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牛不牛,曾国藩牛不牛,他们都没有得到这个待遇,唯有张廷玉,是蝎子拉屎,独一份!
啥叫“配享太庙”,就是去世后,把自己的牌位放到太庙里,陪着皇帝一起,接受后人的祭拜。在古代,这是为人臣子最高的荣誉。
张廷玉是妥妥的大才子,29岁就中了进士,然后被康熙发掘,提拔到了礼部侍郎的位置。
雍正登基后,张廷玉更是大放异彩,成为雍正的左膀右臂。
雍正七年,军机处成立,张廷玉和怡亲王胤祥,文华殿大学士蒋廷锡一起,成为军机处的首批成员。而军机处,更是在张廷玉的一手操作下,逐步完善职能,取代了内阁,成为大清朝的最高权力中枢。
可以说,张廷玉就是军机处的联合创始人。
然而,乾隆登基后,张廷玉逐渐失宠,虽然仍居高位,但是也成了边缘人物,更是在80岁高龄的时候,惹怒了乾隆,引来了“抄家”之祸。
虽然最后乾隆还了他的清白,但是这一顿折腾,也让张廷玉吓得不轻,4年后病逝在家中,享年84岁。
将遇良才,雍正就是张廷玉的“伯乐”
张廷玉出身于名门,父亲张英,是康熙时期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妥妥的京城“高干子弟”。
康熙三十六年,26岁的张廷玉准备参加会试,可是,因为当年他老爸是最大的主考官,他得回避,只好等了3年,3年后,张廷玉果然高中进士。
因为张英的关系,张廷玉得到了康熙的召见,在畅春园里,张廷玉当场赋诗一首,赢得了康熙的好感,当场任命为“南书房值守”,官居四品。此后,张廷玉不断得到提拔,到康熙去世前,已经位居礼部侍郎。
雍正继位后,大力进行改革,一扫康熙晚年暮气沉沉的样子。作为日更8000字的“大清第一博主”,雍正对笔杆子的要求是极高的。
最后,雍正相中了张廷玉,引为心腹。
雍正用人,没有严格的满汉区别,只要有才,都可以得到雍正的赏识。张廷玉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断得到提拔,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官居大清一品。
雍正七年,因为连年对西北用兵,雍正需要频繁的召集大臣议事,因为内阁的办公室在太和门外,离雍正比较远,于是,雍正就在隆宗门内的一间屋子内,成立了“军机处”。
怡亲王胤祥,大学士张廷玉,大学士蒋廷锡,三人成为军机处的首批成员。
在清朝,军机处不算是朝廷内的一级机构,他只是一个临时机构,担任军机大臣的人,都有自己专门的官职,比如户部尚书,大学士,吏部尚书等等。
军机处的人数也不固定,主要看皇帝的心情,他喜欢谁,就可以把谁拉进军机处。军机处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身居高官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一种是负责具体干活的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
但是,随着军机处权力的不断增大,他逐渐取代了内阁的职能,成为大清朝最有权势的中枢机构,即便是大学士,六部尚书,如果不能入值军机,那也要低人一等。
六部尚书还好一点,不入军机,最起码还是尚书,实权部门。大学士就比较惨了,本来是自己的活儿,都被军机处抢了,如果不能入值军机,那就没活儿干了,虽然是一品官职,但是却没有任何实权了。
1735年,雍正病危,任命张廷玉,鄂尔泰,允禄三人为托孤大臣,并留下遗诏:“张廷玉死后可配享太庙”。
雍正之所以这么做,有两层意思:
第一,老伙计,我先走了,我在下面等你,以后到了太庙里,我坐中间,你坐我两边,咱俩还能唠个嗑。显示雍正对张廷玉的亲密。
第二,为张廷玉保驾护航。雍正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走了,就没有人保护张廷玉了,留下这个遗诏,是一种宣扬:“张廷玉是我的人,你们都悠着点”。
乾隆继位后,对张廷玉倒是很客气,继续重用,让他担任皇子的师傅,兼管翰林院,张廷玉还抽空编纂了《清圣祖实录》、《明史》、《大清会典》、《皇清文颖》、《清世宗实录》、《玉碟》等重要典籍。
不过,很明显,张廷玉已经被边缘化了,因为乾隆的作风,和他老爹完全不一样。
晚年糊涂,因小事惹怒乾隆
学历史的时候,我们都学过一个词,叫“康乾盛世”。这个词,不是现在才有的,最早喊出来的,就是乾隆本人。
为什么乾隆不说“康雍乾盛世”,而是“康乾盛世”?就是因为他不认可他父亲的那一套,反而更欣赏爷爷康熙的一套,所以,故意淡化雍正的存在感。
我们都知道,雍正是个工作狂,而且是一个很强势的君主,摊丁入亩,火耗归公,这都是在雍正的主持下进行的改革,雍正也确实为乾隆攒下了不少的家底,到他去世前,给乾隆留下了高达5000万两的国库收入。
乾隆不喜欢,他的一生就是玩,花招老子的钱,还把他老子的功劳给一把抹去。
