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去世前执意除掉魏延,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去世前执意除掉魏延,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505 更新时间:2024/1/3 17:38:46

诸葛亮去世前执意除掉魏延,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都说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灭亡是因为后继无人,因为从五虎上将这代人相继离世之后,偌大的蜀汉仅剩下诸葛亮、魏延两个重臣苦苦支撑朝堂。尽管后来蜀汉陆陆续续补充了一些少壮派将领,但和曹魏以及东吴比起来,蜀汉的体量和综合实力还是太弱,甚至连军事将领的水平都逊色于曹魏,以至于成为对一个被歼灭的国家。

但尽管在如此危难的情况下,诸葛亮还是要处决魏延,但却忽略了后期能够左右蜀汉的奸臣黄皓。其中的原因并不是诸葛亮和魏延有仇,而是当时的情况必须这么做。

魏延其人

魏延原本是荆州军的一名士兵,因为好勇斗狠,深得领导赏识。黄巾起义后各州郡自行募兵杀敌,魏延几年的作战中积累了不少战功,荣升伍长、什长、曲长。后来荆州黄巾贼被剿灭,紧接着又出现了很多流寇、水贼。荆州牧刘表宅心仁厚,经常派遣军队剿灭匪寇,魏延多次斩首贼寇首领,本以为可以成为校尉甚至是将军,但没想到荆州官场太黑暗,像他这样毫无背景的人终究还是没有上位的机会,荆州匪患结束后就被打发到长沙做守门将。

魏延在长沙的几年时间里过得很不如意,因为他觉得自己应该有更好的平台施展才华。赤壁之战后荆州变成无主之地,此时刘备占据南郡并攻打长沙,魏延认为荆州以后就会被刘备所得,与其跟着长沙沦陷,还不如献城投降换个职务。于是魏延挟持长沙太守后开城迎接刘备,战后得到刘备重用。

刘备拿下益州时魏延已经成为了偏将,距离将军仅有一步之遥。汉中之战时魏延跟随刘备一起抵御夏侯渊、然后又分兵攻打张郃,也曾经派兵截断曹操的粮道,后来还趁胜追击曹军,一时间风光无限。战后刘备提拔魏延做汉中太守,同时统领汉中的军队,地位直接和关羽并肩。当时很多人质疑魏延的忠诚和能力,毕竟魏延不是刘备旧臣。魏延知道同僚对他有看法,当着同僚的面承诺,只要魏延在汉中一天,就可以保国家平安无事。后来十几年间曹魏多次兴兵攻打汉中,但都没有越过汉中一步,魏延确实做到了这件事。

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时任命魏延做副帅,和魏军在渭水两岸对峙很长时间。这个时候魏延建议可以分给他5000兵马走子午谷奇袭长安,只要拿下长安后就可以围歼司马懿。而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冒险,并没有答应魏延,魏延事后对身边人说诸葛亮不会打仗,蜀军统帅应该由他来当。后来诸葛亮病危,临终前制定了撤退计划,魏延负责断后,想借曹魏的手杀了魏延。同时交待杨仪,假如魏延没死那一定要找机会杀了他。后来魏延被杨仪和姜维联手诛杀。

蜀汉北伐的初衷

其实魏延的死并不是诸葛亮公报私仇,而是魏延的作战计划和蜀汉北伐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驰。魏延作为一个将军是成功过得,因为攻城略地是他的强项,但是作为一个统帅,甚至是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他是不合格的。

首先蜀汉的体量对比曹魏和东吴就很弱,曹魏人口是蜀汉的5倍,军队规模是蜀汉的4倍。蜀汉不北伐就会被吞并,只有北伐才有一线生机。而蜀汉北伐的重点不是为了拓展疆域,而是为了充实人口!通过战争掳掠大量的人口,保持蜀汉的兵员、青年充足,这才可以长久发展、对峙、甚至以后出现破局。所以能看见诸葛亮每次攻下一座城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老百姓搬迁到汉中甚至益州境内。

而魏延不明白这一点,他仅仅思考的是如何在短期内攻下一座城池,或者斩杀多少敌军,从来没有考虑蜀汉国力能不成支撑他的军事行动,符不符合蜀汉的战略要求。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魏延将有很大的可能接替自己的位置,甚至由他来主导北伐。这种结果不仅不会对蜀汉有帮助,甚至可能会加速蜀汉的灭亡。为了蜀汉的延续,诸葛亮只能如此。

没有预料到黄皓是一个变数

而蜀汉后期最大的奸臣黄皓,那个时候他实际上只是后主刘禅身边的一个小太监,并没有显露出他的奸诈、野心,况且诸葛亮也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甚至不认为他会对国家有多大的伤害。

在诸葛亮看来,他死后将由蒋琬董允两人接替政务,负责蜀汉的运转和民生、经济问题。军事方面由王平、杨仪、姜维等人继续负责,按照自己的计划发展。在他们几个人的扶持下,对外继续保持和东吴的联盟关系,两家人携手对抗曹魏。任凭曹魏实力雄厚,依旧难以从蜀汉或者东吴方面破局。届时只要蜀汉积攒了足够的力量,和东吴约定时间统一北伐,自然有机会翻盘。

用后世眼光来看,假如没有黄皓的话,诸葛亮这个计划还是很好的,毕竟后来曹魏经过司马家夺权又经历了大清洗,实际上已经频临崩溃。而蜀汉修生养息了十几年时间,兵甲、士气都很足,趁着这个机会反攻曹魏还是有很大胜算,有很大几率能够吞并陇西、西凉、关中地区。

