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场景在《雍正王朝》前面剧情中也出现过,就是雍正和十三爷胤祥江南办差回京后,在朝阳门码头遇到了一出“鸿门宴”,帝王的仪仗礼仪,龙旗、宫灯和奏乐以及整个的排场,处处都是“僭越”之举,而雍正和十三爷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化解了这次“危机”。
同样的,在年羹尧回京的仪式上,也同样采取了“百官跪迎”的越级礼仪来欢迎年羹尧,而主持“百官跪迎”的正是雍正一直以来的政敌,八阿哥胤禩。那么会不会是八阿哥胤禩也要给年羹尧来一出“让其灭亡先让其疯狂”的大戏呢?
必然不会,要知道“僭越”这项罪名太大了,风险太高了,并且没有丝毫的隐蔽性,只要一查就能查到是谁主使,同时所要承担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八阿哥胤禩谨防慢防都要提防着雍正用各种理由和借口处置自己,他怎么会自己漏出这么大的一个破绽和处罚自己的机会给雍正呢?
所以,安排这场“百官跪迎”的人只会有一个,那就是雍正自己了。
雍正让“百官跪迎”,是对年羹尧的表彰与肯定,同时也有着自己的其他想法。
首先,此时的年羹尧已经成为了雍正的“恩人”,“恩人”配得上这个礼遇。
可以说在年羹尧平定西北叛乱之前,是雍正最为困难的时候。一方面,国家财政吃紧,全国都在支持西北,一旦年羹尧不能取胜或者再继续拖下去,必然引发朝廷的动荡而动摇雍正的帝位;另一方面,雍正在此之前的两项举措都出现了重大失误,封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竟然曝出了惊天丑闻,主持雍正朝首届科举考试出现了考场舞弊的闹剧,雍正正处在极为不利的境地。
也正是因为如此,雍正更是把全部的希望和寄托放在了年羹尧身上,而年羹尧也不负重望打赢了这场仗,让雍正将他称为“自己的恩人,大清的恩人”,愿意同他做“古今君臣的典范”。
“百官跪迎”就是雍正心中喜悦之情的体现,也是雍正对于年羹尧毫无保留的重视与喜爱之情的表露。
其次,雍正希望借“百官跪迎”好好杀一杀那些不支持自己人的威风,特别是八爷党人的气焰。
雍正继位初期,统治根基薄弱,在朝堂之上可以获得的支持力量非常的有限,朝中的八爷党依然是势力庞大,为了稳定住朝局,雍正甚至不得不启用八阿哥胤禩担当了总理王大臣的重任。
可是即便如此,八爷党人依然是我行我素,除了几位阿哥明里暗里反对雍正外,朝堂上的大臣也是阳奉阴违、各怀鬼胎,特别是在“山西藩库丑闻”和“科场舞弊案”之后,朝堂之上的反对声音是非常的激烈,可以说雍正是盼着西北胜利,而他们则是盼着年羹尧在西北失利的消息,从而可以继续给雍正施压。而年羹尧的胜利则给了他们当头一棒,不仅帮助雍正稳定了政局,更是有利的支持了雍正。
雍正让“百官跪迎”年羹尧,实际上,就是让这些人在自己这面的年羹尧面前下跪,让他们用一副卑躬屈膝的态度来面对年羹尧,面对自己,打击这些人的气焰,同时,更让这些人觉得羞愧与汗颜的是,主持“百官跪迎”的是他们的首脑,八阿哥胤禩,目的就是要打八阿哥的脸,好好杀一下八爷党人的威风。
再次,就是雍正也希望年羹尧感受到他对于自己的这份重视,能够更加坚定的支持自己,为自己做事。
雍正在性格上是典型的“知恩图报”,“施恩望报”和“有仇必报”,面对年羹尧对于自己如此大的功劳,雍正给予了极大的褒奖,而在褒奖年羹尧的同时,也是对于年羹尧提出了新的要求。
年羹尧接受了“百官跪迎”,雍正就是想让年羹尧看到自己对于他的重视,而年羹尧则更应该坚定的支持自己,支持自己的改革和新政,帮助自己去治理好地方,同时也能真正成为官员们的楷模,成为“古今君臣的榜样”。
这既是一种嘉奖,更是一种新的期望。
但是年羹尧最终还是让雍正失望了,但却让八阿哥胤禩感到了欣喜。
年羹尧在西北打了胜仗,成为了雍正的“恩人”,而年羹尧也就此开始了居功自傲,真的把自己当成了“恩人”,竟然做出了有失君臣之礼的事情。
这次的“百官跪迎”,在正史中也有例可参照,年羹尧仗着雍正对于自己的宠爱,曾经就勒令与自己平级的地方督抚向自己下跪。《雍正王朝》中,年羹尧面对百官跪迎,没有下马表示谦逊,而是骑着马趾高气昂的穿过跪拜的人群,这已经是非常狂傲的举动,进而引起了在场文武百官的极大不满,就连隆科多都在斥责年羹尧“什么东西”,以孙嘉诚为首的清流和御史大夫们,也开始了对年羹尧的弹劾,而雍正对于年羹尧也开始有了不满。
与此同时,原本受气的八阿哥胤禩瞬间变得亢奋起来,因为他自己吃过“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的亏,他看到的是年羹尧的桀骜不驯与居功自傲,知道了年羹尧必然的结局,雍正的过分宠爱反而使得年羹尧日益膨胀,最终会让年羹尧走上了不归路。雍正在失去自己精心培养的年羹尧的同时,也让雍正自己落下了一个擅杀功臣的罪名,而这一切,都不需要八阿哥胤禩自己亲自动手,就能见到雍正和年羹尧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