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少年天团到冷血特务,仪仗队成员怎么就成了刺探情报的锦衣卫?

从少年天团到冷血特务,仪仗队成员怎么就成了刺探情报的锦衣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145 更新时间:2024/1/23 21:00:58

(锦衣卫,明朝特色制度之一,提到这个词我们会联想到神秘、特务、拷问等等不好的印象)

说到锦衣卫我们会想到什么?飞鱼服,绣春刀,特务,严刑拷打.....在各种的影视剧和小说里,锦衣卫被刻画成了像克格勃、FBI那样的高级特务。作为君主的狗腿子,锦衣卫往往充当帮凶作恶,所以在文人们的笔下,锦衣卫们都是一些骄横不法,心狠手辣之人。他们受昏庸皇帝指派,光天化日之下抓人杀人,视国家法度于无物。他们还控制舆论,刺探情报,只要有人敢对朝廷不满就下毒手,让整个帝国都笼罩在血雨腥风之下。

锦衣卫真的如同文人所言十恶不赦么?历史上的锦衣卫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最初的锦衣卫就如同三军仪仗队一般,无比的威风帅气,是典型的“偶像天团”)

其实最初的锦衣卫和什么刺探、特务没有半毛钱关系,人家反而倒是很像三军仪仗队,小哥哥们是个正经的全民偶像男团。这个反差就有点大了,不是臭名昭著的特务么,咋和英姿飒爽的“宇宙第一男团”仪仗队扯上关系了呢?

还真没给您开玩笑,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一下锦衣卫的由来和发展。

所谓“锦衣卫”,顾名思义就是穿着好看衣服(锦衣嘛)的卫队,他的前身是仪鸾司,在洪武十五年改名为锦衣卫。

(皇帝出巡图,由仪鸾司带领着大汉将军们全程负责保卫皇上安全)

那仪鸾司是个什么机构呢?其实就是皇帝出巡时负责举旗打伞,鸣锣开道充当门面的“御林军”。每当举行重大祭祀、典礼或是皇帝出巡时,都由仪鸾司率领着大汉将军们(也就是仪仗队)围绕在銮驾身边拱卫陛下安全,做好安全工作。仪鸾司的任务不但包括驾车、举华盖、举扇子、举旗子,有些特殊时候还要驱使大象登场来显示我皇恩德光耀四方,禽兽皆拜于前,所以仪鸾司还得兼职养大象......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仪鸾司后期改名成锦衣卫,但锦衣卫们除了安排了新任务外,本职工作也得接着干,所以在皇家出巡时,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

(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皇帝出巡时有锦衣卫打伞并陪侍在左右)

不过仪鸾司的最大作用就是——耍帅!其实也没错,作为皇帝出巡的门面,仪鸾司的小伙子们必须各个身材高大,长相俊美,男性气质十足才能体现皇家的威严高贵,要是让身材矮小、驼背的老兄们去当仪仗队成员,岂不是折损皇家的颜面?所以我们不难想象仪鸾司的大帅哥跟着皇帝出巡时都有一大群京师迷妹们给他们加油,京城第一天团,可谓实至名归。

那这个饱受大姑娘小媳妇喜爱的“偶像男团”为什么会变成阴暗冷血的特务组织呢?

(洪武十五年后,锦衣卫就和阴谋、特务和血腥扯上了关系,每个人都笼罩在阴暗中)

说到底其实就为了监视百姓和勋贵大臣,加强中央集权。作为史上疑心病最重的皇帝,老朱对底下那些个勋贵功臣极不放心,再加上虽然重拳反腐但贪墨之事仍不断发生,老朱就干脆改仪鸾司为锦衣卫,仪仗队的小哥哥们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明朝最大的特务组织:锦衣卫。

(锦衣卫镇抚司)

老朱赋予了锦衣卫掌管刑狱,巡察缉捕之权,所以锦衣卫的主要工作就是侍卫皇家和缉捕刑狱,并且只向皇帝一人汇报工作。锦衣卫的带头大佬名为锦衣卫都指挥使(官职为从三品,在洪武十七年升级为正三品),原则上一般由一品或二品官员执掌,非皇帝心腹不得担任。锦衣卫下属分为经历司、南镇抚司和北镇抚司,其中经历司主要负责文卷汇总等秘书工作,南镇抚司相当于审讯部门,也就是搞内勤的,那些被锦衣卫盯上地倒霉蛋被押回来后都在南镇抚司审讯、判决。北镇抚司则是外勤部门,主要负责出差工作,经常在全国各地到处溜达,负责工作包括搞秘密监视,肃反肃贪,逮捕官员百姓等等。

