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今天要说的一个汉字,在清朝时期,它引起了西方国家的高度不满和重视,甚至严令禁止清朝使用这个字,到底是哪个字呢?
夷,是我们今天次常用的一个字。最早时候用“尸”字代指“夷”,到了金文里,给“夷”加上了绳索,意思是被中原人捕获的东方外邦人,因为商朝时期,中原人每年都会去捕捉东方的夷人,用绳子把他们绑起来,所以最开始“夷”字就有中原人对外来人咒骂的意思。
东汉时期,许慎写了《说文解字》,里面写道:“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以脂切。”意思说当地人善于用弓箭狩猎,他把中国古代东部民族的人,称为会用弓箭的夷人,这种说法并没有任何贬义。
中国古代,统治者们常说“蛮夷”,其实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统称为蛮夷或者四夷。比起土地肥沃、地理条件优越的中原地区,这4个地方的条件差了很多,多为游猎畜牧之族所居,中原的统治者们是有些看不起的,在他们眼里,蛮夷是那些落后的民族。
到后来,夷人也成为对外国人的叫法,清朝的《三元里》写道:“案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其实这个时候,外国人们根本不知道“夷人”是带有贬义色彩的,以为是翻译过去的称呼。
最早知道的是英国人,但是当时中国已经用“夷人”叫他们快200年了,这时候的英国人非常生气,要求清政府更改称呼,不准用“夷”字。
我们都知道,当时的清政府早就腐朽溃烂了,但皇帝和臣子们还是怀着“东方大国”的想法,即使知道打不过洋枪枪炮的西方国家,还是用“大国”的样子硬撑着,非常居高临下,如:“天朝上邦,抚驭四方”,“四海宾夷”,称呼上就是一种硬撑的体现。
结果被英国人发现了,1832年,东印度公司的高级职员胡夏米来到上海,给苏松太道道台吴其泰写信,要求两国通商。结果吴其泰是个非常讨厌洋人的人,就说他们的是“夷船”,他不知道胡夏米对中国文化是有研究的。
他要求吴其泰改掉这个称呼,说这是贬义,是看不起英国的表现。吴其泰说,不是看不起你们,中国自古就有“东夷”的说法,只是个地方称呼罢了。
胡夏米说道:“你们的苏东坡先生说过,‘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譬如禽兽然’,你们认为‘夷’是禽兽,不是歧视英国吗?”吴其泰一听,一个英国人居然那么懂行,怕他们找麻烦,立马改口“英商”。
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方指出,中国官方给出的文书里,一直叫西方人“夷人”,英国不能接受,是非常不公平的叫法,要求中国更改,但没有得到清政府回应。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英方明确提出:“夷”字禁令要写入条约中。当时的清政府根本没胆子拒绝,同意了。条约第51款中写道:“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其他国家一知道这件事,纷纷效仿英国的做法,光绪皇帝顶不住压力,下旨宣布:所有中国官方文书中,不准用“夷”字。就此,“夷”从文书中消失。
一个小小的“夷”字,暴露出了清朝皇帝和官员们的自大之心,清政府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我们常常说,“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在明明知道对方比我们强大的时候,不主动学习对方的好,还要继续自以为强大,只会惨败。我们应该吸取清政府的教训,做个谦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