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绣春刀何在?历史上的锦衣卫经历沈炼武功不精,但仍宁折不弯

绣春刀何在?历史上的锦衣卫经历沈炼武功不精,但仍宁折不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475 更新时间:2024/2/20 13:06:01

同名同姓同官职就是时间不一样的沈炼

最近热播剧《锦衣之下》,男主陆绎任职锦衣卫经历,说到这个官职,历史上还真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人任过,谁呢?《绣春刀》的男主沈炼。

当然电影《绣春刀》仅是借了沈炼的名字。历史上沈炼活跃于正德、嘉靖年间,他被历史铭记是因为他反对奸臣严嵩,被严嵩诬陷杀害,被明清士人尊称为“越中四谏”(之一)。今天就来看看锦衣卫经历沈炼的一生。

沈炼

一、沈炼生平

沈炼,字纯甫、子刚,号青霞,生于1507年,卒于1557年,浙江人。嘉靖进士,最高官职至锦衣卫从七品经历,因上疏反对严嵩被贬,后在被贬地又遭严党诬陷至死。后世追封其号为“忠愍”,明清士人称其为“越中四谏”(之一)。

关于沈姓出身,清代雍正八年的《沈氏家谱》所载:沈氏,向上追溯至周文王之子聃季,聃季被封聃国,“聃”的古音与“沈”同,所以也称“沈国”。

沈氏认聃季为先祖,以聃季的封国为姓名,所以称“沈”。至秦汉时期,沈氏一族迁移至江苏会稽一带,此地即沈炼出生之地。同时据《家谱》可知,沈炼为沈家第十三代后人。

沈炼出生时“二虎临窆,吼震林木”(《青霞沈公年谱》)。同历史名人一样,沈炼出生也有祥兆,不过这是古代人物传记书写的一般套路,不用太在意。但是这种天赋异禀的加持,让沈炼从小就脱颖而出。

他少年成名,“始龀读《易》,过目成诵”(《青霞沈公年谱》),小孩阶段就能读懂玄之又玄的《周易》,可见其不是一般人。

明代按制度上讲是军户世袭,父死子继。沈家是军户之家,但是到沈炼所在的明朝中期,军户制度逐渐瓦解。

沈家作为军户,按理说子孙后代必须当兵,而沈炼很明显没有走军户之路,而是采取了考取功名的道路。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明代军户不是一种荣耀,反而是一种苦役,因此明代军士逃亡的很多,沈炼不愿从军也是情有可原。

沈炼因从小异禀选择选择科举之路无疑是正确的。至嘉靖元年(1522),仅15岁的沈炼就成功考入县官方学堂。沈炼青年时期就光彩夺目!

沈炼的后辈同乡、嘉靖朝大才子徐渭赞沈炼:“有吞凤之才,文思敏捷……凌厉崛奇,深造远览,横逸不可制缚。”(《徐渭集》)

浙江督学汪文盛视察地方县学时也赞沈炼是“异者”。

当时的大家王阳明曾赞沈炼为“用世之才”(《皇明应谥名臣备考录》)。

嘉靖皇帝

二、沈炼思想

嘉靖十六年,沈炼考中进士。中间虽有挫折,但总体顺利。沈炼精通儒家经典,擅长书法丹青,加上其出生于军户之家,对兵法研究亦不下儒经,对刀剑拳脚也略知一二。可谓文武全才。

沈炼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不脱儒家忠孝节悌那一套。

一是玄学。因其幼时以《易经》出名,所以对《易经》的运用可谓信手拈来。如嘉靖八年,渔民捕到白色巨龟,县令请还未入仕的沈炼讲解其征兆。沈炼解为:杀之,必有水患,请求放生。县令听从了他的建议,但是白龟却在其他县境被杀,结果他县果然发生水灾。

二是心学。沈炼因跟从王阳明游学,所以其思想无疑受王阳明影响。王阳明提倡的心外无物、磨练自己、慎独等思想,对其浸染颇深。沈炼将王阳明的正直、敢言、忠君、报国等信条铭记于心。

