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王为何要赐死功勋卓越的白起?是感性使然,还是出于理性的考量

秦王为何要赐死功勋卓越的白起?是感性使然,还是出于理性的考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016 更新时间:2024/2/5 5:15:51

很多人都觉得那时候的白起是在忏悔,可实际上,白起说这话可能自嘲的意味更多一些。他为秦王四处征战,最后却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局面,他的内心自然是非常悲凉的,他的自杀不是因为秦王要他死他才死,更多的是因为他心寒。

[var1]

确实,白起贵为一代名将,他一生征战沙场,为大秦开疆拓土,立下无数功劳,即便是屠杀数十万人,也是出于为秦王,为秦国所考虑,这样一个为国为王的人,按道理他没有理由会被自己的王,在自己的地界赐死。

其实这连当时秦国本国民众也想不太通,《史记》记载:“民众也以白起死非其罪,无不怜之,深表怀。”这说明本国秦人也非常同情白起,因为他们觉得白起并没有犯罪,甚至为了缅怀白起,还为其建造了祠堂来专门供奉他。

那在众人眼中并没错的白起,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让当时的统治者秦昭襄王会如此狠心在最后要将他杀死呢?里面的缘由值得我们探讨一下。

[var1]

一、自身的性格使然

关于一个人物的性格,我们从史料为基点来看往往是最为直观的,也是最能够感受到的。

长平之战后,秦赵各自休整了一段时间,秦王改派王陵攻赵,但这次攻赵军队却打了大败仗,前线战事逐渐吃紧,震怒的秦王于是想要征调正在养病的老白起,面对秦王的旨意,白起却坚决不受,并耿直的向其解说如今攻打秦国的弊端。

秦王在白起不出的情况下,只好派王龁为将功赵,但等来的依旧是大败。而《史记》记载,白起在得知前线兵败的时候,说了一句:“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这句话在白起看来或许是感叹加惋惜,但在这个时候耿直的说出来,在秦王看来嘲笑自己的意味恐怕就更重一些了,白起的这句话,无外乎火上浇油,加强了秦王对他的恨。

[var1]

接着就有了“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白起病可能是真病,毕竟上了年纪,但在这个时候又是这种耿直的称病理由,没有任何变通,不难免让人觉得是对秦王的态度过于消极了。

而此时,前线又传来失利,秦王自然更加不舒适,于是迁怒于白起的不作为,令其上路。白起这次终于是上路了,但却一直拖延时间,没有要急切动身的意思。

毕竟白起是个倔脾气,自己认定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他认定了打不得赵国,就肯定不回去,因为去了在他看来也是没有意义的牺牲,这也终于让秦王最终忍无可忍。

除此之外,往往统治者杀功臣都会担心一件事,那就是将他们杀死,群臣会有种兔死狐悲的感觉。而秦王之所以敢最终杀死白起,就是因为白起在群臣当中的名声非常差。诸葛亮对于白起的评价非常的客观,他说:“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

[var1]

意思就是说白起非常善于打仗,但不善于经营人际关旭,其实从秦王杀白起这件事就能看出来,在应侯提出杀白起的建议之后,其他大臣没有站出来反对,这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白起很少刻意针对过谁,但是他的情商非常感人,所以可能在无形当中得罪了不少人,在白起风光的时候无人提及这件事,但是在白起落难的时候众人也没有出来施以援手。

虽然白起或许有可能是对的,当时确实打不得赵国,但他如此耿直的拒绝秦王,不懂灵活变通,在秦王恼怒的是时候,去做一些火上浇油的事,而平时又不善于交际,与群臣关系比较僵持,这或许就为他的死埋下了伏笔。

[var1]

二、应侯的推波助澜

当然,应侯或许也应该对白起的死负责。本来对于最终如何处置白起,秦王是始终犹豫不决,因为他虽然痛恨白起的行径,但是白起毕竟是功臣,罪不至死。

但就在这时候,应侯站出来表示:“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说白起这次去赵国打仗并不是出于真心,而是被迫前往,所以他非常不服气,(对秦王)不满意。是在听了应侯的话,秦王这才决定将白起给赐死,其实要是没有应侯在旁边推波助澜,白起或许有可能免于杀身之祸的。

不过也有人猜测应侯只不过是皇帝的传声筒,他只不过是把皇帝想说的话传达给了大家,换句话说,皇帝本身就想杀白起,应侯却背了黑锅。

[var1]

