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真相:武则天是被李家 武家合伙推翻的!

真相:武则天是被李家 武家合伙推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753 更新时间:2024/2/3 21:34:03

武则天到了晚年,有点怠慢朝政,心思全都放在了张易之张昌宗二人的身上。二张借得宠而飞扬跋扈,得意忘形。即便皇家李氏家族和武氏家族也都忍气吞声。

公元701年一天,三个少年儿就在家中聚在了一起。这三个少年儿可不是一般的人。他们就是李重润、武延基与李仙蕙夫妻 。

李重润是什么人,那是唐中宗李显的太子,也是武则天的孙子中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孙子。武延基可是武承嗣的儿子。

如果武则天把皇位不传给李家,而传给了武家,那么就是武承嗣可以继承大统。武延基那可以继承武承嗣“魏王”封号的人。

所以,无论武则天将来把皇位传到李家还是武家,李重润和武延基可是皇嫡长孙,二人有一个可以成为将来的皇帝。李仙蕙就是唐中宗第七女。

武延基和李仙蕙虽然出身李武两家,但是小夫妻的感情倒也很好。这三少年人,本来就是血统纯正,绝对是大唐的将来的“潜力股”,自然对二张的嚣张十分不满。

三个人关系不错,也就自己家中发了几句牢骚,说了说二张的坏话。没想到,就是几句怨怼之词被二张的耳目打听到了,报告给了二张。二张马上到了武则天那里加油添醋的诉苦,但是万万想不到的是武则天一听,勃然大怒,立刻对自己内孙外孙下手了。

《新唐书》中说,三个孩子立刻都被召入宫中,武则天就下令将他们毙于杖下。《旧唐书》记载:武则天将三个孩子交给他们的父亲李显处置,为了保全其余家人的性命,狠心一咬牙,将儿子、女儿、女婿一起勒死,然后向武则天交差,武则天这才满意。可怜李仙蕙死时候才17岁,李重润和武延基也才二十多岁,祸从口出的几句牢骚话就断送了青青性命。

为什么武则天会为二张亲自干掉自己的亲孙子,而且是将来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孙子。怎么说武则天也算是一个政治家,绝对会让感情服从政治的需要。中国自古帝王很少为了区区的男宠或女宠而残杀自己儿孙的。难道是武则天老糊涂了?当然不是。当时对二张的有微词的人也不少,武则天则不处理,但对自己的亲孙子说了几句牢骚却下毒手。这只能怪这三个少年太不谨慎了。

一个女人把持江山真的太不容易,更有戒备之心。为了个人的统治,武则天可以把一切政治威胁除掉。

想想武则天的二儿子李贤,就是著名的章怀太子,很有文韬武略,这让武则天感到不安全了,正好李贤的男宠杀人了(又是一个同性恋),正好借这个罪名把李贤贬到巴州,最后逼其自杀。

而李重润和武延基那可是将来皇位的接班人呀,武则天年老了,最关心是后代对她的统治态度问题,自己的政治遗产是否继承下去。可是这两个年轻人发牢骚,摆明就是对武则天的现在统治不满意么?

别人说几句牢骚没有关系,但是将来皇位继承人也发牢骚,一旦等他们即位,还不彻底推翻自己的政治主张呀,否定自己。所以,赶紧杀之,以绝后患。表面上是为了二张,实则为了自己统治的将来的历史评价问题。

二张

这二人一死,李家和武家一下就心慌了。以前只是这两家争夺江山,现在武则天为了二张能把两家的将来的皇位继承人杀了,说不定二张真能成为第三家皇位争夺者。

所以,李武两家大唐最有大政治势力联合起来,一同要对付二张。四年以后,于是发生了“神龙政变”,"五王"大臣与武李二家合力诛灭了二张,逼着武则天退位。大唐江山又回到李家的手里。