王阳明像

三是理学。沈炼积极践行儒家推崇的忠孝仁义。沈炼青年时以孝名著称。如其母生病,沈炼连月侍奉,不解衣带,“焚香吁天,愿以身代病”(《青霞集》),最终母亲痊愈。乡里人都说是沈炼的孝行感动了天地。

沈炼虽然受多种思想影响,但总结起来就是忠、孝二字。忠臣必求于孝子,“孝”更多地能反映“忠”,所谓孝之大者为忠,“海内存孝,天下同忠”(《赵忠毅公诗文集》)。所以,沈炼未入仕之前就已经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忠的思想。

三、入仕朝廷

嘉靖十九年,沈炼任职溧阳县令,在任期间“搏击豪强,保护良善”(《溧阳县志》),对县中违法犯罪的土豪劣绅公平处置,不受其贿赂,保护良民,使百姓安居乐业,受到百姓赞颂。在任一年,沈炼转任茌平县令。

沈炼在茌平一如既往,以百姓之心为心,勤劳政务。恰逢茌平遭遇旱灾,沈炼上奏请求开仓,并亲自下乡安抚百姓,时百姓赞曰“沈茌平,如镜明,如水清,不赏民劝,不怒令行”。

沈炼在茌平任职仅一年,就因要回乡守孝而离任。嘉靖二十六年,沈炼再次出任清丰县令,清丰是个偏僻的穷县,因天高皇帝远,县中小吏贪腐成风、欺善怕恶、处置不公。针对县吏压榨平民的恶行,沈炼“以澄清为己任”(《清丰县志》),大改县吏拖沓、腐化、欺上瞒下的风气。

当时的锦衣卫指挥室陆炳听到了沈炼的名声,觉得此人刚直不阿,又见其出身军户之家,便想将其调入京城任职锦衣卫。

沈炼

沈炼的三次县令经历,让他有充足的空间体验民生唯艰,对天下吏治的腐化也有了一定了解。

四、倒严而亡

嘉靖朝,严嵩搞倒首辅夏言后,严党前后执政达10年。这10年间,明朝南倭北虏之患更重,官场贪腐,民不聊生。

嘉靖二十八年,由指挥使陆炳推荐,沈炼入京师任职锦衣卫经历。所谓经历,“诸卫皆设经历司以掌文书之出入,犹近世所谓参军、主簿、记室之官,则一卫之喉舌司焉”(《青霞集》),就是文书管理员,锦衣卫经历按《明会要》是个从七品小官。

但沈炼这么个刚正不阿的人入京师,对严党横行霸道的做法自然看不惯,最终围绕庚戊之变后,明蒙是否开关互市,严党和清流产生了严重对立。严党从维护自己权利的角度考虑,主张开关议和、对俺答侵略保持妥协、对边防不予强化;清流则针锋相对。

国家危机日紧,严党这种自毁边防、卖国求荣、壮大敌军的做法使得沈炼极度不安,最终沈炼上疏明确反对开关互市、弹劾严嵩等人误国误民,此疏即大名鼎鼎的《误国以决征虏大策》。

沈炼认为:“纲纪大坏,贿赂公行,四海民穷,九边政废,实嵩父子罪也!大奸不去,他事未有可议者。”(《青霞集》)他在《大策》中弹劾严嵩“贪婪之性,疾如膏盲。愚鄙之心,顽于铁石”(《青霞遗公别集》),列举严嵩等人贪污、弄权、伐异、祸国等十大罪。

其实严嵩等人早就对沈炼看不顺眼,只是因清流等人和锦衣卫指挥使陆炳的庇护,沈炼才得以无罪。现在沈炼以七品小官妄议朝政,严嵩又抓住嘉靖深恶臣子卖弄正直的心理,对沈炼大肆攻击,最终沈炼被贬为保安县令。

