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在光绪三十一年就废掉了,现在的叫国考,比科举简单多了。还有隋朝的成立三省六部,也应该是很大的贡献。还有大运河,虽然是弊在当代,但利在千秋啊,江苏现在还在吃大运河红利呢。科举应该是隋文帝杨坚做的,大运河虽然初衷是游玩,但是作用还是挺多挺好的。
还有一个接近百万大军的就是淝水之战,同样是一战灭国。唯独隋炀帝征高句丽和符坚征东晋的百万大军是实打实的百万,然后都是一把整垮了自家江山。杨广应该看多了历史,牧野之战80万,长平之战40万,苻坚80万,杨广直接来个震古烁今100万,稳赢后史书中大放光辉,被后世敬仰,大手笔大气魄。
如果深究其源,就会发现杨广其实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皇帝。对后世而言是的,但在当时背景下,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开运河、征高句丽、建东都,方向都没错,但方法大错特错。伟大政治家不只是有明确目标,还得有正确的方法实现,隋炀帝杨广很明显离伟大十万八千里,典型的好大喜功、志大才疏。
杨广,战略上的巨人,战术上的矮子。杨广他有着超前的目光,却又有着令人惊诧的低智。他太过急迫的想要建立超越前代的文治武功,他本来也有这个能力,如果他的所有功绩可以花几十年慢慢完成,那他必定成为千古留名的治世明君。但可惜的是,他视人命如草芥,无知从来不是错误,傲慢才是。隋炀帝杨广在帝王御下之术上连给嘉靖道长提鞋都不配。
隋之灭亡固然要隋炀帝的因素,以前听的很道理,仔细一想根本经不起推敲,隋文帝在位时国富民强,至少政治清明。我并不是说得国不正就不好,对老百姓来说,谁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谁就是好领导。我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得国不正的中央把控力就弱一些,开国君主在位时还能压制住,后面的就不一定压得住了。我也觉得这种说法没多大价值,还有缺乏帝王教育这个说法,是非常典型的象牙塔式理论,尤其在网上大多数人嘴里只是一个失败的借口。
我觉得对于底层老百姓来说就是税不要太重,徭役不要太重就可以了。主要是隋炀帝杨广太滥用民力了,过度滥用民力为他的千秋大业买单。北宋的杯酒释兵权了解一下,重文轻武了解下,赵匡胤用这种方法平定了内部的山头,但也带来直接不良后果就是外战外行。得国不正往往会一直动荡,而隋朝文帝时期并没有这个问题,杨光的皇位一开始也是很稳的,否则那么多大工程,三征高句丽,要是皇位都不问根本就搞不起来。我也说了,中央强势,政策得当的时候,其他势力肯定选择蛰伏,但一旦中央政策失当,地方势力就会伺机而动,中央面对的不仅仅是农民起义,还会有地方军阀,会比较容易被推翻。那这个根本就是个伪命题了。任何时候都会有一波野心份子的存在,中央不稳他们自然会跳出来。昏庸的释义是糊涂而愚蠢,但杨广更多的是眼高手低,和昏庸的意思差别大了点。门阀制度当道,各大家族将自身家族利益置于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之上。客观来讲,隋朝当时的国势是向上走的,杨广要为亡国负主要责任。好大喜功和急躁的性格把诸多不利因素融合在一起,注定了隋朝悲剧的结局。
关注我们,在这里你可以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