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忠”的代表人物关羽,有“智”的代表人物诸葛亮,有“奸”的代表人物曹操,还有“无能”的代表人物刘禅。甚至还为他们编排了很多的段子,其中关于刘禅的像“扶不起的阿斗”都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在表示对别人极为深切的唾弃时,所经常会使用到的词语。
人们之所以认为刘禅无能,最大的因素就是他辜负了刘备与诸葛亮的苦心,让蜀汉没有坚持多久就亡国,不仅断了宗族祭祀,而且还让自己也成为了亡国之君;另外就是在亡国之后也没有半点志气,尽管已经身为俘虏依然每天贪吃好玩没心没肺,在被问到是否思念蜀地时回答不思念,然而如果我们真正靠近历史的话,就能够发现其实这种看法都错了!
蜀汉之所以亡国,最大的因素显然并不在刘禅身上,只要我们认真探究一下各个历史时期在蜀地建国的政权,不管是公孙述、刘焉还是李雄、王建、孟知祥,乃至于明朝末年的张献忠,基本上都是二代而亡,刘禅在这些继位的二代皇帝中反而是在位时间最长的。
可见这其实是一种大势,在天下纷乱的时候,刘备们可以割据在巴蜀之地,然而等到几十年后他们的儿子继位,外面的势力早就已经完成了一统,而巴蜀腹地狭小,几乎没有战略纵深,可辐射范围极为狭小,能够凝聚起来的综合实力有远不如人,纵有明君贤臣也难免回天无力,这并不是刘禅们的过错,而是巴蜀之地向来都打不过中原。
另外刘禅的那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也历来为人所嘲笑,但如果我们联想到南唐后主李煜正是在亡国后终日抑郁,并且图谋着复国而被一杯毒酒赐死,自古以来亡国之君都没有好下场。但是刘禅却安安稳稳舒舒服服地活到了64岁,在古代能够活过50岁的人都很少,皇帝更是著名的短寿职业,两相对比之下又何尝不是刘禅的智慧呢?
在刘禅年少的时候,刘备就让他攻读经典如《韩非子》等等,并且卓有成效,诸葛亮对他的评价是“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而只要我们结合他后来的表现来看,他的政治生涯其实是没有什么污点的,可见诸葛亮确实慧眼如炬,刘禅也确实是一个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