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穆公死前犯了个大错,一直把子孙坑到了春秋末年

秦穆公死前犯了个大错,一直把子孙坑到了春秋末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226 更新时间:2023/12/30 23:04:57

[var1]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后去世了。当时秦国还有陪葬的风气,不过秦穆公这次弄的有点过分,用了一百七十七人为自己陪葬,这里面还包括了很多贤臣。

实在不知道秦穆公是怎么想的,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秦穆公带走了那么多的人才,等于给子孙后代挖了一个深深的坑。这些人陪葬以后,有见识的秦国人都很伤心,他们说君主死后如此残忍,抓住良臣去陪葬,以后秦国很难再向东发展了。

秦穆公一共养育了四十个儿子,继位的只有一个,就是秦康公。在秦康公继位的这一年,晋襄公去世了,晋国大臣们商量,不让年幼的太子继位,想把晋襄公的弟弟,也就是在秦国做人质的公子雍接回来。

公子雍是晋文公同秦国公主生的孩子,他要是继位,那对日后的秦晋关系肯定是大有好处,所以秦康公很痛快的派兵护送公子雍回国。秦军护送着公子雍走到一个叫令狐的地方,突然遭受到晋军的攻击。原来啊,晋国人反悔了,他们又打算让太子继位了,为了防止公子雍回国局面不好收拾,就发兵攻打了秦军,阻止公子雍回国。在这个过程中,晋国的大臣随会逃到了秦国。

秦康公刚刚继位,就体会到了老爹当年被晋国人玩弄的心情。他没有秦穆公那样的城府,也不想忍这个,就在第二年发兵,夺取了晋国的武城。可晋国人并没觉得自己理亏,在两年后又进行了反报复,占领了秦国的少梁。

可是秦国有随会啊,随会对晋国太熟悉了,在他的帮助之下,秦国先是攻下了晋国的羁马,又在河曲同晋军交战,把晋军一阵毒打。这时候晋国人醒悟了,原来这一切的背后,都是随会在指点,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秦康公接到一个消息,晋国大将魏寿不满祖国的待遇,要来投奔秦国。想想随会对自己的帮助,再想想这几年确实给了晋国几分颜色,秦康公很痛快的接受了魏寿的请求,还按照他的要求,派老相识随会前去接应。没想到,这完全是个阴谋,随会刚刚见到魏寿,就被人家给挟持了,然后押回了晋国。

没有了随会的指点,秦康公也没有勇气对晋国再次发起进攻了。秦康公在位十二年后去世,儿子继位是为秦共公。秦共公在位三年后去世,儿子继位,就是秦桓公。

[var1]

秦桓公在位第二十四年的时候,晋国换了个国君晋厉公,晋厉公想有所作为,首先想到的是安抚秦国,就同秦桓公隔着黄河签订了友好条约。可晋厉公前脚刚回去,秦桓公后脚就反悔了,他觉得晋国新君刚继位,这是个好机会,就联合狄国攻打秦国。

这次秦国有没有占到大便宜,史书没有记载,不过两年之后,晋厉公已经在诸侯中拥有了号召力,他联合了几个国家攻打秦国,把秦军打的那叫一个惨,联军一直打到泾水附近,才得胜收兵。

秦桓公这次显然是输的很憋屈,国内缺乏人才,又没有随会那样的外援,他真真切切的

跌到了

秦穆公留下来的大坑里。第二年秦桓公去世了,儿子继位,就是秦景公。

秦景公显然没有吸取父亲的教训,在他继位的第十五年,晋国发兵攻打郑国,秦国居然去救援了郑国,还趁晋军不防备打败了他们,这个时候晋国的国君是大名鼎鼎的晋悼公。晋悼公人家已经是诸侯盟主了,那是一个九次会和诸侯的人物,这一次他召集诸侯队伍会和,目标直指秦国。

不用多想,秦国肯定是干不过联军的,在打不过对手之后,唯一的选择只有一个字“逃”。秦军跑到了泾水,联军追到泾水;秦军渡过泾水,联军追过泾水;秦军逃到了棫林,联军这才罢手回去了。怎么一个惨字了得!