唐中宗李显登上皇位以后,并没有对武家下手, 相反中宗这个皇帝竟然亲自安排自己老婆韦后和武三思幽会,他当面侍候。

韦皇后居然养了三个小白脸,李显只能装着看不见,这个绿帽子可是太绿了。

韦后

为什么一个皇帝这样的窝囊,其实就是一个原因,“神龙政变”之所以这样容易成功,没有反对势力,就是武家和李家联合,武则天和二张成了孤家寡人,所以政变就轻而易举了。这说明武家还很有势力。

就算是自己的老婆和武三思不干不净,李显又能怎么样。李显一方势力斗不过自己老婆和武家两方势力的,只能自保,即便带了绿帽子。到后来,武三思干脆劝韦皇后干掉李显,自己当女皇。

于是韦皇后、上官婉儿还有安乐公主(李显与韦皇后女儿)结成团伙,毒杀李显, 立李重茂为少帝,韦皇后临朝执政,大有效法武则天的意思。

武则天四个儿子,老大李弘,老二李贤,都有唐太宗李世民的遗传政治基因,武则天当然要除掉。老三李显,就是为了即便甘心自顶绿帽子,但是最后也被自己老婆和女儿毒死,真是窝囊透了。

老四李旦也很窝囊,为了自保,犹如傀儡任人摆布。这哥两能活下来,早就被武则天吓破了胆,深得“王八”保命的哲学真谛。

倒是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唐玄宗)却雄才伟略,最后和太平公主发动政变,干掉了韦皇后集团和武家。李家才重新独揽大权。

前因后果交代完毕,武则天以后的左右政治局势的力量演变大家就清楚。所以,三人被杀表面上是二张的原因,实则是武则天心中对将来继承者的担忧和不满。

但是不能不说武则天还真是一个政治家,总能把握各方面势力的平衡,二张的党羽多是文人,而朝廷大权却在狄仁杰和张谏之等手里,这为后来“神龙政变”打下基础。

二张还真的只在床上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干预,史书却很少见,最起码在丞相任免上二张还是起不什么作用。

历史总要为统治者服务,武则天毕竟是正统皇帝,这是要肯定的,至于武则天的锅谁来背,当然是靠出卖色相的二张兄弟了。即便不是二张,武则天发现自己儿孙一旦对自己不满,也会找个借口杀掉的。

对于武则天来说,谁都不重要,只有自己的统治最重要!谁都可以是棋子,真不愧是一个政治家!

当然对待历史个人有个人看法,史书这东西毕竟是人写的,总会有作者的自己的观点和感情因素。

就像cctv10百家讲坛中,中央民族大学的蒙曼和陕师大的于赓哲在介绍这段历史时,具体看法也不一致。学历史的人最难得要自己的观点,千万不能机械的引用史料的照本宣科。

为了验证自己的这个想法,特意开车去了一趟乾陵。九十年代初在大学学历史,系里组织学生去过一次,那时仅仅只是有课本知识,不像现在一样,走遍了很多地方,也看过很多博物馆和遗迹,能看懂很多东西了。

下面就介绍一下有关乾陵的墓葬知识和我的体会。

乾陵,就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因位于西安的西北方向,属于乾,故称乾陵。

照片中小山就是二帝的合葬陵墓,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个皇帝的合葬墓。当然这个墓太隐蔽了,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才发现墓道口,所以一直没有被盗。

据说此墓有珍宝五百吨(也有说七百吨),因为史书记载唐高宗下葬时,武则天把全国的四分之一的财富陪葬。

武则天死的时候,把宫的三分之一的珍宝陪葬。学界推测,中国著名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可能就在乾陵里面,因为唐太宗的昭陵里面没有发现。这乾陵宝贝真能和秦始皇陵有一拼。

乾陵区域包括十几个陪葬墓,其中就有三个陪葬墓最隆重,这就是章怀太子墓(武则天二儿子李贤)的; 懿德太子墓(李重润的);永泰公主墓(李仙蕙的)。

这三个是被武则天逼死的,这三人属于武则天的罪人,按唐代陪葬规则,不能当成陪葬墓(只有最亲近的人和有功大臣),但是为什么李显把这三人的墓放于乾陵,显然是为了给自己的哥哥和一双儿女翻案,否定母亲逼死自己孩子这件事。