小结

用一句话来形容蜀汉的结果,那就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蜀汉在诸葛亮的统治下,尽管综合实力和曹魏、东吴比起来差了很多,但实际上非常团结。因为诸葛亮的个人魅力、智力、威望,他牢牢把益州本土士族和荆州官员、南中异族紧紧团结在一起,上下一心一致对外,所以才有了他北伐时期的高光时刻。

但因为诸葛亮的继承人没有诸葛亮的能耐,再加上刘禅、黄皓等人脱离了剧本的发展,种种负相关事件的作用下,终于导致蜀汉灭亡。从这一点来看,小人的破坏力真是太大了,对于蜀汉甚至整个历史来说都是血的教训。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揭秘:清朝“九子夺嫡”事件中最精明的人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雍正,清朝,九子夺嫡,野史秘闻

    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分享过对“九子夺嫡”极感兴趣的原因,简言之,“九子夺嫡”是一次高智商人群的大比拼。主人公们身处时代社会的最高层,而且各个接受的都是精英教育,出类拔萃形容之毫不为过。高手之间的过招,值得品评之处必然不会少,在这场云谲波诡、勾心斗角且充斥着血腥的斗争中,我们不难参悟出一些人性上“东西”

  • 历史上张皇后是什么身份?她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风云人物

    孝康敬皇后,明孝宗皇后,明武宗生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吧!说起明孝宗朱佑樘,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提一下,他可是我国这么多个封建帝王中,唯一一个如实遵从一夫一妻制的。他的一生只宠爱一个女人,那就是孝康敬皇后张氏。但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张皇后其晚年却过得并不咋地

  • 既然唐朝皇帝都姓李,为什么不叫“李朝”而叫“唐朝”?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我们都知道唐朝的开国皇帝是唐高祖李渊,所以有“唐朝是李家的天下”这样的说法,因此唐朝还有个别称叫“李唐王朝”。那么有人就有疑问了,既然皇帝都姓李,为什么不叫“李朝”,而叫“唐朝”呢?这还真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明明自己姓李,却偏偏要叫“唐朝”,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

  •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机到底对吗?他还有哪些目的?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史风云

    说起三国时期,刘备和曹操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霸业,其实和他们本身的性格以及思维意识有一定的关系。虽然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着不足,但是他们都勇于冒险,险中求富贵。夷陵之战,刘备军营占据着地理优势,从长江上流居高临下,且经营了荆州约10多年,对于百姓这方面来说,也是有着不错的基础。而东吴则夺走荆州地区,对于这

  • 关于陶弘景的评价是怎样的?他的理论著作对后世有着怎样深远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陶弘景,南梁,历史解密

    陶氏为世医出身,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且有武功。他自幼聪慧,约十岁时即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影响,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句容茅山,并遍历诸有名大山,访求仙药。当时,他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虽则他时梁武帝多次赠官不受,但梁武帝有关国家大事都要向他谘询,所以时人对他有“山中宰相”的称号。就医学而言,是我国本草学

  • 司马懿临终前留下一计,你知道是什么吗?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司马懿,三国,野史秘闻

    司马懿知道他的墓在死后必然会给盗墓贼关顾,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他就死前把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叫了过来,并对他们进行了嘱咐;“死后不起坟头,不立碑,不烧纸,埋了后不要让人看到周围环境区别”。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人还是充满疑问,司马懿以曹操如何布置72疑冢,但实际并不埋葬在这里,真正埋葬地方只有曹操的儿

  • 秦昭襄王杀死白起之后 秦国的损失到底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风云人物

    对白起之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秦昭襄王杀了白起,真的是秦国的损失吗?秦昭襄王40年,秦昭襄王想立自己儿子安国君为储君,但是他们还有一个弟弟公子俚,是名正言顺的储君第二顺位继承人。此时魏冉是支持公子俚的,白起和魏冉是同穿一条裤子的,目的很明确。宣太后为了不让兄弟俩自相残杀

  • 宋仁宗与刘娥住在一个宫内,她是如何教育的宋仁宗的?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宋仁宗,刘娥,文史百科

    仁宗一出生,刘娥便将其从李氏手中夺走,与关系亲近的后妃杨氏一同抚养。仁宗至大婚前,都与刘娥住在一个宫内,受刘娥关照甚多。刘娥是如何教育的宋仁宗的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比如在吃的方面,为了保护仁宗饮食安全,刘娥禁止虾蟹海物“进御”;垂帘听政后,刘娥还令杨太妃与仁宗同饮食,“

  • 王昭远被委以重任,为何成了敌军的阶下囚?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史风云

    王昭远是后蜀重臣,主管全国的军政大事,是皇帝孟昶最信任的宠臣,就好像刘备眼里的诸葛亮一样。可遗憾的是,王昭远只是夸夸其谈的赵括,后蜀基业至少有一半毁在他手上。这个害人不浅的家伙是成都人,自幼父母双亡,无依无靠。这种悲惨境遇反倒让他形成了聪明乖巧,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他人心理的特点。13岁那年,王昭远被

  • 此人高中进士,乾隆为何出俩上联刁难?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乾隆,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在人们的惯常印象里,探花郎虽然没有状元郎地位高,但做探花郎的人一定容貌俊美。这是一种误解,因为“探花”与科举扯上关系自唐朝始,当时进士们高中后会举办隆重庆典,皇帝选出两个最年轻英俊的进士,让他们做“探花使”遍游名园摘花,然后用鲜花迎接状元。至于探花郎被固定成进士第三名,已经是北宋晚期的事了。所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