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能人是谁,笔者也无需卖关子,毕竟几乎无人不知他的大名,他便是鼎鼎大名的太公姜子牙。姜子牙,吕氏姜姓名尚,又一名望,字子牙,号飞熊,在《史记》中记载他为“东海上人”,具体在今天的何处众说纷纭,笔者仅为各位闲叙历史故事,不愿卷入属地纷争,故在这里不做讨论。
“东海上人”太公姜子牙
一听姜太公的姓,便知他祖上应该与姓姜的炎帝一脉相关,但他为何又有吕尚这个称呼呢,莫非他应该姓吕么?其实,正如上一段写到的,“吕”是太公的氏,是其祖上获得吕这个封地后所称的氏,直到战国之后姓氏逐渐合一,才让后人分不太清太公到底是姓姜还是姓吕了。当然,姜子牙的后人也有用其氏为姓的,所以如今姓吕的朋友有一部分应该也源自于他。
至于姜子牙的先祖因何被封到了吕地,这还要从尧舜时期说起。大家可还记得当初咱们讲五帝的时候曾提到过“四岳”,没错,太公正是他们其中一位的后人。当时,“四岳”在尧帝身边出谋划策,是他重要的智囊。等到舜帝继位以后,“四岳”继续辅佐新的共主,还在大禹治理洪水时立下过大功,姜太公的先祖也因此被封到了吕。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道早已中落,待到子牙出生,别说什么封地了,就是家产也没有什么,留下来的仅仅只有“吕”这么个氏而已。
“四岳”向尧帝建言献策
正因如此,姜太公从小便过着穷苦的日子,经常要靠宰杀猪牛以卖肉,开设饭馆以贩酒等营生贴补家用。但是,由于太公志不在此,经常要抽出大量时间去读书学习、研究治国之道,从而疏忽了生意,导致他虽然干过很多营生,家中仍然十分贫寒。这应该就是《封神演义》小说中,太公下山后做各种生意却一直失败的故事原型。
家境贫寒也就算了,可他还偏偏遇到的是商朝后期最动荡的时候。当时兵荒马乱、灾祸不断,姜子牙一家(恐怕也没太多人,没准就是他孤身一人)也被迫背井离乡四处逃难,甚至到辽东躲避隐居了几十年。这也许就是小说中,姜子牙上山跟元始天尊学习40年道法的故事原型。
姜子牙上山学习道法
好容易等到时局相对稳定了,又听说了歧周西伯昌的盛名,年纪已经不小了的姜太公便怀揣年轻时的梦想,前往周国期待有大发展。接下来就将是太公与西伯会面的故事了,然而大家最为熟知的一定是“姜太公钓鱼”的故事,但在历史上除了这种说法以外,二人其实还有另外两种相遇的故事。笔者暂时把“太公钓鱼”这最熟悉的放在最后,先来说说他们另外两种会面的故事。
其中一种十分简单,说太公早年其实曾辅佐过帝辛(纣王),但是他看到帝辛实在是无道,又听不进人言,便主动离开了他。此后,姜子牙辗转于各方诸侯国之间,游说他们成就霸业,都未能遇到明主。正当他郁郁不得志之时,听说了西伯昌的美名,主动来求见西伯,终于获得重用。
第二种不常见的太公与西伯会面的故事相较第一种要曲折一些,说的是西伯昌被帝辛关押到羑里之后,周国上下十分担忧,于是闳夭、散宜生等人便想办法要营救姬昌。他们听说过东海之滨有位隐士名叫吕尚,常有奇计谋略,便前往拜见想求得救西伯之策。吕尚素闻西伯贤德,又能尊重老人,所以与闳、散二人一起搜寻美女、财宝,将这些献给帝辛,换得西伯被释放,共同回到歧周。吕尚也因为营救有功,又才智过人得到了姬昌的重用。
太公姜尚像
这就是另两种不常听闻的二人会面的故事,在这里叙给各位听一听,权当增长见闻了。接下来,笔者要讲到重点了,说说二人因钓鱼而结缘的那个故事。
姜太公直钩钓鱼,鱼没钓到却赚来了周文王访贤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在下今天要说一说与此不太相同的“太公钓鱼”的故事。原来姜太公在溪边并非是故意等周文王来,反而是真在钓鱼。据汉代刘向所著的《列仙传》记载,姜子牙在辽东隐居了四十年后,辗转来到了周国,栖身于南山中,整日坐于溪边钓鱼,却花了三年的时间一条鱼也没钓到。
姜太公钓鱼
附近的邻居实在看不下去了,都来劝他不要再钓了,肯定不会有收获的。可姜子牙不为所动,还跟他们说:“这不是你们能理解的。”就这样,姜子牙继续坚持钓鱼,不久还真的钓上一条鱼来,还在鱼腹中发现一件稀罕物——一部兵书。也许正是获得了这件宝物,才让太公日后带兵如此神妙。
再接下来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了,文王求贤若渴,梦见自己将有贤人相助,并占卦得知自己外出围猎时将有收获,收获的非龙非螭、非虎非熊,乃是安邦定国的辅臣。文王大喜,于是立刻出行,果然寻得太公,交谈后认定他是兴周的大才,便聘回西岐托以国事。
文王访贤聘请太公
这下周国获得了率领全军的统帅,就要进一步发展国家的实力了。那西伯和太公这对搭档接下来又将擦出什么火花呢?咱们下次再叙。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笔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姜子牙、姓氏考、四岳后人、家境贫寒、生意失败、避乱辽东、去商投周、营救西伯、钓得兵书、西伯访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