下面这两图是永泰公主李仙蕙的墓。

这可是中国古代公主墓中唯一是按皇帝规格----“陵” 来建的。为什么李显把自己女儿墓成为帝王“陵”,寓意就是肯定公主的作用太大了,因为她的死而导致二张的失败。从陵墓规格就可以看出来了。

顺便介绍一下,在墓内壁画中,这个婢女被学界称为中国古代“第一美女”。

我特意看了永泰公主墓志,上面有一句话“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这句话是说永泰公主是难产而死的,这和《旧唐书》《新唐书》的记载都不一样。

显然当时李显下葬女儿时候,还是掩盖武则天的缺点,虽然把公主墓置于乾陵,只是自己的女儿翻案,但是对于母亲的正统地位,及其武家势力,也不得采取婉转避讳的方法。李显的心态在墓葬中一览无遗。

下图就是李贤的章怀太子墓。

下图就是李重润的懿德太子墓。

对比一下二墓的规格有什么不同。虽然全都是按帝王规则建的“陵”,李重润墓的规格明显就比李贤的高。无论是墓道长度还是高度,能看出明显的差异(长度是101米:73米)。

按道理来说,李贤可是真当太子的人,比李重润这个皇长孙更接近帝王。按唐朝墓葬规格应该李贤更高,但为什么李重润墓葬规格更大呢?聪明的读者,应该想明白了:在李显的心中,如果李重润不死,一定会成为帝王的。

他比李贤更是名副其实的皇帝的“接班人”。两个墓的规格一比,就可以看出李显对母亲的不满,强调自己这一支皇权的正统性。

因为墓志是给当时的人和后人看的,当然出于维护自己统治需要,要处理好与武家关系,墓志不能表现出李显的情绪。

但是里面墓葬的规格则是不写在史书中的,也不是对外公布的,他也想不到以后这墓居然能被人挖开,所以,可以把自己对武家的不满全部表示在墓中了。那个武家的嫡长孙---武延基(永泰公主的丈夫),连个墓现在也找不到。他对母亲武则天和武家的心态更表现在无字碑上。

让我们来看看武则天的无字碑。

这是碑的正面,还是有些字的,只不过以后各朝代的人写的,字太小了,没有照出来。照的不好,对不起大家了。

这是碑的侧面,上面有两条阴刻的龙的形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帝王碑上面开始有龙的形象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龙与帝王建筑联系起来了。从这点可以看出,到了武则天时期,龙的地位才提高了。

再看看下图武则天丈夫唐高宗李治的碑《 述圣记碑 》,这可是中国第一块的帝王碑。更有研究价值。他的碑与武则天的不一样,和后代碑也不太一样。

可以说武则天开创以后中国的帝王陵的制度。

也就是武则天开始,中国帝王陵头一次有了石狮子的形象,石狮子开始出现在中国皇家宫廷建筑和墓葬之中。

也是在乾陵,第一次出现了司马道两边立这些石像生。司马道,就是通往陵墓中的那条主要道路,也是神道。

这些石像生中有动物有人形,人形都叫“翁仲”。秦始皇底下的一个武将,对付匈奴的,被武则天拿过来镇邪。

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乾陵看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多了对比多了,就感受到很多书中没有的东西了。

说一段真实而尴尬的冷知识,也许会让大家明白历史研究的局限性。在乾陵有著名的61藩臣像,是武则天去世时61个国家特使前来参加葬礼。

这些藩臣可全是真实的人物,有名字的。但是这石像居然没有头,有的只是半个身体。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石像的上部分去哪里了?