几年之后,晋悼公去世,晋平公继位,秦景公抓住机会,亲自前往晋国签订合约,可没过多久又单方面把合约撕毁了,两国就这么不咸不淡的僵持了好多年。只是,秦国一直没有放弃东进的念头,总想绕过晋国到东边走走。

机会终于来了,秦景公去世以后,儿子继位,就是秦哀公。秦哀公三十一年,吴国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国都郢都,楚昭王出逃,楚国亡了。国乱出忠良啊,楚国大臣申包胥在乱军中逃了出去,他赶到了秦国,苦苦哀求秦国出兵相救,七天七夜不吃饭,就是一个哭。秦哀公权衡利弊之后,派出了五百辆兵车,援救楚国,在同楚军残部的协同作战之下,赶走了吴国,恢复了楚国。这也是秦国历史上,在东方第一次有这么大的成就。

成就是显著了,可问题也是很现实的,晋国依旧像座大山一样横亘在秦国和东方之间。秦哀公在位三十六年后去世,此时太子已经比他先一步走了,太子的儿子继位,这就是秦惠公。

[var1]

秦惠公在位十年,在这十年期间,晋国发生了内斗。本来晋国是智家、赵家、魏家、韩家、中行家和范家六卿执政,可中行家和范家被那四家联合给吞掉了。这本来是秦国崛起的一个机会,可秦惠公并没有行动,史书没有具体记载原因,要是让我们猜想的话,应该是国力不够,人才不足导致的。

秦惠公去世以后,儿子秦悼公继位。秦悼公在位十四年,这期间东方是争斗不断,齐国的大权渐渐落在田氏手中,姜子牙的子孙成为傀儡;晋国开始衰落,吴国开始崛起,吴王夫差北上同晋定公会盟,在争夺盟主的交锋中,晋定公落了下风。可就是这样,秦国也没有在此期间有所作为,史书同样没有记载具体原因,我们再次猜想,也应该是国力不足,人才匮乏所致。

秦悼公去世以后,儿子秦厉共公继位。秦厉共公继位第二十四年,晋国再次发生内乱,韩、赵、魏三家联手,瓜分了智家的地盘,从此进入了战国时代。

从秦穆公的接班人秦康公,到春秋最后一任君主秦厉共公,我们目睹了秦国衰败的过程。早期能同晋国抗衡,靠的还是晋国随会的指点,时间一点点的往后推演,秦国几乎没有出现过什么贤臣名将,就在晋国逐渐衰败的过程中,秦国还是没有翻过这座大山。

由此可见,秦穆公死后用人才殉葬,真的是坑了子孙。

更多文章

  • 秦穆公一生爱才如命,为何却让3名贤臣陪葬?此后秦国停滞260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穆公所有贤臣都有谁,秦穆公的真实实力,秦穆公为什么能称霸天下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经494位皇帝,其中不乏昏庸暴君、盛世明君。宋朝的戴复古在《寄兴》一诗中说:“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再贤明的君主,其实都有犯糊涂的时候。并且,越是权高位重的人,犯错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巨大。公元前659年,秦穆公接任秦国国君之位。秦穆公继位之后,对内励精图治

  • 秦灭六国时,韩信张良萧何项梁项羽范增都在干嘛,为何不帮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范增与张良,秦灭六国重要人物,秦灭楚时项羽在干什么

    在政治上,秦王嬴政先是在公元前238年亲政时,剿灭了祸乱宫闱的嫪毐势力,幽禁了赵太后;其后,嬴政又逼迫吕不韦自杀,彻底解决了长期把持秦国政坛的两大势力,真正地确立了秦王嬴政唯一的权力中心地位。[var1]掌握了绝对权力的嬴政,在治国整军方面,启用了两个关系到秦国是否能够顺利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关键人物。

  • 继位之初拳打楚国脚踢秦国,随后一手好牌打的稀烂,最后悲惨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var1]公元前300,所谓的战国七雄已经重新洗牌了,此时形成了三个不同档次的集团。经济条件最优越的齐国、军事实力最强劲的秦国、国土面积最广阔的楚国,他们属于第一档。而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军事实力迅速增长,大有和秦国军事比肩的势头,所以赵国占据第二档。资格最老的燕国、最弱小的韩国和战国初期

