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如花,但不适用于武则天,如果非要用那也是黑色曼陀罗!晚年的武则天,曾经讲了一段她14岁刚入宫时的一段故事:
李世民有一匹烈马狮子骢,无人能够驯服,于是李世民发布悬赏令,谁要是能驯服狮子骢,必有重赏。武则天毛遂自荐:“请皇上赐妾三物,铁鞭、铁锤、匕首。先用铁鞭抽它,还不服就用铁锤砸它,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管!”
武则天洋洋得意地说,先皇对我的壮志大加赞赏(太宗壮朕之志)。估计这是武则天给自己涂脂抹粉,哪个男人会喜欢一身戾气的女人?如果李世民能预知后来的李唐天下,估计他会让武则天先尝尝这三件降魔法器。
有多少人死在武则天手下,根本无法统计,朝中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裴炎等豪门家族几乎被她砍光光,后宫王皇后、萧淑妃及其家族也遭遇灭口,李氏宗室排着队被她牵向刑场,即便对自己的亲人,族兄弟、侄子、外甥女、女婿、甚至亲儿子,她从来都没有手软过!
武则天留下四十多首诗,全都霸气凌人,豪气冲天,比如那首《腊日宣诏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大春季她给百花下旨:老娘明早来赏花,你们这些花儿必须连夜给我绽放!
民间传言,所有的花儿都吓得连夜时尚,唯独牡丹裸着光秃秃的杆儿傲然挺立。女皇一怒之下下令对牡丹实施火刑,结果等到开春,烧焦的牡丹居然开了,比所有的花都要时尚,这就是“焦骨牡丹”的由来。
豪横的武则天,怎么会写出《如意娘》这种情意绵绵的诗?
创作这首诗时武则天26岁,身在感业寺,作为先皇李世民的才人,她在此落发为尼,也在苦等新皇李治顾念旧情,将她重新召入宫中。
然而,她与李治的孽缘毕竟见不得光,李治恐怕也淡忘了二人在李世民床前悄悄眉目传情的冲动。青灯孤影下的武则天,只有抱着那一袭石榴裙暗自流泪。
我为你相思成疾,精神恍惚,以至于把红色都看成了绿色,你要是不相信,就看看那条泪迹斑斑的石榴裙吧。
当《如意娘》被成功送到李治手上时,比武则天小三岁的李治果然再次心潮萌动,急匆匆地跨进感业寺。不久,有了身孕的她,在王皇后的支持下又回到宫中,从此没有人能阻止她的飞翔。
当然,手握权柄的武则天,一辈子再也写不出第二首情意绵绵的诗,所以晚年的她,时常拿起《如意娘》一再重读。
除了李治,武则天在李治驾崩后,还有过四个男宠,因此她又被后人押上了道德审判台。不过《枕上诗书》的作者徐若央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她认为武则天是“无情亦有爱”,我爱你不代表我会手下留情!
从冰冷的政治纷争中,析出一丝温情,恐怕也只有徐若央这样的“国风女神”,才会有如此细腻的心思吧。
徐若央的说法不无道理,其实武则天与李治的关系就像手掌的两面,一面是政治,一面是爱情。从政治上讲,他们是一对好搭档,李治在幕后,武则天在台前,二人的共同目标就是干死豪门集团对皇权的束缚。
武则天除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哪里是她的主意?其实是李治幕后策划,人前装好人,武则天挺身扮演恶人而已。包括王皇后和萧淑妃之死,其实他们二人瞄准的目标是王氏和萧氏,以及跟他们关联的豪门家族!
所以,别信史书夸大李治与武则天的矛盾,其实他们的合作亲密无间,这就是李治甘愿躲在武则天身后的原因。
当李治去世后,武则天只好独挑大梁,把恶人做到底。作为一个皇帝,人们看到的是她的狠辣,作为一个女人,没人看得到她夜晚抚摸《如意娘》流泪的场景。
那四个男宠,在武则天60岁至80岁之间陆续进入她的生活,作为一名老人,她还有多少男欢女爱呢?那四个小白脸对武则天有真情吗?女皇其实心知肚明,她只是需要有人做伴,有人帮她找回逝去的情,他们只是李治的替身。
所以,当人生即将画上句号时,武则天去掉了帝号,以“大圣皇后”,李治之妻的身份入葬乾陵。
《枕上诗书》的这种独特视角,以及其优美的笔调,让人读起来如入其中,难怪它会受到读者的追捧。
自从《中国诗词大会》热播以来,诗词热度不断高涨,美少女武亦姝、北大女才子陈更、笑对病魔的白茹云、外卖哥雷海为等纷纷登台,他们的身份、经历差异很大,但由于对诗词的喜爱,让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标签——与众不同的气质。正是这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让他们的人生绽放出自己的美丽。
《枕上诗书》取材于《诗词大会》,它从诗人的经历,讲述诗词背后的故事,每一首都是经典,每一句都是情怀,字字都动情,句句是人生,读来让人“湿了眼眶”。
读诗吧,你还记得《中国诗词大会》上那个夺冠的16岁少女武亦姝吗?小学的她因为补习班太多而厌学,后来因为对古诗词的热爱,变成了自主学习的好学生,并考取了清华大学。
诗能改变人生,暑假即将来临,备一套《枕上诗书》,与孩子一起徜徉在古人的精神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