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原因技术落后,直接原因军备差距大,根本原因腐败问题
西方认为1840年以前,清朝的GDP都是在欧洲以上的,毕竟靠着茶叶瓷器等一本万利的商品,大赚白银,尽管GDP第一这个说法可能已经名不符实,但绝对还是当时世界上名次靠前的经济体。道光其实并不算太傻,在禁烟的同时,便安排了广州海上的防务,派了林则徐过去整顿水师。除了军队清朝还特别为虎门买了300多门西洋大炮,新建了许多的炮台,购置了西洋大船,可见清朝当时财政不算太烂。花了钱买了炮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习惯了冷兵器的清军一下子难以熟悉火器战术,鸦片战争后清朝总结失败的经验,其中有这样的记载:
“于炮位应装药弹数目,尚未能知,则其平日所称演放炮位,系属虚文塞责,已可概见。防堵海疆,首重大炮,而浙江水路各营镇将备弁,能知放炮之法者,惟黄岩镇标中营游击林亮光尚称谙练,余则绝少其人,各处海口,所安炮位,几同虚设。”
清朝当时的军队训练还是施行冷兵器时代的操练,练阵型、武功把式、弓马功夫,有的怎么装火药、装多少火药都不知道。
军队本身的原因是一个,还有就是那些武器装备,据当时的一些参战将官的奏折提到,因为有的大炮使用年限太久,有的是质量不过关的大炮,或者是清军操作不当,反正出现炸膛的问题。当时清朝的大炮基本是用泥模制作的,跟做铜鼎似的,这样制作的大炮炮身会出现蜂眼,炸膛是其中一个危害,还有就是打击精度很差,除了大炮还有记载虎门使用的火药还疑似掺杂了沙土。除了军备、腐败问题,还有一个估计是清朝没有料到的,中国海岸线非常的长,不仅仅是广州可以登陆,英军见广州布防严密,便退而求其次,从浙江舟山、天津等地入手。道光时期广州是唯一的开放的港口,舟山等地却早已被英军摸透,因为这些地方上为了利益走私严重,防守却远不如广州。英军把战线拉开,清朝疲于应对,但是的天津便曾上奏“炮位陈旧,兵力不足”。
如果主政的是康熙而不是道光,胜败结局会有不同吗?胜败已定,结局可能是另外一种。
康熙真要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1840年替代道光,是没有办法扭转胜败的,但以康熙的睿智和大局观,可能他根本不会将事态拖延到战争结束,或许早就提出外交手段来解决。英国方面曾向清朝提出过申诉和赔偿要求,道光却是把所有责任推给了林则徐,但和英国的谈判却也没有成功,最终得到英国“战后再商”的结局。康熙可以忍鳌拜八年,可以忍吴三桂十二年,可以忍郑克塽二十二年,说明他是一个非常会隐忍的皇帝,至于他的抱负自然就不用多说了。到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胜败其实已经不能逆转,康熙或许能逆转的是怎么在谈判中把损失降到最低。然后就是壮大自身,杜绝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这完全是可能的,因为当时清朝政府的口袋虽然不景气,说穷却也算不上。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确实能干的大臣吗?这个问题其实不用做太多的赘述,清朝当时估计的人口是4亿人左右,不相信找不出几个有能力的人。只需说前文说的林则徐,林则徐曾经主导编撰了一部著作叫《海国图志》,其实涵盖各种地图、西洋船、炮、器等内容,可惜的是这部著作没有被道光重视,据说这部著作对日本“明治维新”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前和清朝的社会制度非常类似,同样遭受西方大炮的冲击,日本开始进行了维新,明治维新比第一次鸦片战争还晚十多二十年,很显然对比日本,如果有康熙的晚清朝难道还没机会摆脱命运吗?
晚期其实真的不缺能人,或者说泱泱大国什么时候都不缺能人,当时清朝缺的只是能够开放清朝、学习西方,哪怕只是学习西方的军事,因为学习军事就能发现装备的差距,装备的差距暴露的就是工业问题,以康熙的能力,绝对可以看到根本,进而改善。康熙时期战争不断,康熙非常注重热武器的发展,康熙为了发展火器甚至专门培植了技术专家。康熙还是中国有史以来少有的重视科学的皇帝,除此以外康熙还将原本闭关锁国的政策收缩,放宽海上贸易,大量的茶叶、丝绸、棉布、瓷器等中华特色的物品从广州远销欧洲。这样看不需要几年,康熙就能把清朝盘活,有经济的支撑,当时的热武器差距不算大,完全可以发育起来,避免第二次鸦片战争完全有可能,甚至可能推动中国更早的加入工业革命,改写晚清历史。个人认为要说清朝哪个皇帝可以替换道光来改写晚晴历史,只有康熙有可能,其他的就算把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都加一起估计也不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