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管仲生活奢侈,晏子生活节俭,却都被称为贤相,带给人生启发是什么?

管仲生活奢侈,晏子生活节俭,却都被称为贤相,带给人生启发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735 更新时间:2024/2/5 19:18:30

这两个人都是齐国的贤相,为齐国的强大作出巨大的贡献,也深受百姓的爱戴。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司马迁的《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着两人的生活方式。

管仲富拟於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晏子当上国相之后,自律的行为令人佩服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如果按照后世的评价标准,晏子的品行都受到赞美,管仲说不定就是一个反面典型吧,或许还有人认为他就是一个大贪官。同样是齐国,同样是国相,只相差一百多年,为什么行为的反差会这么巨大呢?

[var1]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管仲和晏子两人,再展开谈这个问题。

管仲家境贫穷,做过生意,当过兵,后来跟着公子纠,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位,公子小白胜了,公子小白就是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当时忠于公子纠的召忽和管仲逃到鲁国,召忽自杀,管仲坐着囚车回到齐国,在鲍叔牙的推荐下当上齐国的国相。

管仲第一次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这个口号影响中国历史几千年,往往在历史关键转折点的时候,类似这样的口号就会冒出来。

管仲的做法维护周王室的威严,特别是后来周王要赐齐桓公的时候,按理下拜受赐,但齐桓公年老,当时舆论认为他可以不用下拜,但管仲坚决要求齐桓公下拜给足周王面子。让周王感动的想要用上卿的礼节对待,但是管仲只接受下卿礼节。

关于治理齐国中的一些举措比如产生科举制度的萌芽思想,应用盐铁业,粮食的准平等等就不一一列举 了,实在太多,但不是本文讨论的核心就不展开了。

孔子对管仲的治国及外交的评价也是很高,他认为如果没有管仲,那中原文化就没落了,可能现在都成蛮夷了。

[var1]

晏子在齐国政坛活跃了五十多年,经过三代国君,不过主要服务的对象是齐景公。晏子出生贵族之家,他的父亲是齐国的上大夫晏弱。晏子很有气节,当时齐国发生内乱,崔杼把齐后庄公给杀了。

崔杼这个人朋友可能听说过,当时他杀了齐后庄公,齐国太史就记录这件事情。崔杼怕留下千古骂名,所以就杀了这个太史,结果太史的弟弟还是这样记,当第三个人还这样记的时候,崔杼就放弃了。这是崔杼的性格,而这种性格救了晏子的命。

晏子当时直接跑到齐后庄公的尸体上痛哭,这是直接打崔杼的脸,而且晏子这样的举动是有生命危险的,但是崔杼虽然恨晏子牙痒痒的,但从杀太史这件事来看,他也是一个很好名的人,所以他不敢杀晏子。

后来崔杼立齐景公,想拉晏子入伙,晏子坚决拒绝盟誓。

齐景公给他封地,他不要,给他翻新房子,他也不肯。晏子死后齐景公对他的评价特别高,而且特别怀念他。孔子对晏子的评价也十分的高,当然重点是评价晏子人品方面。但孔子对管仲的行为是很鄙视的。

[var1]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两人的反差也太远了。这还不是最奇怪的,

最奇怪的是这两个人用不同的行为但是取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能尽职尽责治理好齐国,这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给我们的人生又带来什么示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管晏二人的行为差距会这么大。

1、 齐国当时的情况

管仲生活的齐国,当时齐国国君襄公居然直接杀掉酒醉之后的鲁国国君,最后齐襄公又被公孙无知杀掉,但公孙无知又被雍廪杀掉。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之间的争位。最后公子小白上位。齐桓公病死之后,他的这些孩子就开始争抢位置,他死了二个多月,身上长出虫子都没有人管。

晏子生活的时期却发生了好几起大家族发动的混乱,比如上文提到的崔杼杀君,栾氏、高氏已经势大到国君都无法制止,齐景公十六年,栾、高、陈、鲍四个大家族还发动叛乱。

从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到,管仲生活的齐国,齐国的内乱只限于公子一个层级,

如果公子上位权力依旧在国君手中,君臣的秩序井然

。晏子生活的时候,国内的家族已经把控齐国的权力,甚至到直接杀掉国君的实力。

这就是这二人实政时面临的情况不同。

[var1]

2、 与齐君的关系

齐恒公称管仲为仲父,这是齐恒公对管仲的尊称,后来吕不韦也效仿管仲,要求秦始皇称他为仲父。晏子虽然得到齐景公的敬重,但没有到这一地步。《吕氏春秋 贵公》中还记载的齐恒公在管仲死后向他询问接班人的事情。这也表明管仲在齐恒公心中的地位。但晏子没有受到这样的待遇。

