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上官婉儿已四十多岁,但是仍然不甘寂寞,结果连自己的小命都丢了

上官婉儿已四十多岁,但是仍然不甘寂寞,结果连自己的小命都丢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150 更新时间:2024/1/15 17:19:09

凭借自己强硬的手段,武则天在朝廷中可谓一手遮天。在她登上权力的巅峰后,一直跟随她的上官婉儿也成为了举世瞩目的权臣。比起武则天来,她的心狠手辣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上官婉儿在飞黄腾达之前,也曾有过十分悲惨的童年。

麟德元年(644年),她刚刚出生,家中便遭遇了剧变。她的爷爷因为起草了对武则天不利的诏书,引起了武则天的嫉恨。当时,虽然名义上的皇帝是唐高宗,可实际上,朝政大权都在武则天手中握着。看到有人对自己不敬,让武则天十分愤怒。

为了杀一儆百,树立自己的威严,武则天直接下令将她一家满门抄斩。好在她年纪尚小,这才逃过一劫。但即使是这样,上官婉儿也必须要跟着母亲做十分卑贱的“官奴”,没日没夜地干苦力。曾经高高在上的名门望族,竟然转瞬之间成为了官奴,这不能不令人叹惋。

上官婉儿的母亲毕竟出身于书香门第,即使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她仍然不忘对女儿的教育。在女儿咿呀学语时,她便开始教授女儿诗词歌赋。她本来就冰雪聪明,经过母亲的谆谆教导后更是一点就通。

据说,她四五岁的时候,便可以出口成章。 她做出来的诗歌,连饱读诗书的老学者都连连称赞。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才名越传越广,甚至传到了朝堂之上。可能是对当年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武则天将她和她的母亲召到了宫中,想要看看她究竟有没有真才实学。

面对武则天的种种问题,满腹才华的上官婉儿从容不迫地一一道来。武则天感到十分满意,于是特意将她留在身边,让她为自己掌管诏书。这个差事看起来虽然不起眼,但是,却能接触到朝廷中最为核心的权力。那时候,上官婉儿不过十四岁。

毕竟是年少轻狂,得志不久,她便对武则天的命令有了抵触。武则天向来说一不二,盛怒之下,曾想将她处死了事。但念及她的才华,还是决定在她的额头上刺上乌黑的标记,以示惩戒。上官婉儿天生丽质,虽然额头上有了印记,但仍然是光彩照人。

另一说则离奇一些,武则天万岁通天三年的一天,武则天与男宠张昌宗兄弟二人正在吃早餐,上官婉儿也一旁坐下吃饭。突然,武则天一扬手,一把利刀射向上官婉儿的额头。原来,上官婉儿在吃饭时多看了张昌宗两眼,被武则天一气扔出匕首。

童年的苦难,使她深刻地明白了靠山的重要性。武皇的惩戒,更让她行事沉稳起来。于是,年仅十六的她便和太子李显陷入热恋,想要凭借太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李显被废后,她便果断依附于他人,不断变换自己的靠山。

后来,李显在群臣的拥立下再次登上了帝位,是为唐中宗。看到昔日的情郎再度得势,她见风使舵,重新投入了李显的怀抱。而李显在她的甜言蜜语下,也忘记了曾经的背叛,使她成为了仅次于皇后的“昭容”。唐中宗生性懦弱,根本不会像武则天一样对钳制她。

这下,她尽可以为所欲为。

此时,她已经四十多岁了,但仍然不甘寂寞,竟然背着中宗和老相好崔湜打的火热。在她的举荐下,崔湜很快便做到了兵部侍郎。凭借上官婉儿的垂怜,崔湜可谓是有恃无恐。景龙三年(709年),他因行贿受贿被人弹劾,朝廷下旨将他贬谪,可是,崔湜毫不在意。

他心中明白,上官婉儿是绝不会坐视不管的。果然,上官婉儿见他遭贬,马上向中宗进言,大说特说崔湜的好话。很快,改任崔湜的旨意便下来了。她虽然权倾一时,但在波诡云谲的政坛上,谁也不知道自己何时会倒下。

景龙四年(710年)的一天晚上,玄宗突然率领兵士杀气腾腾地闯入皇宫,想要杀死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毕竟经历过大风大浪,虽然心乱如麻,但她仍然故作镇定地出去迎接玄宗。她向玄宗低头,想要保全性命。

但是,玄宗也并非等闲之辈。他明白,像她这样的人是不会乖乖地俯首称臣的。有朝一日得了势,她便会毫不犹豫地反对自己。于是,他冷冰冰地说道:“今日不除,后悔无及。”然后,他狠下心来斩杀了上官婉儿。

从小在苦水中泡大的上官婉儿,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她妄想通过拉拢和投机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其实是行不通的。因为,在尔我诈的宫廷斗争中,根本没有永远的胜利者。

2013年9月,陕西省考古院研究院向外界宣布发现了上官婉儿墓,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邓村北。墓地规模不大,陪葬品也不多,出土墓志盖题“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志文楷书,近一千字,记载上官昭容世系、生平、享年、葬地等信息,可以确定墓主人的身份。

参考资料:

【《旧唐书》、《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

更多文章

  • 马嵬坡死的真的是杨贵妃吗?千年后,山口百惠认祖归宗引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马嵬兵变杨贵妃之死,山口百惠与杨贵妃,马嵬兵变为什么要处死杨贵妃