  • 管仲的谋略:如何对付那些背叛我们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管仲的主要谋略,管仲兵法谋略分析,管仲如何对付背叛的人

    齐桓公第一次会盟各诸侯,只有四个国家来了,除了宋国是个大国,其他三个都是歪瓜裂枣求保护型的小国,他们是:陈国、蔡国、邾国。为什么大宋国肯来?当然不是因为开会有酒有饭有迪蹦。宋国的南宫长万杀了宋闵公,宋国内乱,公子御说PK掉几个对手后夺得王位。按照礼法,诸侯登基,需先上报周朝签字认可才算是合法,否则就

  • 盘点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吃引发的历史事件(上)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春秋战国历史事件,春秋战国时候都吃什么,春秋战国出现的历史现象

    公子宋因为一碗甲鱼汤发动政变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郑国。有一天楚国进贡给郑灵公一只巨大的甲鱼。在春秋战国,这么大的甲鱼可是稀世珍品,郑灵公叫厨师把甲鱼熬成汤,他要设宴款待文武百官。大夫公子宋和公子归生一起上朝,公子归生看见公子宋的食指一直在抖,就问他怎么了。公子宋得意地说:“每次我的食指动了,就说

  • 秦孝公对商鞅的态度,其实别有深意,最后是让他背锅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商鞅见了几次秦孝公,对于秦孝公重用商鞅的看法,秦孝公想传位给商鞅有历史依据嘛

    [var1]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好,但是商鞅因为想要变法,所以就只能够是去跟对方商鞅商鞅的结果也是非常真实的,这两个人的意见虽然非常的一致,但是却不能够走一样的路,因为当时的建国里面有很多的贵族,这些贵族们的想法是一定要考虑到的,所以这个时候就只能让声音去承受一些职责,而倾销

  • 他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最后得以善终,被称为一代战神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国统一六国的名将,秦国最著名十大名将,秦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将

    [var1]秦国能够统治六国最直接的功劳要归给那些出征沙场的将军,而秦国有四大将军,他们分别就是蒙氏的两兄弟,还有白起与王翦。王翦更是在秦国统一天下付出了许多努力的将军,王翦在后来武将比武中胜出了,因此王翦这个名字也被秦始皇所牢记。秦始皇知道王翦是一个武将人才,因此秦始皇就想把王翦作为自己效力的对象

  • 长平之战中,赵国败得并不冤,只可怜赵括背了黑锅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赵括长平战败赵国,赵括长平战败全军覆没,赵括兵败长平的真正原因

    [var1]赵括发明了"纸上谈兵"的成语,所以在后世他的名声并不好,但仔细看看史料,就会发现,虽然赵括最终战败了,但他并没有投降,而且是战斗到最后一刻,完全符合一个军人应有的气节,再仔细分析一下,可以看出长平之战的失败,并不能算是赵括的,原因还有许多。长平之战过程中,秦国和赵国都换了主帅,其实临阵换

  • 战国历史:长平之战如果赵国没有换下廉颇的话廉颇对白起有胜算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国白起打得过廉颇吗,历史廉颇和白起大战,长平之战廉颇与白起交手

    长平之战说白了就秦国和赵国为了韩国的上党这个战略要地进行的战斗,历时三年之久。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秦国以左庶长王龁进军长平,赵国派廉颇出战。虽然赵国经历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实力大增,却依然不是秦军的对手,廉颇面对王龁的进攻,丢了樟城和光狼城两个重要的据点,损失了多名裨将,赵军不得已在丹水东岸,修建壁垒

  • 战国名将廉颇在保定留下的遗迹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廉颇战国时期名将,战国四大名将廉颇简介,战国廉颇简历

    [var1]有一年盛夏三伏,赵军驻地连降大雨。这天清晨,天晴日朗,廉颇对六个精壮的亲随士兵说:“天放晴啦,你们把倒头(即河上的码头)那块青石弄上高岗。将我的盔甲好好地晾晒一下。”说完,他走出中军大帐,去四处察看。且说那六名兵士,都是硬硬棒棒、虎虎实实的小伙子,领命之后,兴冲冲奔向倒头。但见廉将军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