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给我们留下的印象,第一就是分封诸侯,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71个诸侯国中,有53个是周王室的姬姓诸侯,剩下的18个是异姓诸侯,最初的目的就是稳固周天子的统治,起到屏障作用。
周天子把土地和老百姓分封给了诸侯,诸侯又把土地和老百姓分封给卿、大夫,诸侯当然要对周天子效忠,但卿、大夫效忠的却是诸侯,这样诸侯的势力膨胀后,就会想办法挑战其他诸侯和周天子,春秋战国的乱局也就成了必然。
诸侯混战开始,之前的井田制也变得不合时宜,各国为了强国扩军,纷纷改革,井田制的崩溃也是时间问题。
孟子在世的时候,井田制就没有办法维持,他经常劝诸侯施仁政,而“仁政必自经界始”,也就是要求诸侯恢复井田制。
孟子对井田制有自己的具体想法:“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农民要优先耕种“公田”,才能耕种属于自己的“私田”,“私田”还都是一样大,这样看起来非常公平、和谐,但实际上只能说说,具体实施的可能性没有。
但井田制消失后的土地私有,带来严重的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井田制就成了儒家弟子的美好向往,甚至还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助”这种不切实际的想象。
汉武帝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就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状非常不满,他想恢复井田制,但也知道不可能一蹴而就,提出“塞兼并之路”的“限田”措施,想的是控制地主豪强的扩张欲望,降低贫农的风险。
但“限田”也是无法实现的理想,因为土地买卖是自由的,人为控制是不现实的。
但历史上总有强悍的猛人,西汉外戚王莽称帝,建立新朝后,推出各项改革措施,其中涉及土地的就是“王田令”,具体内容就是取消土地私有,全部收归国有,然后按照周朝井田制实行“均田”。
看起来很美好,但却掀起轩然大波,甚至引发天下大乱,身死国灭,最简单的道理就是,王莽的“托古改制”,利益受损的不止是地主,还有很多农民,可以说是天下人了。
宋朝是现在很多人喜欢的一个时代,因为经济富足,生活清闲,但这种环境下,带来的也是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
很多人认为这是“田制不立”的结果,主张恢复井田制也成了一股潮流,具体进入实施阶段的,就是著名宰相王安石,他建议宋神宗模仿新朝皇帝王莽的“王田令”,“令如古井田”。
最后王安石没有实现这一步,但他的“方田均税法”,算是打了前哨,新旧党争也让北宋走向了灭亡。
南宋儒学大师朱熹也对井田制推崇备至,他的观点是:“田尽归官,方可给与民”,“而今要行井田,索性火急做”。
但朱熹虽然思想影响大,但没有机会上台执政,井田制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空间。
随着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清朝也走到了尽头,封建和井田制,也就彻底成了历史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