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战事过后,湘军将士虽然“九死一生”立此大功,却还没来得及享受完“胜利的喜悦”,曾国藩就宣布要“裁撤湘军”。
“老奸巨滑”的曾国藩竟然在湘军最“风光”的时候,却毫不犹豫地要裁撤掉自己的这支“精锐王牌”。在后世史学家们看来,曾国藩之所以会选择这么做,其实是为了“力求自保”,避免自己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至于这种说法,自然也有它的一些道理!古往今来,在天下太平后,皇帝开始把屠刀对准“功臣”的例子,其实屡见不鲜!而太平天国灭亡之后,解除朝廷对自己的猜忌,确实也是曾国藩应该首先考虑的事。
不过,曾国藩决定裁撤湘军,真的只是因为这一个原因吗?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当年的详细历史,就会发现很多曾国藩的“难言之隐”。
曾国藩之所以这样坚决“主动裁军”,其实并不只是因为害怕一定会遭到朝廷的“报复”,而是还有着很多其他复杂的因素,才促成他必须这么做!说到底,他其实还是为了“挽救”湘军。
每次打完大仗,湘军就会“裁撤”一直都是惯例!
其实在湘军拿下天京(南京)后,短短数天后曾国藩就已经在和九弟商量裁军一事。同年7月13号,曾国藩就开始动手裁撤掉了湘军第一波几个营的兵力。不过事实上,这种裁军其实一直都是湘军的惯例:每一次大战过后,湘军都会有裁掉部分兵勇的做法。
而曾国藩裁撤湘军的重点,并不是放在那个“撤”字上,而是注重在那个“裁”字上面。所谓“裁”,说直白些就是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精兵简政”。因此,每一次湘军进行裁撤时,其实都是既有裁减也有新招。
那些被裁撤掉的湘军部队,当然也不是一窝蜂地“一哄而散”!而是由各营的军官负责“带队遣散”:例如曾国荃回籍时,他就亲自带了一批勇丁回湘裁撤,而且也不是一两天就直接“搞完”,而是循序渐进地逐步裁撤,耗时很久。
由此可知,曾国藩在攻下南京后“奏请撤军”,并不是仗一打完,他就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事做了!而是因为他一直都是把裁军当成“一件大事”来抓。要知道曾国藩主动提出“裁军”后几年,湘军部队依然活跃在大江南北。
在裁撤的同时,曾国藩依然接到了朝廷对他的新任命:北上摷捻。我们再来看看“老曾”的做法:他把李鸿章召至南京,一起商量后决定扩大淮军规模。
也就是说,曾国藩把湘军中的一些精锐全部都转到淮军中去,而当时最高兴的莫过于李鸿章了。说白了,部队还是那支部队,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小领导”而已!
湘军是一支雇佣军,却历来“欠饷”严重,曾国藩也“力不从心”!
其实从咸丰九年开始,湘军自身的内部问题就已经逐渐变得严重起来。湘军作为一支“雇佣军”性质的作战部队:你出钱我打仗!在长年战乱的背景下,一个乡下农民去当兵,可能是一条比种田更好的出路。
更何况,曾国藩当时口头给的报酬较为可观。但湘军毕竟不是朝廷正规军队,战争中也就没有朝廷下拨的多少军费,甚至一度全要靠曾国藩自己去“临时募集”。湘军建军初期,曾国藩什么办法都想尽了:开厘局、倡捐输,收盐税,拔丁银,提关税。
但是,湘军还是摆脱不了军饷“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虽然后来朝廷也出面给湘军募集了一些军饷,但这些军饷对于常年在外征战的湘军来说,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
在整场战争中,湘军部队经常都是4个月只发4成军饷,几乎没有哪一年是不欠饷的。而湘军中一些将领却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在战争中开始大发“国难财”!看着他们已经在家乡“买房置地”了,湘军士兵们当然不服!
这一系列矛盾,也就逐渐导致湘军官兵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由于待遇不公和长官贪污等原因,湘军士兵曾经多次集体抗拒执行长官命令,甚至还大批加入“哥老会”。例如鲍超部下陈由利等人,也主动离营跳槽去别处混个“一官半职”了。
到了战争后期,湘军其实在湖南能募集到的兵勇已经不多了!而原先的湖南老兵也由于长年在外征战,且待遇微薄,很多人也开始产生了“厌战”情绪。因此,在湘军成功拿下南京后,湘军官兵都一拥而上“大肆劫掠”!
而曾国荃当然也知道军中长期欠饷的情况,所以进入天京后,他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几乎是纵容部下们的这种劫掠行为!甚至还闹出湘军“内部打架抢粮台”的事。
在一系列劫掠过后,大部分湘军官兵就开始流露出“仗打完了,捡回一条命当然要回家了!”的想法。所以随着“大胜利”的来临,湘军的内部矛盾也开始凸显且放大。可以说,战争末期的湘军战斗力,其实还不如战争初期。
而对于发生的这一切变化,曾国藩当然“心中有数”!按当时曾国藩自己的说法:仗打完了,湘军也已经是“暮气已深”了!这也是曾国藩决定裁撤湘军的重要理由之一。
因此,在曾国藩自己看来,“裁撤湘军”是一举两得的好事。首先裁撤是一项“顺应军心”的事,而且曾国藩也不需要养这么多兵了,他其实早就养不起。另外战乱初平,湘军自行淘汰一些士兵“回家耕种”,也可以促进生产。所以,在曾国藩当时看来
“老曾”几次主动请辞,慈禧三番五次“严辞慰留”。
至于曾国藩积极主动裁撤湘军,是因为“惧怕慈禧瞎猜忌”这一说法!其实也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在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上,却没有让这一说法得到有力的验证。
如果朝廷真的想随便找个什么借口,要了“老曾”小命的话。当时凭曾国藩的“奸滑”和军力,说实话朝廷自己也要好好“掂量掂量”!
所以,曾国藩即使自己不主动裁撤湘军,只要他没什么“实际行动”,慈禧其实也不敢过多地“为难他”!例如后来发生了著名的“刺马案”:朝廷派去的两江总督马新贻,却不明不白地被人给杀死了,而有最大嫌疑的就是湘军势力。
但是朝廷最后对这件事也只能是“无可奈何”,后来慈禧只得派曾国藩重新担任两江总督去安抚。自那以后,两江总督这个位置一直都是湘军的人坐着。由此可见,在满清后期,湘军势力依然拥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毕竟,太平天国灭亡之后,清廷的内乱却远没有结束:西北、西南都还需要用兵!而后来奔走于这些地方的军队,其前身大都是来自于湘军的分支。因此,慈禧不仅没有为难曾国藩,反而是对他继续委以重任。“老曾”曾经几次主动请辞,慈禧还三番五次“严辞慰留”。
不过自从曾国藩死后,湘军的势力开始真正衰落下去了!而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淮军势力趁机迅速崛起!淮军之所以没有和湘军那样被逐渐裁撤掉,首先就是因为在曾国藩之后,朝廷确实“无人可用”,只能重用李鸿章。
因为朝廷自己也发现,在和世界列强打交道时,李鸿章发挥出的作用不可小觑:世界列强经常都不爱搭理清廷,而是指名道姓要和李鸿章这个人“谈”。看来不管什么年代,不管什么事,都是要“凭实力”说话的!
《历史杂谈驿站》图源网络,侵删!作者:二战靓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