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组“现代终南山隐士访谈录”在网上火了。
随着系列视频作者的镜头,一位位各具特色和个性的隐士们走进了大家的视野。
放弃家庭和事业,与天地共辉、偕让月同存,隐士们图个啥,也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实际上,“隐士”古今中外皆有,指的是隐居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单纯隐居,让别人找不到自己只是遁世,对世界失望,甚至单纯是在哗众取宠,这不叫隐士。《南史 ·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 艺业 。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历史上,辅助周文王、武王父子,诛暴伐无、将商纣王赶上露台自焚身死,建立周朝八百年基业的姜子牙,便是最古老、最“出名”的隐士。
躬耕在南阳,刘备也要三顾茅庐,终于使用“锦囊妙计”奠定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诸葛亮,同样是隐士里的“高人”。
鉴于隐士自带神秘光环,吸引了求贤若渴者的注意力,一些认为自己怀才不遇,但又“正路走不上”者,也动了当“隐士”的念头。
这样的笑话还真不少。
比如,唐朝有个叫卢藏用 (664—713年)的官员,他就是一个假隐士。有两个成语和他有关,分别是“随驾隐士”和“终南捷径”。细细品,是不是充满了讽刺的味道?卢藏用这个名字便耐人寻味,“藏”加上“用”,“藏”起来,就是为了有人“用”他。如果说官至礼部侍郎的卢藏用只是靠冒充隐士暴得大名也是不公允的,他出身名门,是范阳卢氏一族。范阳卢氏是汉朝到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祖上是汉朝儒学大师卢植。出生在“一流门第”,学问自然没有话说, 卢藏用少以文辞才学著称,举进士,不得调,与兄征明偕隐终南山 。唐中宗长安(701-704年)中召授左拾遗,因参与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推翻武则天,迎回唐中宗有功,又进一步跃升为礼部侍郎,兼昭文馆学士。后来唐玄宗上位,嫌此人反复无常、品德败坏,将他流放到了岭南。
传说,卢藏用知识渊博、多才多艺,书法精于草隶、大小篆、八分,会弹琴、能下棋,有远见,官场人士普遍赞赏他能力多多。
而卢藏用其父卢璥书写的神道碑虽然字迹已斑驳,目前保留的拓片仅有长132cm,宽82cm的一张纸大小,但依然能够感受到卢进士依然是有真才实学的,其字笔画浑厚、刚柔相济,依然是研究唐代书法史的重要实物证据。
相比之下,目前一些“隐士”的做法就让人侧目不已了:花大价钱买来山村居室,又请来拍摄团队将自己打水、练功、种菜表演一一拍摄上网,还时不时在各大视频平台上纵论天下大事,希望有人“赏识”,给自己一个位置,最不济,也能靠网友打赏赚钱……
但是,这种“隐士”就如夜空中的流星,很快便沦为了网友们的笑柄。
至于真正的隐士有没有呢?其实唐代的汉中就有一位,他就是汉中城固(今城固县)的崔觐。
崔觐是在卢藏用诞生后近百年的人,是晚唐著名隐士,也是一位诗人,旧、新《唐书》尽管无他生卒年月,但《全唐诗》却有《兴元》、《句》、《骆谷》三首,其他假托崔觐的作品也在后代诗集里时常可见。
北宋时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的著名诗、画家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在路过城固时还著有长诗《崔觐诗》赞叹此人“诏授起居郎,褒斜走蒲轮。辞疾不肯至,高风概秋旻”,并爱屋及乌地赞叹城固“此县汉唐时,诸公扬清芬。刻诗子坚庙,来者期不泯”——直将崔觐和通西域的张骞、不肯立刘志(即汉桓帝)为帝而身死的太尉李固(字子坚)相提并论。
崔觐为何如此受人敬重呢?
还得从他的特立独行讲起。崔觐出身仕宦家庭,虽有学问却不喜欢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求得一官半职,而喜欢以种庄稼为生。到了老年,崔觐也没有一子半女,就将自己田地、房屋和全部家产分给仆人和丫鬟们,让他(她)们凭此成家立业,过自己的生活。他们老夫妇俩则选择本县南山天明镇大田村隐居下来。平时在大田村,夫妇俩除了种庄稼,就游山玩水吟咏山林,赋诗填词唱和自娱。他们高尚的隐士行为,传到了山南西道节度使郑余庆那里,节度使很欣赏崔觐的高尚品格,聘请他为节度使参谋,他婉言谢绝不就任。郑节度使又反复邀请,崔觐才去节度使府赴任。唐文宗太和八年,他的事迹又传到左补阙王直方那里,王直方就崔觐的事迹向文宗皇帝呈送奏折,赞赏他的高尚行为。文宗皇帝召见了他。文宗皇帝下诏书征召崔觐为起居郎,到朝廷做官。崔觐以自己身体有病,不能胜任为由没有赴任,终老于南山大田村。
崔觐的诗才从目前保留下来的《兴元》、《句》、《骆谷》三首可见一斑:
例如,《句》诗言道:“断烟横沔水,孤鹜入洋州。晚霭昏斜谷,晴阳灵斗山。江水不流廉节去,清名长解胜贪泉。岂知王子山前月,曾照曹刘夜战来。直望汉江三百里,一条如线下洋州。”全诗将汉中从汉到唐的各个典故串联一炉,却道破了自己看透尘世功名利禄后的逍遥自得。
也正是唐文宗都“叫不动”,但又在山南西道节度使郑余庆府中为开发汉中、改善民生、保境安民做出了巨大贡献,有着与其美名和志向匹配的才学,崔觐作为真隐士的典型,为城固县乃至汉中市的传奇历史又增添了一抹文明的亮色。
参考资料:
1、崔觐的诗词全集、诗集(3首全)-国学荟
2、随驾隐士,爱走终南捷径,唐代文人卢藏用(萨培喇谈艺录)
3、崔觐诗-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