于是,你去乾陵就可以听见导游各种的神奇的“传说”。你上网搜索,可以找到学界的各种猜测和推论,最“可信”推论就是明代万历年间一场地震,这些石像的头和上半身震掉了。

但是你去了要仔细研究那些裂缝,就会发现一些问题:不像自然破裂的。

其实八十年代历史系学生去考察,当时管理人员还会说,这是在六十年代被小将们砸掉的。也有说法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砸掉的。

总之,乾陵对于研究唐朝历史的人绝对是应该去的,它绝对是中国以后皇帝陵建筑的鼻祖。说它天下第一陵不为过。如果墓葬陵寝看多了,历史就活了,不仅仅只是书上的内容了。

关于乾陵墓葬科普先到这里,以后专门介绍。话归正题:李显对武则天的态度完全体现无字碑上了。

作为儿子,怎么评价自己母亲,如何评价母亲把自己的江山抢走了,如何看待李唐与武周的关系问题,李唐宗室对武家夺天下满意么?武周政权合法么?所以这个碑当时立起来,就没法写碑文。

这乾陵在历朝历代官方说法是唐高宗的陵墓。不像民间一提起来只说武则天,而忽略唐高宗。中国自古帝王陵可是“一陵一帝”。全世界也只有乾陵是两个皇帝葬于一个陵。为什么?李显葬母亲武则天尴尬呀。

墓葬制度都是以尊者为主,皇后死了,可以先葬于陵中,一旦帝王死后,立刻封墓。绝对没有皇后死在皇帝之后,再打开皇帝的陵寝入葬这一说。不让皇后陪葬就不错了。

所以,李显把武则天厚葬乾陵之中,就不是以皇后名义陪葬的,只能是以皇帝之名。但是树碑时还不能给予武则天“皇帝”之名。

所以乾陵官方称呼是唐高宗的陵,根本不说是武则天的陵,可是把武则天按皇帝规格下葬的,正好体现李显在那个时代对武则天的评价,对武周政权的认可问题,对武家人态度问题,当时这样模糊认识导致于乾陵墓葬很多与众不同之处,正好表现了当时李显对武周统治无所适从的尴尬。

也许看完这篇文章,再去乾陵参观的时候,会对你有一点小小帮助。

总之一件历史事情,对于当时人的心里想法动机,别说现在人,恐怕就是当时的旁观者也未必猜的透,所以,历史只能接近真相。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古汉语趣闻:唐代称父亲为“哥”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代称父亲为哥哥,唐朝对自己父亲的雅称,唐代人为啥称自己父亲为哥哥

    周有光先生,不仅是一位经济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他发表了不少汉语言研究的文章,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制订了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小编收集了周先生对汉语知识的有趣杂谈。她和伊中古汉语里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伊、渠、他”。现代普通话里只保留

  • 隋朝虽然短暂,但这六个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隋朝影响后世的三件大事,隋朝有哪些深远影响,隋朝对后世的贡献有哪些

    隋之前的北周,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性,按照《周礼》六官,制定了一套朝廷运作机制,但《周礼》是古代乌托邦式的政治制度,华而不实。杨坚上位后,果断废除了这一制度,实行了“五省六部”制。五省分别为:尚书省、内史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负责图书典籍)、内侍省(宦官),因秘书省与内侍省职权较轻,后世去除。

  • 隋文帝废太子杨勇并不冤枉,其中真实原因,连隋文帝都讳莫如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杨勇任前公示,杨勇隋文帝,隋文帝为啥要废太子

    开皇20年11月2日,隋文帝废黜太子杨勇。杨勇喊冤、杨广偷笑,隋文帝“良深喟叹”。隋文帝晚年为什么“废长立幼”?小编列举有代表性的三个原因和您共同探讨:第一,杨勇自身习性差。整天花天酒地、生性好色、奢靡无度,这些都是杨勇的标签。而隋文帝杨坚是史上最节俭的皇帝之一。所以,他看不惯杨勇,认为他的所作所为

  • 他是唐朝的四代重臣,嘲讽杨国忠,三辞宰相之位,一生执着于修道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杨国忠对唐朝的贡献,唐朝宰相杨国忠哪个地方人,杨国忠怎么成为大唐王朝的宰相