老子刚废除锦衣卫,儿子朱棣立马恢复,说到底还是因为皇帝手上需要这样一把刀)

短短的几年时间内,锦衣卫发展迅猛,在洪武时期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中更是表现活跃,干了不少屈打成招,冤枉好人的勾当。再加上人一得志就容易嘚瑟,锦衣卫的手段越发凶残霸道,这就让戒心很重的老朱感觉有些忌惮,于是下令废黜锦衣卫,烧毁了他们的刑具,命令将尚未处理完毕的案件移交刑部。

但作为皇帝手中锋利的大杀器,锦衣卫并未消失太久,等到朱棣靖难成功后,为了巩固皇位监视打击朝中反对力量,查访建文帝的下落,皇帝又重新恢复了锦衣卫,而且他们的职能和影响还不断扩大,不但可以逮捕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触手还伸进了军队,参与搜集军事情报等工作。于是锦衣卫就和东厂成了明朝的名片(虽然是臭名昭著的名片)。

(为了对抗文官势力,明朝皇帝扶持锦衣卫,设置东厂,培养宦官势力.)

话说为什么皇帝这么信赖喜欢锦衣卫呢?一方面是为了刺探情报,第一时间了解百姓官员动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明朝时期文官集团实在是太过强势,朱元璋为了保证君权废黜了宰相制度,但没想到随之而来的内阁权势更大,再加上全天候盯着皇帝的御史,皇帝的小日子过得相当艰难。皇帝竟然和文官们相比处于弱势,那就拉人一起帮忙咯!皇帝拉的这两位,一个是锦衣卫,一个就是东厂,这些文官敢怼我,你们就去搞他们!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朝阉祸、特务为患但屡禁不止的原因,在皇帝心中,文官未必可靠,只有手中这两把刀才是自己能掌握的力量啊!

那么历史上的锦衣卫是怎么工作的呢?影视剧里的锦衣卫往往鲜衣怒马,穿着飞鱼服,拿着绣春刀,光天化日就敢捉拿朝廷命官,拷问百姓,是这样的么?

(就算锦衣卫有逮捕和审判权,也必须要通过层层手续才能顺利绕过法律抓人)

这话也对也不对,首先锦衣卫办事时级别挺高,与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和兵部平级,出差的锦衣卫们隶属北镇抚司,属正四品级别,又归中央直属领导,所以地方衙门碰到亮明身份的锦衣卫,为其让路亮红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这并不代表锦衣卫就可以毫无顾忌随便抓人杀人,这个权力锦衣卫也有,但是得皇上批准他们才能绕过法律程序来捉拿审问犯人。

《万历野获编》就提到,根据祖制,锦衣卫如果想要抓人必须要有驾帖(也就是逮捕证,而且这个逮捕证有人数限制,不能一张驾帖抓数百人),同时锦衣卫还要经过刑科给事中的批准才可以抓人,“若科中遏止,即主上亦无如之何。”刑科给事中可以行使反驳权力,如果他们头铁不肯批,皇帝有时候也无可奈何(当然,这只是针对讲道理的皇帝,您要是赶上杀人如麻的朱棣或不按套路出牌的正德,这个制度照样没用,但对于资质平平,没啥野心的皇帝这个制度还是有约束力的)。

(内廷和锦衣卫互相监督,锦衣卫想要抓人除了要告知刑部外,还要得到司礼监的认可)

而且锦衣卫要抓人也必须要亮明自己的身份,要有多个部门给予证明以防假冒,《殊域周咨录》就记载驾帖需要司礼监加盖大印,刑科给事中签名,锦衣卫出城门时需要验证关防,程序之严格可见一斑。毕竟皇帝也不是二傻子,真要给锦衣卫随意抓人杀人的权利,万一这些人滥用或者有人冒充那该怎么办?所以排除朝政昏庸,天下大乱的时节,太平之时锦衣卫们的活动也是有层层限制,并不可能大摇大摆的上街行凶的。

(这是《大明王朝1566》中的剧照,剧中锦衣卫的穿着打扮低调而实用)

