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称兄道弟的两个人在这次的战场上却要一分高下了。其实对他们从好伙伴到盟友再到现在的敌对双方,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一点都不意外。
毕竟在利益面前很多时候再好的感情也经不起考验啊,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曹操和袁绍是怎么一步步从莫逆之交走向你死我活的。
袁绍出生在汝南的一个袁氏望族家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妥妥的富二代了,但是他并没有像当时的其他望族后人一样,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各种瞧不起周围的人。他很是喜欢跟出生不好的士人相处,士人们也都也乐意围着他转悠,这其中就有出生宦官家庭的曹操。
出生名门的先天条件,加上礼遇士人的优良平行,算是给袁绍圈了不少粉。拥有了广泛的人际关系网,同时这也为袁绍后来的事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曹操呢,年少任性放荡不羁,倒是跟袁绍的品格有些默契,价值观很相似的两个人也就此成了好朋友。
仔细观察会发现,当时袁绍周围朋友的身上有会有游侠的风格。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的东汉政权对地主豪强的控制已经失去了应有的能力,这对一个正统的统治阶层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儿。土豪欺凌百姓,百姓失去耕地劳作不能保障基本的生活,这本来也就是民怨积累的土壤,就等一个契机来爆发了。
公元184年,这个契机果然出现了,黄巾起义爆发了。东汉王朝也迎来了他飘忽不定的时刻,东汉朝廷当时光靠朝廷的力量,不足以抵挡这些这些黄巾军以及那些个数不清的盗匪,只得选择放权给地方各州郡,让他们拥有了自行招兵组建军队的权利。
天下就此彻底乱了套了,西凉的董卓带领20万西凉军进发都城洛阳。夺得控制权把持朝政,残暴统治废掉皇帝,这一顿操作让一直受着皇恩庇佑的袁绍家族坐不住了。袁绍靠着自己强大的关系网招来十八路诸侯,组成讨伐董卓联盟共同讨伐董卓。
但是所谓众口难调,更何况这些个诸侯各自心里都有着自己的算盘,联盟最后基本属于名存实亡的这么一个状态,谁也不愿意主动去攻打董卓。
这个时候曹操倒是英勇了一回,独自率军去讨伐董卓。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勇气可嘉。军败之后曹操想东山再起,又招募了千来人投奔袁绍去了。曹操的想法还是很不错的,创业之初自己势单力薄得找个靠山,袁绍当时已经实力雄厚,加上曾经也是莫逆之交这层关系,投奔袁绍肯定要比自己单打独斗要强!
俗话说人无百日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和袁绍的分歧也越来越多。袁绍认为应该拥立幽州刺史刘虞为帝,和董卓老贼分庭抗礼;曹操认为还是该维护汉室宗亲的合法权利,拥立汉献帝登基。
曹操不愧是乱世枭雄,他也看出了袁绍的心思,你不就想割据一方势力自立山头么。就因为这样,曹操从此对袁绍也低看了一等,甚至后期有要杀掉袁绍的想法。
但是按照当时的实力悬殊,曹操别说杀掉袁绍了,就是想简单的加害都难啊。就此曹操也开始了想方设法让自己变大变强的道路,忍气吞声在袁绍帐下偷偷发展势力。袁绍对曹操也算是仗义,每次自己获得些什么,都要分一份功劳给曹操,就这样曹操在袁绍的帐下也是羽翼渐丰。
直到公元192年,兖州刺史在攻打黄巾军的时候战死沙场,刺史的位置也就空出来了。曹操在众人的努力下占据了兖州,自称为兖州刺史,就此终于有了自己的一方土地。袁绍知道后肯定是心生不爽,自此曾经的好兄弟心生芥蒂。
公元194年,曹操攻打陶谦后方空虚,吕布见此情况立刻率军占据兖州。曹操因为那阵子一直在打仗已经处在兵粮都有不足的地步,所以在夺回兖州的时候打得非常艰难。
此时曾经的好友袁绍又伸出援手,要求曹操跟自己联合,让太祖搬到邺城居住。曹操在当时人困马乏军粮也不足的情况下本来打算低头答应了,后来在帐下谋士程昱的劝说下又给回绝了。
公元196年,曹操终于完成了他想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愿望,汉献帝封曹操为大将军,袁绍为太尉,袁绍一看自己位居曹操之下了更是懊恼并强势拒绝。曹操倒是想得开,反正权势在自己手里,没必要在乎这些虚头巴脑的官位,就把自己的官位让给了袁绍,自己担任了司空。
这个时候也反映出了在朝中斗智方面,袁绍还是相对曹操要有些落差的,实权在曹操手里,别说一个官职,就算那把龙椅给你坐,你也不见得坐得稳啊。
公元199年,袁绍和公孙瓒开战,曹操在冀州后方一顿骚操作,趁机攻打睦固入侵袁绍领地,就此这对曾经的兄弟彻底决裂。
都说战场上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真正的利益,袁绍这样曹操也是这样,都是在这乱世群雄争霸的泥潭中无法自拔的人,友情可以是互相利用的工具,也可以是让自己利益达成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