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觉得应侯只是为皇帝出谋划策,可是在史书当中有着明确记载,白起和应侯之间是一直有矛盾的,如果说这个矛盾是因为一些小事,那两个人只需要各退一步就能解决。

可是这个矛盾是属于早就有的分歧,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愈演愈烈,说明这不是小矛盾,他们两个都恨不得杀死对方,而应侯先这次抓住了机会,他自然是选择给白起迎头一击。

三、后面深层次缘由:国家利益

当然了,能够做到秦王这个位置,虽然偶尔会因恼怒而失控一下,会有感情用事的情况,但很多时候他杀这样一个功臣应该也会深思熟虑,权衡利弊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理性的分析里面存在的更加深层次的缘由,比如从国家利益方面来考虑。当时在秦王看来,国家利益是什么?无外乎两点,一是对内巩固统治,二是对外开疆拓土。所以我们从这两方面来看看。

1、先说对内巩固。我们在分析第一点的时候说到,白起曾有过多次抗旨不遵,自商鞅变法以来秦是最重视法律的,若秦王真对他宽大处理了,那么国家之内这股不良的风气就有可能会蔓延开来,秦王知道这种先河是不能开的,必定要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否则最后吃亏的肯定是他自己。秦王斩杀白起或许相当于是自断一臂,不过这也成功保全了秦王的颜面还有秦国法度的严肃性,守住了王威,守住了法律,才算稳住了这个偌大的国度。

[var1]

2、接着说说对外开疆拓土。众所周知,白起在长平之战当中杀死了数十万人,这个数字是非常的可怕。秦王想要攻取赵国难度非常大,因为民众对白起抱有相当大的敌意。只要白起还活着,赵国的民众就会誓死抵抗,这会大大增加拿下赵国的难度。出于攻伐利益方面的考虑,秦王萌生了卸磨杀驴的想法,恰逢白起作死,所以秦王就顺手把白起给杀死了。

其实或许白起即便没有刻意作死,或许秦王也不会放过他,而是找个其他的理由将他杀死。毕竟在皇帝的眼中利益永远是排在首位的,白起还能创造价值的时候秦王对他自然是尊敬有加,而白起当时已经年迈能够创造价值相当之少了,秦王就放弃了他。尽管这非常的残酷,但或许这就是真实的现状。

总结

其实对于第一点和第二点的原因,我们大可以综合为一点,那就是感性因素。因为无论是白起的性格,还是应侯的助力,都造成了昭襄王在当时直接发怒,最终赐死白起。至于最后一点的国家利益则是出于理性的角度分析了昭襄王为何要杀白起。而至于详细是哪个最终造成了白起的悲剧,这个就只能看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了。

更多文章

  • 秦孝公重用商鞅、扭转国运,为何谥号却“平“平无奇,“配“不上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孝公任用商鞅在哪年,秦孝公临死前真的想传位给商鞅吗,秦孝公怎么收服商鞅的

    [var1](一)、自孝公起,变法图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秦国相对来说有些劣势。公元前三百六十一年,秦孝公继位。因为前几任的君主,推行政策朝令夕改,所以君王的威信并不高。不论是在朝野之上,还是底层百姓对于诏令,都不敢相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秦国的积贫积弱。1. 徙木立信,商君变法“孝公用商鞅之法,

  • 芈月传:芈姝写信向楚国求救,为啥郑袖拦着不让?其实另有内情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芈月传芈姝出嫁之时拜别楚国,芈月传芈姝求救楚国,芈月传芈姝在楚国的发饰

    芈月传中,有一段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当时,芈月带着先王的遗诏,在樗里子等人的拥护下,扶公子稷登基,觊觎权利的芈姝所有的如意算盘全部都白打了,可她并不死心,偷跑出宫,到了雍城和公子华一党达成共识,企图谋权篡位,但他们的力量毕竟还是弱小的,面对自己这样的处境,芈姝曾经向自己的母国楚国写了好多封求救信,可没

  • 秦王忘恩,逼死吕不韦,当秦末1个女人的出现,让我对此细思极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王最后是否杀了吕不韦,秦王为什么杀吕不韦,秦王和吕不韦的关系

    《史记》: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秦王所加怒吕不韦、嫪毐皆已死,乃皆复归嫪毐舍人迁蜀者。秦始皇因为恐惧吕不韦集团,在东方六国的诱导下造反,亡了大秦的河山,用一封信将吕不韦对秦国以及对自己的帮助,贬低的

