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收拾雍正重臣张廷玉鄂尔泰田文镜,为何连忠臣李卫也不放过?

乾隆收拾雍正重臣张廷玉鄂尔泰田文镜,为何连忠臣李卫也不放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025 更新时间:2024/3/6 3:04:52

清朝之所以能延续近三百年,其中离不开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一生勤于政事,文武英明,如果没有他一改康熙晚年怠政颓势和给乾隆开了个好头,清朝恐怕发展不到近300年的时间。

雍正之所以能将朝政治理得这么好,离不开十三弟的帮助,更离不开隆科多和年羹的辅佐。

十三弟胤祥和雍正关系非常亲密,这一点可以从康熙出巡看出来,每次基本都是带着他俩。

隆科多和年羹尧下场都比较惨,一个死于禁所,一个死于自裁。

除了这两位大臣外,雍正身边的大臣还有四位,分别是张廷玉(首席军机大臣)、鄂尔泰(总理事务大臣)、李卫(刑部尚书)、田文镜(兵部尚书)。

这四个人都掌管着朝廷重要部门,升官升得非常快。

如果按照“大学士不入军机不是真宰相”的说法,张廷玉才是真宰相,至于人们说的刘墉和纪晓岚,他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宰相。

雍正靠着这四人,在执政期间整治了众多贪官污吏,朝堂面貌大有改变。雍正整治好的朝政也给乾隆六下江南提供了基础支撑。

乾隆继位后,面对这4位大臣又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细看《清史稿》你会发现,这四位重臣都被乾隆收拾了,就连忠臣李卫都没放过。

先来说说张廷玉。最初乾隆刚刚继位时,每当乾隆出巡,张廷玉都是在京城处理各项政务,能够住在紫禁城。随着各项改革开始,张廷玉和乾隆之间的隔阂就出现了,因为张廷玉这个人比较固执守旧,而且容易激动。

后来,张廷玉一再想辞官回乡,乾隆一直没有应允,直到乾隆十五年,张廷玉再次提到回乡,彻底激怒了乾隆,因为雍正帝遗诏中说过给张廷玉配庙,乾隆给他撤了。后来因为四川学政编修朱筌坐罪,乾隆让张廷玉把历来得到的赏赐物品都上缴。

乾隆二十年,张廷玉死于家中。

乾隆收拾张廷玉除了他固执己见外,还和鄂尔泰有关系。据了解,鄂尔泰和张廷玉同朝为官数十年,两人有时候一天一句话都不说。

在收拾完张廷玉的下一年,鄂尔泰都死了很多年了,乾隆还是没有放过他。乾隆二十一年,因为鄂尔泰的侄子犯事入狱,鄂尔泰受到了牵连,乾隆下令将其撤出贤良祠。

死于雍正十年的田文镜也是没逃过乾隆的打击:“鄂尔泰、田文镜、李卫都是先帝重臣,田文镜不及李卫,李卫不及鄂尔泰。”不用分析,意思就是在这几个人中,田文镜是最差的一个。

最后就是李卫了,李卫晚年病重时得到了乾隆的关照,乾隆找了御医专门去他府上给他看病。

如果你觉得皇帝这是对李卫好就错了,其实乾隆这是一直在不断的找机会。

当乾隆下巡江南时,在一个庙中看到了李卫和李卫妻妾们的雕像,当地人把李卫当成了“湖山神”来供奉。

这下乾隆可找到机会了,立刻下了一道诏书:“李卫仗着皇恩浩荡,任性骄纵,已经不是最初的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为了发泄心中的怒火,乾隆命人将庙中的一众雕像烧毁。

李卫死后都得不到安宁,这又被“火化”了一回。

到了这里,乾隆将前朝建功立业的重臣都收拾了一个遍,原因其一就是加强皇权。

原因其二就是打压的大臣都是前朝的,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上位了,肯定要培养一批自己的心腹,这样自己才会安心。

看到这里不免让人产生疑问:人无完人,至少这四位大臣都要比和珅要好吧?为何乾隆要将他们收拾了呢?如果是单单论治理朝政的能力,这四位会比和珅纪晓岚差吗?

刘邦项羽为竞争对手,为什么刘邦统一天下后,没有丑化项羽?

他犯了诛九族的死罪,皇帝一见他姓氏就说得罪不起,只能无罪释放

古人说“有钱不买河边地,有钱不娶活汉妻”,这句俗语有何深意?

李世民把女儿嫁给50岁尉迟恭,尉迟恭惶恐拒绝:若答应必被灭族

杜聿明的女儿,曾嫁给杨振宁生下3个孩子,她晚年过得如何?

参考资料《清史稿》《雍正传》

文章题目:乾隆收拾雍正重臣,张廷玉田文镜都遭殃,为何连忠臣李卫也不放过文章作者:寻历史真相-Rookie配图声明:本文所用图片均源于网络,侵删盗用警告:本账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做伸手党!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乾隆退位后还做了3年太上皇?这期间他都干些啥?办了一场千叟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乾隆做了几年太上皇,乾隆退位后如何控制朝政,乾隆退位后过得好吗

    为啥?因为康熙是8岁登基,活了69岁去世。乾隆到了25岁才登基,他要是干60年,不得活85岁啊?乾隆压根就没考虑过自己能活那么大。可是到了85岁生日这一天,乾隆犯难了,他没想到自己能活这么大岁数!这吹出去的牛,天下人可是都知道的!大家虽然不提,可谁都盯着呢!要是现在就退休,乾隆心有不甘,哪有活着就主