所以,对于雍正留下来的人,乾隆虽然不敢明着罢官,但也是逐渐边缘化。鄂尔泰死后,乾隆立马提拔了满人钮祜禄·讷亲为军机大臣,排名在张廷玉之前。
在乾隆朝,汉人大臣的地位明显下降,庙堂之上,满汉矛盾又开始加剧。
张廷玉对自己的处境非常清楚,加上自己年纪大了,于是,就决定激流勇退,向乾隆申请告老还乡。
乾隆心里冷冷一笑:“你都配享太庙的人了,还不撅着屁股为大清国干到死吧,还想退休,没门”。但是,表面上,乾隆还是要小马屁拍着,对张廷玉再三挽留,实际上只有两个字:“不准”。
张廷玉都快80岁的人了,出门都得人扶着走,每天颤颤巍巍的往军机处走,也实在是有失体统,让人感觉到,这大清国真的没人可用了吗?可着一个老头使劲儿的“薅羊毛”。
于是,乾隆就同意了张廷玉的请求,准许他告老还乡。
张廷玉高兴坏了,长舒了一口气:“可算是平稳着陆了,这下可以放心回家养老了”。高兴之余,张廷玉就有点大意了,第二天没有亲自去乾隆那里谢恩,而是派自己的儿子去了。
乾隆生气了:“张廷玉,我是不是给你脸了,你还没离开京城呢,就这么快把我给忘了”。开军机大臣会议的时候,乾隆就对着大臣们发起了牢骚,把张廷玉给一顿数落,还下旨,让张廷玉亲自过来说明问题。
巧了,军机大臣里有一个人叫汪由敦,是张廷玉的学生,下了朝后,他就赶紧去给老师通风报信。
张廷玉也是老糊涂了,圣旨还没有下来,他就赶紧一路小跑去乾隆那里说明问题,这下乾隆更生气了:“我圣旨还没有下,你怎么知道我要召见你,是谁走漏了风声”。
乾隆最恨大臣们营私结党,尤其张廷玉还是汉人大臣,是乾隆防范的重点。
这下,张廷玉衣锦还乡的梦想破灭了,他被乾隆夺取了一切爵位和荣誉,但是,“配享太庙”是雍正定下来的,乾隆不敢随意剥夺。
这个时候的张廷玉,真的是灰头灰脸,在朝廷里横着走了一辈子,没想到落得这么个结局,也罢,最起码还是自由身,赶紧回老家,离开京城这是非之地,才是最重要的。
可惜,天遂人愿,张廷玉越是想走,他就越走不成。乾隆的皇长子永璜去世了,张廷玉作为皇子的老师,必须要留下来参加葬礼。
这个时候的张廷玉,那还有心思参加这些活动,他的心早就飞回安徽桐城老家了。不等葬礼结束,张廷玉就再次提出了离开京城的请求。
乾隆又生气了:“你就那么着急走,你还有没有一点良心,永璜好歹是你的学生,你的心怎么这么狠”。
这一次,乾隆不再装了,直接取消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其实,他早就看张廷玉不顺眼了:“汉人大臣那么多,凭什么你就能进太庙”。
虽然一撸到底,成了平民一个,但是张廷玉还是挺高兴的,总算是保住了一命,已经非常幸运了,离京申请通过后,马上带着老婆孩子就回到了老家桐城。
人要是倒了霉呀,喝凉水都能塞牙缝,张廷玉就验证了这句话。
回老家没清闲两天,官场上出了一件事,四川学政朱荃因为贪赃枉法被查办了,恰巧,这个人是张廷玉推荐的,而且两家还沾亲带故。
乾隆再次找到了“搞”张廷玉的机会,他派人到安徽桐城,名义上是“收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赏赐的一切物品”,实际上就是一场抄家行动。
带队是钦差大臣德保,200名士兵,一拥而入,在张廷玉家里翻箱倒柜,企图找到张廷玉反对朝廷的蛛丝马迹。
他们知道,张廷玉作为文人,面对乾隆的一再处罚,一定会在家里写一些辱骂皇帝的话。
可惜,让他们失望了,张廷玉所有的文章里,写的都是“皇恩浩荡,吾皇万岁”这类词语,根本没有任何不恭敬的话语。
德保只好悻悻而走。
事后,乾隆“甩锅”德保,说这是德保的私自行动,不是他的本意。还把所有抄出来的东西都还给了张廷玉。
张廷玉已经被吓破了胆,赶紧给皇帝写奏折:“臣有罪,请皇帝治臣得罪”,那意思就是说:“你赶紧给我定个罪名把,反正我也跑不了了,早死早超生,省的这天天提心吊胆的”。
没有十足的证据,乾隆当然不能给张廷玉定罪。可是,张廷玉再也经不起折腾了,没几年就在老家去世了,享年84岁。
临了,乾隆还是良心发现了,觉得自己是不是做得有点过分了,最终还是把张廷玉给安置到了太庙。
张廷玉,也成了大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人大臣。
有人说,大清的衰落,就是从乾隆开始的,所谓的“康乾盛世”,根本就是乾隆自己的自吹自擂。
其实现在来看,这个说法不无道理。乾隆在位的时候,正是世界工业化革命开始的时期,农耕文明彻底被工业文明赶超。
而我们的乾隆皇帝,还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花招老爹的钱,泡着江南的妞,最后还把“落后挨打”的锅甩给了自己的孙子道光。
从他对张廷玉的处理来看,乾隆也真得庆幸,他生在了一个好时代,如果他生在晚清,不一定能比光绪好到哪里。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历史百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