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政权也随着曹丕的称帝灰飞烟灭。曹丕的父亲曹操当年也曾叱咤沙场,劫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万般恶事都做尽,但是他也没敢去废掉天子自己称帝,为什么他的儿子曹丕敢于这么做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事儿。
其实要说曹操当时想要废帝自立,那就犹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然而他之所以没这么做,是经过他考量许久才做的决定。
首先,当时的情形就是曹操虽然没有皇帝之名,但是几乎已经有了皇帝之权了。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经过他的手,对一切往来事物也是了如指掌。从实际情形来讲做不做皇帝已经没啥区别了。
但是他为什么就没有再进一步,让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帝王呢?
这里就是曹操的睿智之处了,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奋起,但是大家都认可大汉的天子是皇室正统。如果这个时候曹操选择废帝自立,就相当于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成为了众矢之的,下场一定不会很好。所以说曹操这一点上还是很聪明的,这也使得他能平平安安的在各路诸侯中能活到最后。
经过曹操几十年的经营管理,曹操也得到了朝中上下基本的认可(更多的应该是畏惧了)。这个时候的汉献帝可能也就剩下一个帝王名号了,所有的大权都在曹操的手中。
其实在曹丕继承了魏王这个位置的时候,天下三分的局势剧已经基本确定了,加上朝中当时在曹操的威严下,真正的汉室臣子已经少得到了屈指可数的地步。天下人们也基本都看清了汉室衰败的趋势,虽然当时曹丕是个刚上来的新王,但是朝中的文武群臣要么介于曹操的威严、要么受过曹操的恩惠都是曹操的队伍,那些沙场老将也都是跟随曹操多年出生入死的好兄弟,曹丕何愁不能在这朝堂之上游刃有余。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既然这么稳操胜券,曹丕为什么这么着急的刚坐上魏王的位置就急于废帝自立呢?
这个跟当时处境有关,曹操早期之所以能够迅速强大起来,跟一个奉旨讨伐的行动有关。天下人都尊奉汉室宗亲大汉天子为正统皇帝,那么自然而然的曹操奉旨率军讨伐也就成了正义之军,虽然曹操当时实际已经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当时很多人眼里对曹操的评价就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但是只要曹操没有做出篡权夺位的事情来,他跟皇帝之间的尊卑顺序还在,那么这一切罪名都将不会实际的落到他的头上。
然而曹丕就不一样了,作为一个新王继承王位无可厚非,但是曹丕有着对外扩张统一山河的梦想。要完成这样的大业,可不是一个魏王这样的人要干的事儿,那么就必须得入得皇室了,趁着自己父亲的预热还在,朝中文臣武将对父亲的感情尚存,赶紧要好好利用一把。
曹操父子的经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古代世袭制特别是在三国这样的群雄争霸的乱世。有时候并不是坐上帝位就是好事儿,时机掌握不好就有可能谁先称帝就成为众矢之的。
成为各路诸侯讨伐的对象,给自己带来不可想象的灾难,反观刘备孙权等人,都是观望了好久见曹丕当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好像也没啥大事儿,这下才安心自己也搞个摊子来坐一回龙椅。往往那些个还没得到天下认同就急于称帝的人,往往下场都很难看。
因此从某种角度考虑曹操父子的配合算是完美过度了,也是在当时非常明智的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