  • 乾隆封那拉氏为摄六宫皇贵妃,在册封仪式中,为什么故意羞辱她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乾隆对那拉皇后的态度,乾隆对那拉氏皇后的情感如何,深度解读乾隆继后那拉氏

    那拉氏在乾隆还是皇子的时候,就是他的侧福晋,嫡福晋是富察氏,她才是乾隆的最爱。富察氏后来成了富察皇后,他不御珠翠,生活简朴,只佩戴一种手工制品,通草绒花。她孝敬公婆,与兄弟姐妹感情都很好,善待下人,赢得了众人的一致尊敬。富察皇后一生有四个孩子,可是三个都早早的夭折了,这里面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字叫永琏

  • 乾隆一生41个女人,却只钟爱翻她的“牌子”,掉漆了重做继续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乾隆一生有多少个女人,乾隆最宠爱的五个人,乾隆一生的趣事

    乾隆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皇帝,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清朝最为盛世的景象,这也是值得乾隆一生骄傲的地方。当乾隆留下了丰功伟绩之后,就开始好大喜功,以出差为名六下江南,其实就是为了江南的景色和美女,因此后人都认为他是个风流的皇帝,还杜撰出他与很多民间女子都有私情的故事。人人都以为乾隆是个花心大萝卜,后宫41

  • 乾隆皇帝禅位后,为了防止被嘉庆架空,留了哪些后手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乾隆禅位给嘉庆,乾隆禅位对嘉庆有影响吗,乾隆禅位嘉庆过得好吗

    乾隆一生最崇拜的人便是他的爷爷康熙,为了追随爷爷的步伐,乾隆不仅也跟着六下江南,而且还在其任内数次出兵边疆。因为平定了边患,又营造了“康乾盛世”,所以一向自负的乾隆便自诩为“十全老人”。在骄傲之余,他又向老天祈祷,希望能活个高寿。如果真能实现,他便在统治清朝六十年后退休(因为他爷爷康熙统治清朝六十一

  • 乾隆有一爱玺,溥仪也十分喜爱,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溥仪随身带的乾隆田黄印章,溥仪捐乾隆文物,溥仪和乾隆的关系

    这件文物有两个名字,一个是乾隆田黄三联印章,一个便是乾隆田黄三联玺,之所以有名字的区别,是因为前面是民间所叫,后面属于专家以及公认的叫法。因为印章跟玺其实没什么区别的,但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玺就有了其独特的意义,那就是皇帝的印章才叫玺,这个乾隆田黄三联玺虽然并不是乾隆拿来在官方文书上盖章的,但它的确

  • 乾隆的腹黑手段,皇太后甄嬛和乾隆皇帝为什么能和平相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乾隆对甄嬛有多好,乾隆和甄嬛相处得好吗,乾隆和甄嬛哪个厉害

    1736年,雍正帝驾崩,年仅25岁的四皇子爱新觉罗弘历登基,史称“乾隆皇帝”。乾隆即位之后,熹贵妃成了太后,尊号为“孝圣宪皇后”。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孝子皇帝”,他对母亲感情深厚。登基之后,乾隆国事繁忙,但他依然对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乾隆帝及其时代》记载乾隆对自己母亲“三天问安,五天侍膳,

  • 乾隆有三个遗愿,一个想完成,一个没完成,最后一个努力也完不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乾隆皇帝一生最大的心愿,乾隆简介,乾隆一生是怎样度过的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乾隆皇帝号称“十全老人”,或者“十全武功”,而且这也是他一生中最荣耀的事情。根据史料记载,“十全”分别是:两次平定大小金川叛乱,两次平定准噶尔叛乱,两次打败廓尔喀,一次平定林爽文叛乱,一次平定

  • 乾隆随身下葬的裹尸布,孙殿英盗墓时随手丢弃,却拍出1.3亿高价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孙殿英挖乾隆墓全过程,孙殿英盗乾隆墓后怎么样,孙殿英盗乾隆墓之前有人盗过吗

    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块当年孙殿英根本看不起的遮布,在几十年后,不仅拍出1.3亿人民币的天价,还成为文艺品收藏当中独一无二的佼佼者,要是孙殿英得知这个真相,估计肠子都悔青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块看似普通的遮布拍出1.3亿的天价呢?乾隆下葬时的“裹尸布”历史事实上今天所说的这块“裹尸布”,可不是一

  • 从顺治禁止八旗圈地说起,清初一系列发展措施,为何成效不大?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顺治八旗演变过程,顺治年间八旗总数量,顺治什么时候下令八旗实施薪金制

    禁止八旗子弟圈地顺治一再下令不允许八旗子弟圈占土地。满族是游牧民族。一度争相圈占土地。清初人关后,更是把京畿地区大量土地划分给八旗,以维护其利益。但恶果很快就显露出来:圈地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社会秩序也动荡不安。有些耕地变成牧场,致使良田荒芜,土地萧条。失去土地的农民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不时

  • 小说中的姜太公上山学道四十年,现实中却是在躲在这里避战乱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姜太公多少岁学道,历史上真实的姜太公,姜子牙上山学道前是做什么的

    这位能人是谁,笔者也无需卖关子,毕竟几乎无人不知他的大名,他便是鼎鼎大名的太公姜子牙。姜子牙,吕氏姜姓名尚,又一名望,字子牙,号飞熊,在《史记》中记载他为“东海上人”,具体在今天的何处众说纷纭,笔者仅为各位闲叙历史故事,不愿卷入属地纷争,故在这里不做讨论。“东海上人”太公姜子牙一听姜太公的姓,便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