偏觉得特别有缘,而且相信他是无辜的。哪怕很多人都觉得他可疑,也选择了放他一条生路。而且他可以自己决定去留,不去做任何干涉。

而他也是个做过小官的人,并且之前也曾经带兵打仗,所以对于仗义这两个字,也有着自己的理解。这个时候恰巧有人来犯,想着李世民为人这么仁义,不仅没有杀了自己,还能这么宽容。所以他不仅没有走,出于感激之情,还希望他给自己一次机会,让他去抵挡单雄信。不仅轻松打倒了这个首领,还击退了敌军,保护秦王安然无恙的离开了。看到了他的能力以及耿耿的忠心,李世民觉得他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从此他也成为了他的左右手。而李世民是一个比较有才能的人,不仅在文学方面有着自己的研究,带兵打仗也是有一套的。当李渊带兵攻下隋炀帝的时候,他就是最主要的核心人物之一。同时他也为父亲做了很多的事情,既然想要做皇帝,必然要把这些叛党一一铲除。其中的不少英雄人物,就是他拿下的。每一个有能力的人都会多多少少有些野心,他也不例外。所以他曾经向父亲请命,希望以后能做皇帝。

看到他很多事情做得很好,所以里面不仅没有责怪他,还悄悄的答应下来。其他人也不傻,当时的太子另有其人,看到自己的弟弟表现得这么好,处处都比自己优秀。所以他很担心自己的位子被废,以后会受尽世人的嘲笑。所以就联合了其他兄弟,几个人一起合力,想要铲除他。而此时的尉迟恭,和李世民出生入死之后,已经积累了深厚的感情。他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表示如果你不出手的话,毕竟成为他们的刀下之鬼。这个时候谁主动出击就占了优势。李世民仁慈,不想要对自己的兄弟动手。而且身为手足,这样刀兵相见的话,实在是太伤感情了。如果他真的对自己无情的话,我再无义也不迟,所以准备继续观望。但是尉迟恭还是不放弃,还是一直在劝说。并且告诉他,如果一点决断都没有的话,怎么能成大事呢?而且我们所有人都已经准备好了,只要你一声令下,绝对会奋起出击,希望他不要拒绝。后来在他和另外一些人的再三劝说下,做出了决定。

他们设下计谋让李建成进宫,实际上早就有了准备,埋伏下了重兵。当这一行人到了玄武门的时候,李世民首先出动,直接把太子射死了。还有一个弟弟李元吉,一直追随他的左右,自然也不能放过。结果这个时候,他不小心从马上落了下来,就在差点被杀的瞬间,尉迟恭及时赶了过来,救下了他的性命。又将两个皇子的人头砍下来,看到自己的领导人都殒命了,那些追随的士兵纷纷逃跑。搞了这么大的动静之后,李世民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太子。不过这些皇家之事,群臣自然不会过问。而且他本身就非常厉害,所以能够辅佐这样的一个君主,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管他的皇位怎么得来的,只要能为百姓造福就好了。所以后来的他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不仅打赢了很多胜仗,疆土不断扩大,还创造了贞观之治这样的盛景,是一个难得的君王。

如果没有尉迟恭为他卖命,并且在关键时刻救下他的话,恐怕李世民早就成为了刀下亡魂,也就没有后来的盛唐景象了。所以对于后来大唐的发展,他可是一个功不可没的人物。

更多文章

  • 同样是“子造父反”,为何李世民敢造李渊的反,而朱棣却不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世民与朱棣的军事能力哪个强,李渊为啥打不过李世民,真正的李世民和李渊是什么关系

    造反皇子为了能当上皇位,不惜手段,轻者勾心斗角,争宠于帝前,重者大权在握,举兵夺取帝位,哪怕是血脉亲情,也挡不住皇位的诱惑。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夺门之变,他率领军队杀死了自己原本为太子的哥哥,并把自己的皇帝父亲软禁在宫内,逼迫父亲传位给自己,哪怕是贤明远外的太宗皇帝,也依然无法拒绝那

  • 豪霸女皇怎么会写哀怨的诗?她与李治之间到底是利益还是爱情?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女人如花,但不适用于武则天,如果非要用那也是黑色曼陀罗!晚年的武则天,曾经讲了一段她14岁刚入宫时的一段故事:李世民有一匹烈马狮子骢,无人能够驯服,于是李世民发布悬赏令,谁要是能驯服狮子骢,必有重赏。武则天毛遂自荐:“请皇上赐妾三物,铁鞭、铁锤、匕首。先用铁鞭抽它,还不服就用铁锤砸它,再不服就用匕首

  • 隐忍突厥12年,直到李渊建立唐朝,突厥才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太宗灭突厥,唐朝李世民打败突厥,唐朝是怎么打败突厥的

