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行》:“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一句所描写的是唐朝文成公主同西藏吐蕃松赞干布的婚姻给西藏社会带去的巨大变化。文成公主从大唐带去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大地改变了西藏落后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生活条件,时至今日,西藏地区仍存有文成公主的佛像,在庙宇之中享受人们的香火和供奉。
01
在西藏地区生活的藏族同胞们十分的热情淳朴,而那片神奇魅力的土壤上也孕育着独特风情,让每一个去过西藏的人都无不为之倾倒。藏族朋友们在性格上有显著特点,个性奔放,非常热情好客,对朋友们都是坦诚相见,没有一丝一毫的遮掩隐瞒 。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在藏族中还混有一个特别的“外来民族”,他们号称是“东方的吉普赛人”的达曼人,在西藏的边陲地区这两族人已经融洽的混居了上百余年。达曼族人的人口数量非常稀少,即使在和温和的藏族处于同一环境中,也曾面临生存危机,最初他们在中国的西南边境四处游走,遭到南亚国家的无情抛弃,直到中国接纳他们后,才得以过上安稳生活。
吉隆县位于西藏自治区的西南方,是和尼泊尔互为邻居的边陲小镇,在这个小镇中大多数的居民都是藏族,在藏族人的中间还混杂着许多的“达曼人”。尽管达曼人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迁徙到这一带,但在2003年之前,达曼人不被任何一个国家承认,是一个被“遗弃”的民族。
民间也有一些关于他们的传说,有人说达曼人其实就是清朝遗留下来的“骑兵”。因为清朝时,国家曾和廓尔喀产生了一些摩擦,清军出兵击退廓尔喀军后,便把部队中的一部分骑兵留在吉隆地区,因此就产生人口数量甚少的“达曼人”。
一直以来,达曼人都过着没有国籍的生活,与我国国土相邻的西南亚国家都未曾承认过达曼人的身份,但据资料记载,这些达曼人以前生活的习俗和尼泊尔境内的习俗是相一致的,后来由于和藏族进行了混居,达曼人便融入藏族社会,开始说藏语、过藏俗。
02
直到2003年,达曼人才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并被允许加入中国国籍,享受中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从此飘荡无依的达曼人有了自己的归属。为能够让达曼人摆脱贫困,过上更好生活,中国政府特意为他们修建村子、分配土地,让达曼人能够在中华大地上扎下根来。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此心安处是吾乡。”能够产生归属感的地方才是自己的家乡。而拥有这一份归属感的达曼人终于能够像普通公民一样生活,这对他们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现在的达曼人不仅会使用藏族的语言和风俗,还会说一口纯正的汉语,而这些“蓝眼睛”民族对于中国的认可度也非常高的,对于中国政府为他们创造出的生活条件也非常知足感恩。
03
如今的达曼人还被标记为“藏族”,这样的做法不只是为政府管辖的便利,更是充分考虑到达曼人的内心感受。长期飘荡无助的生活让他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和不安,政府把他们划为藏族是想以此来消除他们内心的这种不安全感,让他们对于这片土地怀有更深的归属感,让他们能够真正地在这片土地幸福快乐地生活。
被划为藏族的达曼人,在同西藏以外的人接触时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同,其交往也会比较容易。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虽然曼达人和藏族人已经混居许多年,但在藏族人的眼中,达曼人始终是达曼人,虽然他们的风俗习惯都基本相同,但从本质上来讲,他们有着不同信仰,因此达曼人虽然被“标记”成藏族,但却很难完全融入藏族。
结语
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达曼人加入中国国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只要达曼人存在于世界上,就不会永远孤立无援。他们在我们的土地上努力顽强地生活着,沐浴着一样的阳光、呼吸着和一样的空气,甚至拥有着和我们相差无几的风俗和语言。无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还是处于我们的人道精神,我们都应该敞开怀抱接纳他们,让他们能拥有幸福生活的权利。
参考资料《陇西行》《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