严世藩

而朝廷对蒙古采取的开关贸易,不仅没有遏制俺答的侵略,反而使俺答频繁袭扰边关,这完全验证了沈炼的预言。边将多攀附严嵩,他们贪污受贿还行,打仗则不堪一击,所以大多边将都杀良冒功,或贿赂俺答以求不犯自己的防区。对这种情况沈炼痛心疾首,对边防大吏、严党成员许论、杨顺的无作为深感痛心。

归根到底,沈炼还是对严嵩的弄权结党不满,所以“凡遇缙绅往来,必斥毁严氏父子”(《明世宗实录》),见人就骂严嵩父子,成了“愤青”。

他这下惹怒了严嵩,严嵩遂借口沈炼勾结白莲教造反。嘉靖三十一年,沈炼被判死刑,在宣府弃市,终年五十一岁。留遗诗曰:“宋室忠臣死,吾应是后身。谁知今将相,还是姓秦人。”(《青霞集》)仍表达了怒斥严嵩的意志和士为国死的情怀。

严嵩

文史君说

严嵩要求其党羽对沈炼要斩草除根,沈炼长子因此下狱受尽折磨,几乎要死于狱中,只因其时主管此案的严嵩党羽杨顺因过下狱,沈炼长子才免死而被发配辽东;沈炼次子因年幼免罪;沈炼的夫人在被遣送返乡途中,被严党成员化身的劫匪抢夺财物、几乎殴打致死。

嘉靖四十三年,严党倒台,严世藩被斩,保安代表携写有沈炼姓名的旗帜入刑场观刑,大呼“吾师慰地下矣”(《名山藏》)。

隆庆元年,给沈炼平反、追封其为光禄寺卿,对陷害沈炼的严党成员、嘉靖时的宣大总督杨顺下狱问罪。天年赐沈炼谥号“忠愍”。

沈炼以儒家忠孝为准绳,非黑即白,对严党弄权行为十分不满,这一点正是严党必要置他于死地的原因。但有这样的人当政,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沈炼的被杀是大明的损失。

参考文献

林之盛:《皇明应谥名臣备考录》,明文书局1991 年版。

《明世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民国五十一年。

沈炼:《青霞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更多文章

  • 朱棣攻进南京之后,并没有立即称帝,而是先做了这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棣当年没有称帝吗,朱棣何时称帝,朱棣攻破南京后什么时候称帝

    燕军进城后,皇宫中就燃起了大火,建文帝朱允炆不知道下落,朱棣派人搜寻,最终,在灰烬中,找到几具烧焦了的尸体,全部面目全非,根本无法分辨,有人说,那是皇后和太子的尸体,建文帝下落不明。当时,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建文帝葬身火海,已经被烧死了,另一种说法是,建文帝从皇宫中的地道逃走,然后隐居当和尚了。

  • 正史和兵书证明,最早的坦克部队出现在明朝,他们是被谁消灭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军队重装甲步兵,假如明朝有坦克,明朝最强坦克部队

    之所以说明军这支部队是世界上最早的坦克部队,我们可以拿一本正史和两本兵书来做证据,被打得不敢南下牧马的蒙古骑兵也可以作证:这支名为“车营”的坦克部队是不可战胜的。咱们今天说的这本正史叫做《明史》,两本兵书都是戚继光写的,一本叫做《纪效新书》,另一本叫做《练兵纪实》,这两本兵书在清朝都曾被严格管控:如

  • 朱祁镇在瓦剌刀下镇定自若还是惊慌失措?文武官员为什么急着脱掉所有的衣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这两个人都不是什么好鸟:朱祁镇是舍不得大小老婆跟他一起死,跟是否仁德没有关系,他杀于谦并弄死亲弟弟的时候,可是一点都不含糊。至于为王振喊冤的,那就不值得一辩了,看那些人的发言记录就知道,他们不但喜欢王振,还喜欢魏忠贤和刘瑾,这没有什么奇怪,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零件儿齐全的。所谓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 郑成功以明朝臣子自居,建立明郑后,为何不拥立明朝皇室后裔?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郑成功家族,郑成功是明朝的官吗,郑成功跟明朝有什么关系