  • 罗布泊发现3400年前的古尸,鉴定为混血人,山海经所写是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楼兰古尸的真实照片,新疆古尸真实存在吗,考古挖掘出来的古尸

    原来在2005年,一只前往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的队伍无意之中在罗布泊的荒漠之中发现了数百具保存完好的古尸,由于当地的风力因素影响,这些尸体都早已经被风干,保存十分完好。据当地老人回忆,在科考队到来之前,这里的荒漠之中曾经有上千具干尸,但是如今却因为各种原因只剩下了几百具,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到底是什么人

  • 秦灭六国第一功臣:自己灭三国,儿子灭两国,后代曾与皇帝共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灭六国将领一览表,秦灭六国的功臣排名,秦灭六国功劳最大的是谁

    [var1]不过,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大放异彩的并不是蒙氏家族,而是大秦的另一名将世家——王翦家族。在最近热播的《大秦帝国》系列第四部——《大秦赋》中,随着最后一次五国合纵攻秦,一代名将王翦也终于登场了,一开始王翦只不过是一介副将,但他一番破合纵的策略,虽被吕不韦否决,但却让雄心勃勃的嬴政记住了他,

  • 脸上刺字膝盖骨被挖的孙膑,复仇庞涓时有多狠?简直不敢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孙膑被庞涓挖膝盖骨视频,庞涓与孙膑的典故,孙膑庞涓鬼谷子

    [var1]孙膑庞涓的往事纠纷根据《史记》记载,孙膑和庞娟曾一起学习兵法,而在一些野史中,我们得知他二人的老师,是有名的高人鬼谷子。[var1]庞涓比孙膑幸运,他在魏国当了将军,而此时的孙膑却还飘摇不定。但是庞涓知道孙膑富有才华,害怕有一天孙膑出风头,自己的饭碗被孙膑砸了,于是他假情假意的邀请孙斌来

  • 苍亭之战:冉魏的崛起之战,亦是东晋十六国较为成功的大兵团作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东晋为什么要攻打冉魏,冉魏和东晋的关系,冉魏的崛起之战

    [var1]在决战的一刻,冉闵率领着这些士气饱满,体力充沛的八万精锐倾巢而出,给予了那些已经疲惫不堪的后赵大军致命一击,最终数十万后赵大军彻底溃败,冉魏也得以赢得了这场大战。可以说苍亭之战是十六国时期较为经典的一场大兵团作战,此战两国皆投入近20万大军,可谓是旗鼓相当,但是在兵力上两国虽都不占优势,

  • 读懂这4个谜团,发现《山海经》是可信的,古人的脑洞真够大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山海经中有哪些惊人的秘密,山海经的历史记载,现存的山海经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第1个谜团:《山海经》里的神话传说似乎有重要的历史意义。[var1]胡适等学者曾考证过,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传说均取材于《山海经》,而女娲、西王母等“神话历史人物”也最早出现于《山海经》。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很多剧情与人物也参考了《山海经》。换句话说,此书更像如今科普类的百科全书,并不像

  • 芈月传:怪不得秦王这么喜欢芈月,你看看芈姝都差在哪儿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芈姝和芈月,芈月传中秦王何时对芈月动心的,秦王第一眼喜欢芈月还是芈姝

    在芈月传中,秦王对芈月的宠爱,那真是人人羡慕的,毕竟芈月只是一个陪嫁媵妾,出身又是庶出,可她却能够得到秦王的青睐,甚至在弥留之际,还留下了她的一缕头发,立下了遗诏,将这大秦的江山,交给了芈月和她的儿子公子稷,按说芈姝才是王后,是正妻,可为什么秦王这么喜欢芈月呢?其实这一切并非是没有缘由的。[var1

  • 秦朝灭亡后,为何原先的六国没能恢复,而且国家也不再分裂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朝灭亡后六国为什么不复国,秦朝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灭亡的,秦朝统治六国的开始时间

    秦朝分崩离析以后,照理,被灭掉的六国,本来应该各自又复国,把原先的六国又建起来。可是为什么,最终六国都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再重新回到战国时代,而是新建立了一个朝代,而且从此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朝代了呢?[var1](陈胜吴广起义)咱们先来说,为什么六国没有能够重新恢复。实际上,当时并不是六国后代没有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