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出现日本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个天皇、朝廷的分裂、政治重心与文化重心的迁移,同时也大大地削弱室町幕府(足利家)的影响力,为日本的中古时代前期划下句点,揭开了十五、十六世纪战国时代与群雄割据的序幕。一、南北朝对峙在西元1246年之后,由于对天皇继承血统的争议,大觉寺统与持明院统两派互不相让,彼此的党羽相互抹黑政争攻击械斗,几乎发展成日本内战的局面;在镰仓幕府的中介协调下,才总算确立了由两大家族的皇子轮流继承天皇的和平协定,史称两统送立体制。
然而,在一世纪之后的1333年,大觉寺统出身的后醍醐天皇便密谋铲除镰仓幕府,从源氏手中夺取政治实权,并且歼灭持明院统的血系,独占天皇大位。后醍醐天皇联合有利的诸侯足利氏,发表了讨幕诏,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政变,推翻了镰仓幕府。
后醍醐天皇在取得实权后便开始实施建武新政,实则为以血洗异己,肃清逆党为目的之中央独裁恐怖政策,就连足利家也都被列入天皇的肃清名单之中。为求自保,足利尊号召不满新政的武士,很快就聚集了庞大的战力,迅速占领了陆奥国全境。
在箱根、竹之下合战与多多良滨之战均大挫天皇军之后,足利尊站稳脚步,拥戴持明院统一族出身的光明天皇,驱逐了后醍醐天皇的军队进入京都,举行戴冠式。
后醍醐天皇则逃到南方的吉野,形成南方的吉野朝廷(南朝)与北方的京都朝廷(北朝)相对峙的局面。
二、天皇变傀儡原本后醍醐天皇的南朝势力较弱的状况,在其长王子怀良亲王的政治谋略运作下有了逆转性的大改变;由于南北朝战争导致许多武士流落成为浪人,为求温饱而成为山贼、海盗,这些浪人来到中国沿海劫掠,是所谓前期倭寇。
对于这些倭寇感到相当烦恼的明帝国向日本政府施压要求取缔海盗,怀良亲王趁机向明帝国提出政治勒索;结果以强化取缔海盗为条件,换取了大量的武器、黄金、赐物与日本国王之印玺与封号,内战遂走向长期化与消耗战的局势。
1392年,在足利义满的中介斡旋下,大觉寺统与持明院统两家放下武器和谈,北朝的大觉寺统以放弃所有大觉寺所属的国衙领(庄园土地)作条件,换取就任下届日本天皇的优先权;而南方的持明院统家则是下下任天皇,于是状况又回到了所谓两统送立体制,南北朝再度一统为日本国。
南北朝时代的终结可说是宣告日本中古前期时代的落幕,由于原本属于天皇和僧院所拥有的土地(国衙领)遭到武家大名和武士的蚕食鲸吞,最后天皇就连维持生活所需的俸录与税金都无法取得,成为了完完全全的傀儡状态。三、豪强林立公家(朝廷中央)的统治权威完全崩坏,武家(地方诸侯)的武装势力取而代之,下克上的思想在武士之间流传,而一般布衣的平民也开始接触政治,如果获得大名赏识,甚至能够爬上武士的地位。
庄园制度的解体,带来了土地私有化与豪强并吞的风潮,失去土地的领民和农夫纷纷转为投入工商业界或是从军,间接加速了日本的经济走向私有化与高度技术集中的局面。同时,也使得接下来的战国时代,各个大名之间(诸侯)交战时可投入的兵力大幅提高。
日本准备要在短暂的和平后,迎接下一个充满硝烟味的世纪:战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