其次就是飞鱼服和绣春刀的问题,影视作品中但凡提到锦衣卫,这两件物品几乎都成了他们的标配,但实际上飞鱼服、绣春刀未必是锦衣卫们的日常穿着和配置。《明史·舆服志》记载“其视牲、朝日夕月、耕藉、祭历代帝王,独锦衣卫堂上官,大红蟒衣,飞鱼,乌纱帽,鸾带,佩绣春刀。”但这是在皇帝举行大典时穿的服装,明朝的官府分为祭服、公服、常服。所谓祭服就是指在祭祀时穿的服装,而公服则是面见皇帝时所穿的衣服,同样被比较正式,常服就是锦衣卫们上班时穿的“工装”,除了少数正规场合,锦衣卫们出门办事主要是收集情报,监视官员,当然不可能穿着惹眼的飞鱼服满街跑,所以锦衣卫们平日里应该以实用为主。

(飞鱼服也是属于有一定品级才能穿的服装,并非人手一件)

(锦衣卫都督可以穿大红麒麟服,这也是武将能穿的最高等级服装)

再加上这飞鱼服可不是普通服装(飞鱼其实是尾巴像鱼尾的四爪龙),根据《大明会典》写明,锦衣卫都督可以穿大红麒麟服,都指挥使可以穿大红飞鱼服,至于三品或以下的官员估计就只能穿青绿色的锦绣服。所以普通的锦衣卫压根不可能也没资格穿飞鱼服,影视作品中锦衣卫人手一件飞鱼服是有问题的。

(绣春刀样品,史学家们认为绣春刀也只出现在祭典等重要场合)

至于绣春刀,这个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实物出土,所以我们也就只能通过笔记上的文字和图片来猜测了。不过绣春刀的刀身比普通的腰刀还要短小,真要执行起公务来未必顺手,所以我猜测绣春刀也就是参加祭典时才佩戴的武器,不用作实战。

(在壬辰倭乱锦衣卫立下大功,他们深入敌境刺探情报,劳苦功高)

作为明朝官场上的弄潮儿,锦衣卫有为国尽忠刺探敌情的一面,也有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和东厂沆瀣一气的罪恶一面。当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时,甚至有锦衣卫们不避生死潜入到朝鲜战场和日本国内刺探情报,为明军大破日军立下汗马功劳。锦衣卫中也有铁骨铮铮的硬汉子,比如说著名的沈炼,他不畏权贵毅然弹劾权臣严嵩父子,即使饱受折磨也刚强不屈,可以说锦衣卫们为大明王朝的稳定运转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

(左光斗被锦衣卫们折磨得不成样子,他的学生史可法混进来探监时看着老师忍不住放声痛哭)

但锦衣卫终究是皇帝的私人势力,他们是皇帝忠诚的奴才,为了让皇帝、太监们开心,锦衣卫们办案残暴,他们还丧心病狂的发明了诸多酷刑来折磨罪犯,他们制造的冤假错案更是不胜枚举。随着东厂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骤然提升,不少锦衣卫指挥使们毫无尊严的对内廷太监们奴颜婢膝,比如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就投奔大太监王振门下。在明末东林党和阉党的殊死搏斗中,锦衣卫指挥使就将东林党的诸位大臣严刑拷问,著名大臣左光斗被他们折磨的“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

大明两百多年的历史中,锦衣卫始终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它听命于皇帝,又和宦官们勾勾搭搭,它维护明朝统治,但又埋下了明朝灭亡的伏笔,只从一个方面去看待锦衣卫都会失之于片面,锦衣卫的功过是非,值得我们去思考。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宋代建盏既然朝廷贡品,建窑却为何不是“官窑”?其中有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代建窑建盏值多少钱,建窑建盏烧制工艺是哪个城市的,宋建盏是什么窑口

    因此,我们要从贡茶、贡盏这两点同步考虑。既然贡茶是朝廷监制的茶叶,那么肯定有与之配套的茶盏,不然没法体现其尊贵的皇家地位。那建盏身为朝廷贡品,建窑却为何不是官窑呢?官窑地位如何确立通常茶器在所处时代的地位,都是当时所流行的饮茶文化决定的,哪些茶盏适合这种饮茶文化,自然也就成为了主流。唐代越窑因煎茶法

  • 从唐朝到宋朝,人们的思想是如何从开放变为保守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朝的思想特点是什么,宋朝有哪些思想是先进的,宋代的思想观念

    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要从唐宋两朝思想上的差异进行研究。首先,唐朝开放是可以肯定的。唐朝的开放是全面的,它在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都秉持着开放包容的原则,而最能体现唐朝开放特点的便是唐朝的服饰。唐朝服饰具有鲜明的特点,造型雍容华贵,装饰富丽堂皇,且风格开放而自由。唐朝女子喜欢着男装,穿胡服,

