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科举制度有了新的变化。
元朝疆域辽阔,远超前代。元人称,“致四海混一,若夫北庭······未若我朝之盛大者矣”,若此广袤的土地,需要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
科举的实施
大体来说,忽必烈之前,蒙古国前四汗时期,以漠北草原为中心,推行蒙古旧制并仍沿袭金朝旧制,在中原占领区设置大断事官机构,作为管理地方事务的一种临时机构,中原汉人称之为燕京行尚书省。
元世祖时,完成了统一,作为地方管理机构的行尚书省符合统治者管理地方的需求,继续保留下来。
元朝中统、至元年间正式设立行中书省,有尚书省者则称为行尚书省。由此,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
之后,沿用行省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分天下为十一省,以山东西、河北之地为腹里,隶都省,余则行中书省治之”。
同时,以宣尉司辖路,路辖府、州若县,自上而下形成一套系统的管理机制。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管理机构,都城周围的山东、山西、河北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并设置了辽阳、岭北、河南等十大行中书省,吐蕃地区则由中央机构宣政院直接管辖。
所以,元人称“都省握天下之机,行省分天下之治”。元代科举恢复后,在行省制的基础上分配各区名额,在行省内部设置各路考点,这是元代科举制度的新特点。
元代山东政区建置的形成
按《元史·地理志》记载,山东地区的管辖由两部分构成,直隶省部的东平区和山东东西道宣尉司。
直隶省部东平区所辖东平路、济宁路、东昌路、高唐州、曹州、濮州、恩州、冠州、泰安州、德州。山东道宣尉司所辖济南路、益都路、般阳路、宁海州。
1、直隶省部东平区
东平路,至元五年东平为散府,至元九年改总管府。元太祖时,山东士族严实以彰德、大名、磁、洺、恩、博、濬、滑等户三十万来归,世祖设行台东平,以严实为东平路总管,领州县五十四。
窝阔台六年实行的“画境之制”和元世祖前期分东平路封蒙古贵勋之事,使原东平路一分为十,原辖州县升为直隶省部之州路。
至元五年,东平路设一录事司,下领六县,分别是须城、东阿、阳谷、汶上、寿张、平阳。
至元九年,升为下路总管府。东昌路,元初,隶属东平路。至元四年,改为博州路总管府,不再隶属济宁路。
至元十三年,改东昌路,依旧设置总管府。路内设录事司,统领聊城、堂邑、莘县、博平、茌平、丘县六县。
丘县本为一个小镇,至元二年,并入堂邑县。至元二十六年,山东宣尉司言:“丘县并入堂邑,差税词讼相距二百余里,往复非便。平恩有户二千七百,升县为宜。”遂立丘县,隶属东昌路。
2、山东东西道宣尉司
山东东西道宣尉司,至元二年废除,二十二年复设济南路宣慰司,即山东东西道宣慰司。二十四年,治益都路(治今山东省青州市)。
元武宗至大二年分管益都路、济南路、般阳路、宁海州。
另有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元朝御史台直辖的内八道之一,置司于济南路。
明太祖洪武九年改为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由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改名。监治本道诸路,为内八道监司之一,隶御史台。
设使二员(正三品)、副使二员(正四品)、佥事四员(正五品)、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一员(正八品)、照磨兼管勾(正九品)及书吏、译史、通事等吏员。
3、元代山东政区下的蒙古、色目人
元朝在中原地区部署蒙古、色目镇戍军,加以“色目人就地著籍”,分布着蒙古人和色目居民。
《元史》记载:“世祖之时,海宇混一,然后命宗王将兵镇边徼襟喉之地,而河洛山东,据天下腹心,则以蒙古探马赤军,列大府以屯之,淮江以南,地尽南海,则名藩列郡,又各以汉军及新附等军戍焉”。
因此,蒙古、色目军队,大多驻扎北方。而山东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境内多为蒙古王室分邑,并驻扎大批蒙古军队。镇守东平路的蒙古军队是木华黎的后裔及旧部后裔,东平区分封给王室子弟。
东昌路为皇子阔端的食邑地,“济宁路就名副其实地成为弘吉剌部长按赤那颜等的分邑路”,曹州原属东平路,“太宗丙申年,封赐和斜两投下曹州一万户”,成为火斜、术思的食邑州,濮州是赤苦驸马位下邑,高唐州为汪古部贵族子孙邑地,泰安州为蒙古功臣寒札投下食邑地,德州是术赤台邑地,恩州、冠州分别是别里吉后王、果真公主食邑地。
山东东西道所辖益都等三路、一州,与蒙古王室分邑也有联系,但控制权和州县划分由朝廷掌控。
可见,蒙古、色目人大量定居中原,尤其是山东地区,“元时回回遍天下”。元代还规定“蒙古、色目人居外省者,即可在外省乡试”,这些蒙古、色目人在所属山东境内的各路参加科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