    顾城老先生的《南明史》堪称历史著作的典范,书中对郑成功的评价我觉得很深刻度,“郑成功把以他为首的郑氏集团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这个怎么说呢,我觉得只能是一个中性略带贬义的评价吧,郑成功的地盘都是自己血拼下的,肯定要优先考虑自家势力的存亡兴衰。郑成功在隆武帝遇难后,一直不愿意奉永历帝朱由榔为正朔,在

  • 朱元璋法令严明,胡大海儿子违反军令,朱元璋毫不手软就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杀胡大海的儿子,胡大海也是被朱元璋杀死的吗,胡大海在朱元璋心里的地位

    朱元璋之所以能推翻元朝,在众多的割据势力中,脱颖而出,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这里面除了朱元璋过人的才能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元璋军纪严明。胡大海是朱元璋的好兄弟,打仗很厉害,是朱元璋的得力干将,可是,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违反了军令,朱元璋毫不手软地就把胡三舍杀了,而且,还是亲手杀的,根本没有手下留情

  • 司马光砸缸,老师可不会告诉你被救的那孩子是谁!说了你也许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司马光砸缸救的那个小孩是谁,司马光用什么砸的缸,儿童故事司马光砸水缸

    此时遇事镇定的司马光,将旁边的石头搬起来,砸向水缸。此时水从缸中流出,小孩也被救出!而此时,聪明机智的司马光还不足十岁。之后这件事就广为流传,而我们从这个故事中也学到了,当遇到事情是一定要冷静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世人也一直称赞司马光的勇敢!不过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可不会告诉你被救的那孩子是谁

  • 朱棣明明喜欢次子朱高煦,为何还是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因她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棣太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炽的关系,朱棣对朱高煦的态度

    在这三个儿子当中,朱棣不喜欢长子朱高炽,最喜欢次子朱高煦,因为朱高煦很像朱棣,在战场上作战勇猛,而且,屡立战功,多次在危急时刻救了朱棣的性命,朱棣肯定喜欢最像自己的那个儿子。长子朱高炽呢,体弱多病,一副病恹恹的样子,而且身体肥胖,走路都非常吃力,经常需要两个人扶着行走,朱棣一看到长子朱高炽就来气。这

  • 明朝自万历以后,贵盛的皇亲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公元1573~1620年)朝以来,可知的皇亲有近四十家(三十八家)。这些皇亲,主要是皇太后的娘家、皇后的娘家、妃嫔的娘家、公主的婆家。众多皇亲之中,明神宗生母慈宁宫孝定李太后的娘家是最为繁盛、也是繁盛最久的。李家而外,贵盛的皇亲还有:明神宗昭妃刘氏的娘家。明神宗皇贵妃郑氏的娘家

  • 朱元璋处死了历史上最后的丞相,加强皇权,却给明朝种下了恶果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元璋封左右丞相,朱元璋对明朝皇权有什么影响,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利和弊

    无论是朋友还是同事,哪怕是相濡以沫的夫妻,只有相互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才会彼此欣赏,才能长久的和谐相处。而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则会像“亲密无间”的刺猬一样,互相伤害。这条道理,用在古代的君臣关系上,往往也能屡试不爽。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中,与皇帝关系最为亲近的大臣,往往是丞相。作为“一人之下、万

  • 你们知道王阳明为啥那么厉害?他爹、他爷爷厉害啊!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王阳明厉害在哪,王阳明的真实地位,王阳明他爹

    三大学问,分别是:一是“致良知”;二是“亲民”思想;三是:“知行合一”。其中,王阳明的亲民思想的核心是他提倡大明朝官员的为政之道,这个“为政之道” 的核心,在于立德为民,要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这包括两大内涵,一是为政者要以德修身,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文明素质,做人民的表率,身教重于言教。这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