    对于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让世人艳羡,可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也使大唐王朝走向了衰落,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杨贵妃也被赐死在马嵬坡下。虽然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十分相爱,但是唐玄宗太过沉迷女色,以致于不理朝政,致使国事荒废,国家时局动荡不安,也正因这样,爆发了安史之乱,而朝中的大臣和将领要求唐玄宗赐死

  • 齐王司马攸既然比太子司马衷更贤明,为何没能继承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司马炎和司马衷,西晋齐王司马攸之死,司马衷结局

    那么,司马师为什么要特意过继自己弟弟的一个儿子呢?显然是为了自己死后,能有一个人来继承他的政治遗产。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司马师能多活上个10来年,等到司马师死后,继承司马师政治遗产的人肯定是司马攸,而不是司马昭。但可惜的是,因为司马师死得太早,那个时候司马攸才七八岁。以司马攸这种年龄,与他的母亲合在

  • 隋末第一枭雄,暴揍战神李世民,奈何有个熊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世民隋末第一猛将,隋末战神李世民,隋末枭雄

    01初战浅水原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六月,泾州高墌城。两军对垒,各数万人马依险驻扎,正是战争最难熬的胶着相持阶段。西边是割据陇西,称“西秦霸王”的薜举军队,以众多的骑兵为主力。陇西原来是隋朝的牧马场,薜举起兵,劫掠了大量的战马,组成一支无比强大的骑兵部队。东边是刚刚攻下长安,称帝才一个月的大唐

  • 黑云长剑、从马直、决胜军、落雁都,细说五代十国独特的亲军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亲军,驻扎在军州之内,是藩镇兵中的精锐。也是构成节帅私人武装的骨干力量,直接听命于节帅。《宋史》记载:“五季之乱,内则权臣擅命,外则藩镇握兵”。以亲军为代表的藩镇兵对五代十国的政治、军事格局的形成影响巨大,最后也是由于亲军在北宋初年的彻底消亡,结束了中唐以来近200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所以通过了解五

  • 魏征被李世民称为一面镜子,死后三天为何竟被李世民砸了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世民为何摧毁魏征墓碑,魏征对李世民有什么作用,长孙皇后劝李世民不要杀魏征

    李世民推到魏征的墓碑,主要是因为两件事:一是太子李承乾谋反;二是魏征把劝谏李世民的草稿拿给史官看。我们首先来看下太子李承乾谋反。本来,这件事与魏征并没有什么关系,问题是,当时太子李承乾的老师杜正伦,是魏征非常好的朋友,而且两人还是老乡。关键是,当初杜正伦之所以能够当上李承乾的老师,主要就是魏征在李世

  • 陕西出土一石碑,揭露1320年前武则天的兽行,史书没有骗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武则天的墓挖出的宝贝,考古揭秘武则天,陕西出土的武则天

    她是隋末唐朝向盛唐过渡的关键人物。她从一个废妃子一步一步地登上皇后宝座,直到后来的至高无上。史无前例。她善于利用时间战胜一切。14岁入宫,18年首次成为皇后,35年成为皇帝,死后1200年证明了陵墓的力量和神韵的不朽。在登上权力巅峰的过程中,武则天可谓肆无忌惮。她有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其中,两子一女

  • 除了五胡乱华,华夏还有一次大危机,若没有他,汉人或已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除了这次危机之外,还有一次大危机,那就是唐朝时期,当时由于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唐朝由盛而衰,虽然最后被平定了叛乱,但是在之后,唐朝却又遭到了吐蕃人的进攻,甚至连长安都沦陷过一次。不过还好,最后唐代宗让郭子仪领兵勤王,这才敢跑了吐蕃人,不过在公元765年,吐蕃人又卷土重来,这次还拉上了另一个强大的盟

  • 韩剧中高句丽大败唐军,俘虏唐太宗的桥段,有史可查还是子虚乌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高句丽与唐朝战争,韩剧李世民打高句丽,韩剧唐太宗

    在韩剧《帝国的早晨》中,就有这样的一个桥段。高句丽在同唐朝的战争中大获全胜,甚至攻入长安,生擒了唐太宗李世民。被射瞎了一只眼睛的唐太宗跪地求饶,并自愿割让半壁江山,“英勇”的高句丽大军心满意足地凯旋而还。如果你觉得这只是一个喜剧桥段,那就大错特错,因为在很多韩国人眼里,这样的情节灵感,就是出自于“真

  • 隋炀帝真是一个昏君?在位14年却干下3件大事,影响后世1400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隋炀帝的一生简介,隋炀帝是一个怎样的统治者,隋炀帝登基后做了哪些大事

    实际上在位14年的他,却干下了3件大事,从而影响了后世1400多年,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吧!第一件,便是科举制度,在杨广的父亲隋文帝手中,九品中正制被废除,然而隋文帝时期,大部分职位,依然是五品以上官员推荐人,并没有允许平民“投牒自进”,一直到606年,杨广设立进士科,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

  • 陌刀是什么?为何陌刀会盛行于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陌刀什么样子的,唐朝陌刀有存世吗,唐朝最好用的陌刀

    在唐代以前虽然已经出现了长柄刀,但那并不是真正的陌刀。按照史学大家陈寅恪的考据,真正的陌刀很有可能最早出现于唐武德初年。《旧唐书》有这么一段记载:“齐州有个叫阚稜(杜伏威养子)的人,擅长用大刀,此刀面有双刃,长一丈,取名为陌刀。”武德四年(621年)十二月,杜伏威大战李子通于丹阳溧水河畔,养子阚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