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势最盛之时,吴三桂几乎攻占了整个南部中国,手头握有兵力三十余万,无论占据的地盘还是兵马数量,都不输于当时的满清朝廷。然而可惜的是,这场叛乱只持续了八年即被平定,吴三桂及其家人,也都没能活下来,兴复汉人天下的愿望,也终究破灭了。
相信不少人在看到这段历史的时候,都会一阵叹息,甚至拿它来和明初的靖难之役相比。确实是的,这两场叛乱有着太多的相似点,皇帝都是年轻而又冲动(朱允炆和青年康熙),造反的都是藩王(朱棣和吴三桂)。然而结果却是大相径庭,朱棣成功了,还当了皇帝,吴三桂却失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吴三桂究竟是因何而败?
吴三桂的造反,实属被逼,事先没有半点筹划,仓促应战,失败乃大概率之事
与朱棣早有反心不同的是,吴三桂早就已经彻底对满清政权效忠了,他只想安安稳稳地当一个平西王而已。如果不是康熙突然心血来潮要撤藩,他也不至于起来造反。正因撤藩是康熙突然间做出的举动,才会让吴三桂事先没有半点准备,以至于仓促间造反。
一场没有准备的战役,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是注定要失败的。倘若吴三桂也同当年朱棣那样,早就对皇帝不抱侥幸心理,提前谋划造反事宜,相信后面的局势就会对他有利很多,或许不用八年,在他去世之前,就已经可以基本恢复汉人江山了。
吴三桂造反时年纪已老,斗志本就不足,关键时候又撒手人寰
被逼造反的时候,吴三桂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头了,此时距离他生命结束不过五年时间。一个进入暮年的人,就算再有斗志,又怎可比之当年?别说吴三桂了,就是曹操,看他晚年的战绩,也是很堪忧的。
所以可以说,吴三桂的失败,与他的年纪有很大关系,倘若早个十年八年造反,情况或许就不一样了。更可悲的是,造反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就突然去世了。在他去世之前,周军与清军还算势均力敌,互有胜败,等到他一去世,局势就迅速偏向清军。显而易见,吴三桂的死,就是这场反叛失败的直接原因,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
吴三桂虽然手握重兵,却胸无大志,一心只想裂土为王,而非夺取整个江山
前面说过,吴三桂的造反是被逼的,如果康熙不撤藩,让他继续安安稳稳地做个平西王,他是一定不会反的。
事实上,就算他造反了,目的也不在于夺取整个江山,而是只想裂土为王。一个胸无大志,只想着拥有自己“一亩三分地”的诸侯王,怎么可能在与康熙这种雄主的争斗中获胜呢?所以单从这一点来看,吴三桂的最终失败,就毫不为奇。
虽然号称三藩,吴三桂的另外两个队友却如猪头一般
吴三桂造反之初,看起来气势极盛,然而这其实只是虚幻的表象,当时另外两个随他一同而反的藩王,都可以说是猪一样的队友。
耿精忠只是被清军稍微打击一下,就立刻投降,至于尚之信,虽然一开始响应吴三桂,却旋即后悔,后来更是一直持观望态度。有这样的猪队友,吴三桂想不败都难了。当然了,这两人也没落得好下场,最终都被康熙处死了。
对手虽是“小儿”,却非小儿科,青年康熙不是等闲之辈
吴三桂的失败,其实并不可耻,因为他的对手可是康熙帝。康熙是什么人?8岁就当皇帝,14岁就开始亲政,两年后就成功地擒住权臣鳌拜。尽管三藩之乱时,康熙也才二十来岁,可是一个十六岁就可以搬到顾命大臣的皇帝,又岂是等闲之辈?
总之,吴三桂的反叛,尽管从形势上说,有很大的成功机会。可实际上,却有着太多的不利因素。要说最根本的,恐怕就是局势发展到关键时刻,老天突然干涉,夺走了他的生命。如果他能多活几年,或许还有些许的翻盘机会,当然了,也只是些许,最终的失败者,仍然大概率是他而不是康熙。
参考资料:
《吴三桂全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