    在以前君臣王朝时期,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各方面自然是要强大,不能受到邻国的威胁。而在当时,很多少数民族让那些帝王头疼,他们本身处于一个边境地区,在地形上就占优势,如果派兵去攻打,还没有走到哪里就损耗了大部分的人,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而当时的突厥就是凭借自己的地理优势再加上生活习惯带来的战斗力,在当

  • 唐朝的终结者朱温,为什么人称“禽兽皇帝”?他做过哪些禽兽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皇帝朱温,朱温灭唐的故事完整版,朱温与邓瑞云

    朱温是何许人也,他是大梁王朝的开创者,也是大唐王朝的终结者,朱温出身贫贱,他能够发迹,靠的正是黄巢起义。历史上军阀混战这种情况是偶尔都会发生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代王朝总是在分分合合中走过来的,朱温也是在天下分裂的情况下走出来的。朱温这个人,要说是个十足的坏人,他的确也是,但他的确对社

  • 隋炀帝杨广,战略上的巨人,战术上的矮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科举在光绪三十一年就废掉了,现在的叫国考,比科举简单多了。还有隋朝的成立三省六部,也应该是很大的贡献。还有大运河,虽然是弊在当代,但利在千秋啊,江苏现在还在吃大运河红利呢。科举应该是隋文帝杨坚做的,大运河虽然初衷是游玩,但是作用还是挺多挺好的。还有一个接近百万大军的就是淝水之战,同样是一战灭国。唯独

  • 策划神龙政变,推翻武则天统治的张柬之,后来是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在位的最后几年,她开始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就,开始沉迷享乐,对政事也开始懈怠,很多事情都交给了张易之和张昌宗两兄弟。神龙元年,武则天已经八十二岁,身体大不如从前,经常卧病在床。这年正月的一天,武则天在迎仙宫内的床上躺着,突然听到外面有异常的响动,虽有就见到了张氏二兄弟的尸体。在五位大臣的逼迫下,

  • 皇帝如何对开国功臣,朱元璋杀完,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李世民最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世民朱元璋赵匡胤,朱元璋和赵匡胤谁更猛,朱元璋比赵匡胤厉害吗

    首先看一下刘邦,我们知道的是刘邦夺取天下之后,可以说封了很多异姓王。最后不管怎么说,这些异姓王全部被刘邦杀死了。而且刘邦还和大家盟誓说之后非刘姓的不能称王。去世的时候还叫人杀了曾经救过自己的樊哙。当时张良比较聪明,远走高飞了。萧何懂得自保,还算保住了自己。像周勃、陈平、王陵这些人下场还算较好。但是功

  • 武则天为皇位杀尽开国功臣,为何不动程咬金?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武则天登基后为什么没有杀程咬金,武则天怎么没杀程咬金你知道吗,武则天为何杀程咬金

    武则天在还是皇帝宠妃的时候就为了权利,狠心的将自己的女儿亲手掐死只为了陷害王皇后,只为了让自己得到皇帝的宠爱。当在皇帝驾崩后,他的儿子李显继位没有几天便被武则天拉下皇位。作为母亲她狠毒至极的多次杀害自己的亲生子女。一个为了皇位不择手段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孩子都杀害的武则天,又怎会放过那些阻碍自己的大臣呢

  • 妲己备好炮烙之刑,他竟是第一人,纣王滥杀忠臣性命,令人寒心!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苏妲己害纣王,妲己炮烙大臣视频,纣王炮烙之刑把谁杀了

    《封神演义》是由罗晋(杨戬)、王丽坤(妲己)、邓伦(狐妖)、张博(姬发)、于和伟(姜子牙)、邹兆龙(纣王)、海一天(申公豹)等人领衔主演的古代神话剧。在最近更新的剧集中,妲己和姜王后的争斗之中,各自损失惨重。不仅是妲己失去了身边情同姐妹的丽儿,就连王后也失去了如同亲人一般照顾自己的韩尚宫。可见,妲己

  • 姬昌原本姓姬,为何二儿子叫姬发,但是大儿子却叫伯邑考?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姬昌为什么叫姬发长子,姬昌历史人物,姬昌的儿子为何叫伯邑考而不姓姬

    ???要说这大儿子难道是不姓姬?那我们就得先来卡看看这伯邑考的来源,实际上来说的话,他的全名应该是叫做姬伯邑考,而还是可以将其称之为是姬邑考,这其中又是怎么回事呢?在名字当中的“伯”实际上就是一种排行上面的说法,也就是老大的意义,而其中的“邑”说的是他当时担任的这样的一个职位,他本身是名考,有了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