3、 手中握有的权力及施政

管仲手中握有的权力就等同于国君,因为齐恒公对他是百分之一百的信任,所以他的施政就代表着国君的意志,如果你仔细看管仲的做法,就会发现和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子牙的做法是差不多的。

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史记.齐太公世家》

管仲的做法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彊兵,与俗同好恶。

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史记.管晏列传》

在国君绝对权力加持之下,管仲自然可以用这一套办法。管仲他从俗,什么叫从俗,就是利用齐国原有的通商的意识,顺应这个民俗,搞活商品经济。这个时候如果你提出大力节俭,那不是与俗同好恶这相反了嘛,所以

管仲的富有并不是他希望拥有这么多的财富,只是他只是同俗,哪怕比国君还要富,齐国百姓也认为是正常的。

晏子面临什么困境呢?晏子面临的困境和孔子面临的困境是一样的,他们都经历国君权力旁落的情况,公室衰弱家臣强悍。比如孔子经历阳货之乱。

虽然孔子很恶心他们,但不得不与之交往,正如晏子虽然很恶心这些家族,但也必须与其交往。

[var1]

他们共同的原望就是怎么才能改变这种困境,将整个秩序理顺,让权力回到国君手中。

那怎么改变呢?他们提出一个设想:

要是人人做到自我约束,克制自己的欲望,没了野心,加强自身的修养,忠于国君,忠于天下,这样才可以理顺这个混乱的世界。

如果明白这一点,你就清楚晏子为什么要这么节俭了,因为希望以身示范改变整个社会风气,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和他是一样的。

读经典的时候,要考虑当时圣贤之人处在什么样的背景,才能明白他为什么提出这个主张。

4、 给我们的人生带来的启发

为什么古人述而不作呢?有些人说要是孔子能够著书立说,那起码比《论语》精准的多了。

很多人不明白圣贤之人的苦心。

因为当形成自己思想之后,弟子们就会严格执行,以此为标准 ,不断解说丰富,学说肯定越来越庞大繁杂,但价值会越来越低,视野越来越窄,排他性越来越强,离源头越来越远,越来越僵化,而且也无法突破,所以这是世间为什么腐儒这么多的原因了。

[var1]

每一人遇到的情况都不一样,

如果你完全照搬孔子当时的应对之法去处理事情,却不明白孔子为什么这么做,只记着规矩,那肯定会出问题。

比如管仲用晏子之法,晏子用管仲之法,这两人肯定完蛋,别说是贤相,怕当时就被国君收拾了。

所以《道德经》很强调顺势,这就是顺势而为。那怎么才能把握势呢?才能做到顺势而为呢?

管晏二人最终成功的原因就是他们以百姓之心为心,以此为宗,以此为本。这个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圣人之志,因为只有这种志才是永恒不变的,这才是真正需要把握的,而外在的形却是因情况的不同会发生变化,如管奢晏俭。只有这个志,才能握有势,才能做到顺势而为,

至于这个志怎么立,你可以看《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没有之一,很多人根本没去做认为不重要

》这里就不展开了。

[var1]

再说几句题外话:

读书尽量也要读原著,别人问我《读道德经》,该读什么?就读原著,慢慢体悟即可。如果只挑别人的解读去读,却不读原著,以别人的解读为本去学,

那动机本身就有问题。

现代的知识相对古代来说的确是丰富千万倍,但核心的思想呢?

书只是一时之书,而非一世之书,更非永世之书。

你现在对《道德经》42章中的这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不是有了新了感悟呢?

人面对的是万物,万物不仅是物,而且还相对应着变化无常的事,把握本才能做到应对自如,因为万变不离其宗。

更多文章

  • 秦统一六国的第二战场:间谍战花三十万金,仅十年灭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统一六国的经典战役,秦一统六国演示图,大秦帝国秦灭六国

    引言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自东周以来,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为大一统的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功绩甚大,被称为“千古一帝”,可见评价之高。那他是如何在自己亲政以后,用了短短十年的时间,就先后灭亡,而没有出现六国再次联盟的阻力呢?又为何能够放心去逐一攻打其他国家,直至六国被一个一个歼灭,六国还是无动于衷。其

  • 罗布泊的那些干尸,能否证明,《山海经》中记载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干尸里的欧洲人是怎么来的呢?会不会与楼兰的灭亡有关联呢?据史料记载,罗布泊所在区域,当年曾存在着一个名叫楼兰的古王国。它具体建国的日期已不可考,但至少在公元前176时就已经存在了,不过到了公元630年时却又离奇消失了。[var1]据专家判断,楼兰古国之所以灭亡主要源于恶

