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
古往今来,多少朝代,皆如潮水,兴衰往复,英雄辈出,而又销骨,天地悠悠,唯留青冢。但泰戈尔说过——“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而朱元璋与刘伯温,必定是这些鸟里头最大的那几只。
朱元璋出身贫寒,小的时候先是做了放牛娃,被叫“朱重八”。好不容易长大一点,又死了父母兄长,从此只能乞讨为生流浪街头,为了糊口甚至还当了和尚,放掉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训诫。
但正是经历了苦中苦,朱元璋才能在加入郭子兴的队伍之后悍不畏死,屡建功勋,最终在1368年定都南京,年号洪武,建立了最后一个汉人治下的大一统王朝。而在这背后,刘基刘伯温则是功不可没的。
刘伯温常常被用来跟诸葛亮作比,不仅有着一国宰相之能,一国谋士之略,还在历法、堪舆等等玄术之上也颇有造诣,因此更为他添上了一股玄异色彩。
刘伯温出生于1311年,小的时候就有过目不忘之能,12岁的时候就考中了秀才,被邻里乡亲们称为“神童”。但就是这样的一个神童,在1333年考中进士之时,却没有官做,只是因为元朝末期战乱连年,致使他得了进士,却只能赋闲家中整整三年。
好不容易在1336年做了官,想着在仕途上大展拳脚,为国为民做出一些好事来。但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贪官横行,当他们发现在官场当中出了刘伯温这样一个秉公执法、清廉工整的“异类”的时候,就不断排挤陷害他,一怒之下,刘伯温辞官而去,开始寻其他的法子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他在家中静心分析之后,“算出”大明气数已尽,而朱元璋富有“真龙之气”,将来必然要成为天子。而朱元璋也已经听闻了刘伯温大名,“两情相悦”之下,在1360年,二人就在南京“会师”了。
两个人方一见面,刘伯温就为当时的朱元璋制定了建国战略,为朱元璋指清了道路,建议朱元璋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以避免两方作战夜长梦多。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谏言,并且先后击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势力。
除此之外,刘伯温还不断贡献治军治国治臣之策,为朱元璋排忧解难,成为了朱元璋身后功劳最大的谋士贤相,让朱元璋最终得以成为一国之君。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就立即让刘伯温当了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成为了明朝朝堂大臣。
朱元璋素知刘伯温神算,便问刘伯温:“我大明能享多少年国祚啊?”刘伯温就回答了四个字:“遇顺即止。”在明朝时,“顺”即“順”也,拆开来看就是“川”“百”“八”三个字,朱元璋一看,也就是308年呗,这么一算比起唐宋都要长,也还算好了。
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朱元璋的解法其实是错误的。这个“顺”指代的乃是三个人,一个值得是大西王张献忠,公元1644年攻下了四川,在成都称帝,国号就是“大顺”。
第二个是闯王李自成,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建立“大顺”,明朝就此灭亡。
后来多尔衮进入了中原,建立了清朝,当时的皇帝就是顺治皇帝,这就是第三个“顺”。
而这三个“顺”合在了一起,最终明朝就这样覆灭了。而这一切,却在200多年前时,就已经被刘伯温料到了。而无论这是否是巧合,刘伯温的才能都是无可置疑的。但便是这样的人才,也只是如同夕阳一般红过一时,而历史如同青山一样永存世间,同样的故事,还在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