    李泌是出了名的大唐神童,出生于唐玄宗时期。李泌堪称官宦世家,其祖上李弼是北周“八柱国”之一。幼年时候的李泌就与众不同,别人称为神童。相比于一些小时候厉害,长大后平平凡凡的人,李泌可以说一辈子都辉煌无比。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李泌从小就喜欢老庄之学,因此在年轻时遍访名山,隐居深山,修习黄老之术。而李泌靠着

  • 玄奘偷渡去取经,为何李世民不降罪反而封大师?唐朝在下很大的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玄奘从唐朝带了什么去取经,历史上的玄奘和李世民,李世民与玄奘取经什么关系

    真实的玄奘取经远没有这样浪漫,三个徒弟当然是虚构的,连取经行为本身都是非法的,玄奘不但没有通关文牒,反而是一名私自出关的偷渡者,没被大唐官府抓去问罪就是万幸了。奇怪的是,玄奘取来佛经后,却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高规格接待,当年偷渡之事被轻轻揭过,被皇帝特许在长安弘福寺译经,所有开支朝廷全包了。我们今天觉

  • 西晋的统一为什么不长久?五胡、八王不可怕,精神的崩溃才最致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西晋王朝五胡之乱原因,五胡十六国与西晋共存吗,西晋和五胡十六国的关系

    对内终结三国乱世、对外没有强敌的西晋王朝,为啥仅仅过了几十年就分崩离析、并且引发了持续近三百年的沉重分裂?高中哲学老师教过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西晋的灭亡也是这个道理。所谓的五胡只是纤芥之疾,西晋自身的问题才是心腹之患。而最要命的内部问题,就在于维系社会的中坚

  • 为收复此城唐朝落下了千古骂名,奸淫掳掠一个月,为何还是合法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长安被攻陷几次,唐朝平定辽东现状,唐朝保卫西域现状

    只有幼稚到极限的傻子和王侯将相才渴望战争。前者是因为无知,而后来是因为有自己的利益所在。但从古至今任何一次战争遭受最多痛苦和伤害的人是谁呢?唐朝一直都被很多人羡慕,但都城长安被人先人攻破了7次。而为了收复长安,唐朝皇帝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这个错误不但让唐朝落下了千年的骂名,还让后人看清了古代战

  • 杨玉环本可以和李瑁厮守终生,但因婆婆的作为,让她被李隆基抢走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瑁杨玉环,杨玉环和李瑁生活几年,李瑁李隆基杨玉环关系

    武惠妃为了将太子之位转移到儿子李瑁头上,曾设计陷害了前太子李瑛,以及李瑁的两位兄长:李瑶、李琚(二人都不是武惠妃所生)。公元737年,武惠妃夜招李瑛、李瑶、李琚及驸马薛锈入宫(李瑛的亲妹夫)。当时武惠妃招几人入宫的理由是有盗贼闯入皇宫。李瑛四人闻讯后,披甲执剑带侍卫进入皇宫。另一边的武惠妃却对李隆基

  • 元稹为妻子写下悼亡诗,第一句写错了,知名度却最高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元稹悼亡词,元稹最著名悼亡诗,元稹哀悼妻子的三首诗

    我们知道唐朝的宰相、大诗人元稹是一个情场浪子,或者干脆可以说是“渣男”。他流落到舅家时,曾经与表妹珠胎暗结,后来却始乱终弃,元稹却以此写下了《莺莺传》,其中不乏洋洋自得之情。另外,元稹还与薛涛,刘彩春闹出绯闻。但是,人都是有两面性的,元稹对原配妻子韦丛也应该是真心的。这在他对妻子的《离思》五首中就可

  • 他文采不输李白,却英年早逝,有一篇文章乃千古绝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谈起王勃,他简直就是一位不世出的文学天才!他在年仅六岁的时候就能写出构思精妙,文辞优美的诗文来。他九岁的时候偶然读到了文坛大家颜师古为《汉书》所写的注释,时常摇摇头又点点头,反复朗读。最终忍不住用稚嫩的小手握起了笔,写下了《指瑕》十篇。这十篇文章详细地指出了颜师古注释的错误之处,并加以论证和改正,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