  • 纵横家张仪,如何以一己之力破坏六国合纵,逆转秦国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张仪怎么打破六国合纵的,纵横家张仪的资料,大秦帝国张仪合纵之论

    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加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的方法,在学成出山之后,便创造了连横这一外交策略,想要联合六国一起。后来得到秦惠王的赏识,被封为相国,负责出使其他国家,用横的方法来破纵。使得其他国家纷纷改善与秦国之间的关系,这也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等到秦惠王去世之后,秦武王继位,或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 秦孝文王为何只做了三天的秦王,就突然离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孝文王简介,秦孝文王和秦昭襄王是什么关系,秦孝文王之死的真相

    [var1]我们先来看一下秦昭襄王嬴稷是如何成为秦王的。秦昭襄王是秦惠文王之子,他的生母便是宣太后羋八子,即电视剧《芈月传》中羋月的历史原型。秦惠文王嬴驷在公元前311年去世,他与王后惠文后所生的嫡子嬴荡即位,是为秦武王。对于秦武王,我们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他就那位嗜好比气力,因举鼎而折断胫骨,气绝而

  • 秦王为何要赐死功勋卓越的白起?是感性使然,还是出于理性的考量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为什么白起被秦王赐死,秦应侯赐死白起,大秦帝国白起被赐死

    很多人都觉得那时候的白起是在忏悔,可实际上,白起说这话可能自嘲的意味更多一些。他为秦王四处征战,最后却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局面,他的内心自然是非常悲凉的,他的自杀不是因为秦王要他死他才死,更多的是因为他心寒。[var1]确实,白起贵为一代名将,他一生征战沙场,为大秦开疆拓土,立下无数功劳,即便是屠杀

  • 秦孝公重用商鞅、扭转国运,为何谥号却“平“平无奇,“配“不上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孝公任用商鞅在哪年,秦孝公临死前真的想传位给商鞅吗,秦孝公怎么收服商鞅的

    [var1](一)、自孝公起,变法图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秦国相对来说有些劣势。公元前三百六十一年,秦孝公继位。因为前几任的君主,推行政策朝令夕改,所以君王的威信并不高。不论是在朝野之上,还是底层百姓对于诏令,都不敢相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秦国的积贫积弱。1. 徙木立信,商君变法“孝公用商鞅之法,

  • 芈月传:芈姝写信向楚国求救,为啥郑袖拦着不让?其实另有内情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芈月传芈姝出嫁之时拜别楚国,芈月传芈姝求救楚国,芈月传芈姝在楚国的发饰

    芈月传中,有一段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当时,芈月带着先王的遗诏,在樗里子等人的拥护下,扶公子稷登基,觊觎权利的芈姝所有的如意算盘全部都白打了,可她并不死心,偷跑出宫,到了雍城和公子华一党达成共识,企图谋权篡位,但他们的力量毕竟还是弱小的,面对自己这样的处境,芈姝曾经向自己的母国楚国写了好多封求救信,可没

  • 秦王忘恩,逼死吕不韦,当秦末1个女人的出现,让我对此细思极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王最后是否杀了吕不韦,秦王为什么杀吕不韦,秦王和吕不韦的关系

    《史记》: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秦王所加怒吕不韦、嫪毐皆已死,乃皆复归嫪毐舍人迁蜀者。秦始皇因为恐惧吕不韦集团,在东方六国的诱导下造反,亡了大秦的河山,用一封信将吕不韦对秦国以及对自己的帮助,贬低的

  • 罗布泊发现3400年前的古尸,鉴定为混血人,山海经所写是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楼兰古尸的真实照片,新疆古尸真实存在吗,考古挖掘出来的古尸

    原来在2005年,一只前往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的队伍无意之中在罗布泊的荒漠之中发现了数百具保存完好的古尸,由于当地的风力因素影响,这些尸体都早已经被风干,保存十分完好。据当地老人回忆,在科考队到来之前,这里的荒漠之中曾经有上千具干尸,但是如今却因为各种原因只剩下了几百具,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到底是什么人

  • 秦灭六国第一功臣:自己灭三国,儿子灭两国,后代曾与皇帝共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灭六国将领一览表,秦灭六国的功臣排名,秦灭六国功劳最大的是谁

    [var1]不过,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大放异彩的并不是蒙氏家族,而是大秦的另一名将世家——王翦家族。在最近热播的《大秦帝国》系列第四部——《大秦赋》中,随着最后一次五国合纵攻秦,一代名将王翦也终于登场了,一开始王翦只不过是一介副将,但他一番破合纵的策略,虽被吕不韦否决,但却让雄心勃勃的嬴政记住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