  • 为何说明朝是野蛮蒙元的延续?并从此改变了传统帝制的君臣模式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蒙元战争,明朝驱逐蒙元的地方,明朝君臣礼仪

    虽然朱元璋当年打着“驱除鞑虏,恢复宋制”的旗号开启了轰轰烈烈的造反事业,但成功后的朱元璋不但没有选择他所承诺的“宋朝模式”,反而在野蛮蒙元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史上最严的法家治国和特务统治的恐怖时代。朱元璋不但崇拜元朝的开拓者忽必烈,更在建国最初的十年间沿袭了元朝几乎所有的制度。·我国古代历史上最血腥

  • 他在位10个月,却是明朝为数不多的仁政之君,死后亦被后世敬仰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十大明君,明朝历史上难得的一代明君,明朝最得民心的皇帝

    说起大明王朝的皇帝,大家首先想到了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朱元璋,或者是一生武功显赫的明成祖朱棣,又或者是嘉靖皇帝万历皇帝等等,很少有人在提起大明王朝的时候能够想到我们今天的主角明仁宗朱高炽。这个皇帝在位时间不长,只有仅仅十个月。但是,这位皇帝却是大明王朝为数不多的仁政知君,他开启了仁宣之治的

  • 云南独立六百多年,明朝都能收回,为何却收不回独立三百年的越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先看一下云南的状况。秦朝的时候,在云南修“五尺道”,在云南派官“置吏”,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云南正式统治的开始。之后一直到唐朝初期,云南都是处于中央政府统治之下。唐玄宗时期,公元738年,洱海地区的蒙舍诏部落首领、哀牢夷人皮罗阁兼并其他五诏,建立南诏国。这时的云南菜正式出现割据政权。之后又出现其他独立政

  • 从朱允炆进行的削藩第一手,明眼人都看得出他必败无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允炆削藩的过程,建文帝削藩政策,朱允炆削藩有什么条件

    西汉、晋朝和明朝,无一例外地进行了分封藩王的行动,同时殊途同归地进行了削藩行动,当然也是成功,不过经历了不少的曲折。汉朝削藩,爆发过七国之乱,之后汉武帝刘彻即位实行推恩令;嗯,不对,晋朝并没有熬到削藩那一刻,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强制性地消灭了各地藩王;明朝削藩,出现过靖难之役,接盘的燕王朱棣摇身一变大

  • 他为岳飞彻底平反,北伐失败惨遭暗杀,被历史当成了千古奸臣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文:军事帅哥在南宋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名声比岳飞差很多的抗金英雄。他是个很有争议的人,但他却为岳飞进一步平反,还取消秦桧爵位,并给了秦桧“谬丑”的谥号。为了收复失地,他积极组织北伐,却在北伐失败后被政敌残忍杀害。他就是宋朝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抗金英雄,北宋著名宰相韩琦的后代韩侂胄。韩侂胄的一生充满争议,但在

  • 为何明朝皇帝大多较胖,而清朝皇帝大多偏瘦?真相让人哭笑不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皇帝清朝皇帝对比,明代皇帝为什么那么胖,清朝vs明朝

    明清两朝是中国古代距今最近的两个王朝,与这两个王朝相关的,有着大量的史料流传下来,而关于皇帝也是有着很多的画像流传下来,在那一些画像中,明朝的皇帝大多较胖,而清朝的皇帝则是大多较瘦,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清朝皇帝吃得不好吗?事实真相让人哭笑不得。决定一个人身材的几大因素,基本上就是他的饮食习惯与运动

  • 为什么明朝没有出现外戚专权?明朝的皇后选拔有多难?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佳丽三千,多为小家碧玉,严防外戚皇帝的后宫制度自周朝开始已经出现了明确的记载,在《礼记.昏义》中记载:“天子后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明朝时,皇帝的后宫除了皇后以下有皇贵妃,贵妃,九嫔,才人等等,其中按照地位高低来说,淑女是最末等的,只要被选入皇宫就是淑女。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

  • 他为救朱元璋身中九箭,朱元璋允诺:永不负卿,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身中九箭的人,历史上谁为朱元璋挡了九箭,为救朱元璋大臣身中九箭

    陈德,字至善,与朱元璋是老乡,安徽濠州人。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元至正十三年,投奔了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至正十四年,随军攻克了全椒、滁州等地,升任万户,由此可见他能力之强。之后,他又跟随朱元璋南渡长江,攻克太平;跟随胡大海攻克婺州;跟随常遇春攻克衢[qú]州;由帐前都先锋升任帐前大元帅。至正